疾病生態
正文
指疾病發生和流行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疾病的發生是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的結果。一般情況下,生態環境和人體處於生態平衡狀態,人體不發生疾病。一旦生態系統某些環節發生改變,促使致病因素的作用加強,生態平衡被打破,便導致人體發生疾病。每一種疾病的發生和流行都有其一定的生態模式。致病因素,尤其是生物致病因素都要求一定的環境條件,才能起作用。因此,疾病的流行規律與致病因素的活躍程度及其周圍的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生態系統對疾病發生和流行的影響有兩方面:①促進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天氣的變化是某些疾病的誘發因素,如濃霧迷漫和空氣污濁能誘發呼吸系統的疾病,氣溫的驟然升降能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②限制疾病流行的時空範圍。環境條件能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和繁殖,從而制約它們致病作用的強度和時間,使某些疾病的流行只局限於一定的季節和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如寒冷的氣候條件和乾燥的環境限制了按蚊的生長,所以瘧病的流行只局限於溫暖的南方和多雨的季節。疾病生態是醫學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它與醫學、地理學、生態學、生物學和社會科學等都有密切關係。20世紀以來,不少學者對疾病生態做了大量研究,如瘧疾與水稻栽培關係的研究,瘧疾與叢林關係的研究,生活習慣對瘧疾疾病生態影響的研究等。美國J.M.梅對疾病與生物、社會及文化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較透徹的分析,對許多疾病生態原理提出了有力的理論解釋;印度學者對霍亂、瘧疾的地理生態問題及其傳播模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研淨疾病生態,可以弄清疾病發生的各種環境條件,掌握致病因素的活動規律,建立疾病生態模式,進而通過改良環境衛生條件,最佳化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抑制致病因素的作用強度,破壞病原體賴以生存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人體和生態環境的生態平衡。疾病生態的研究還有助於認識環境的變化與疾病流行模式的關係,可以預測某些疾病的流行趨勢,採取防治對策,控制疾病的發生。
參考書目
N.D.McGlashan,J.R.Blunden,eds,Geographical Aspects of Health,Academic Press,Londo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