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鄰竊鐵

疑鄰竊鐵是《呂氏春秋》中的一章。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帶著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會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不可以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不然會產生嚴重可笑的後果。

導讀

《呂氏春秋》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的門客們編纂的一部著作,共26篇,屬雜家。該書保存了不少先秦的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據說書成之後曾出布告,稱有能增減一字者賞千金,以此也可知其文學價值。
這則寓言故事生動地說明,情感的變化往往對理性的判斷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疑鄰竊鈇

注音:yí lín qìe fū
《呂世春秋·去尤

原文

有亡鈇者①,意其鄰之子⑤。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②,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⑥而不竊鈇也③。俄而,掘於谷而得其鈇④。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其鄰之子非變也,已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⑦。

字詞註解

①鈇(fū):通“斧”。
②顏色:臉上的神色表情。
③無為而不:沒有一樣不像。
④抇其谷:掘;谷:山谷,山溝。
⑤意:通“臆”,猜測。
⑥為(wéi):動作,做法。
⑦有所尤:即被偏見所蒙蔽。尤,通“囿(yòu)”,局限。

要點導引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帶著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會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不可以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不然會產生嚴重可笑的後果。

原文解釋

從前有個丟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臉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溝時,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走路的樣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臉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談話語,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了。變的不是鄰居的兒子,而是自己的心態。變的原因也沒有其他,是被偏見所蒙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