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疊彩山
疊彩山舊名桂山,濱臨灕江。疊彩山與城中的獨秀峰、灕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為城內的遊覽勝地。
山中佳景甚多,有疊彩亭、于越閣、瞿張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風洞、疊彩樓、望江亭和拿雲亭等名勝。山上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為文物的精華。若登上明月峰,駐足拿雲亭,全城景色畫書眼底。“一面晴風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間”。疊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遊覽了疊彩山之後,寫了篇《疊彩山記》,記中說:“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疊彩山山石如錦彩綢緞,層層相疊而得名。在清朝文人秦煥創建的疊彩亭的右角,看明月峰橫斷的崖壁,若“彩翠相間”的錦緞。這裡是攝影“疊彩”的最佳角度。
木龍古塔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疊彩山東麓。建於唐代。圓形喇嘛式。高4.34米。塔基由三層鼓石疊成,鼓壁刻有仰覆蓮花紋。塔身為寶瓶式,四面有龕。東西龕內刻佛像,南北龕內刻菩薩,均結瑜跏坐於蓮瓣須彌座上。塔頸有十二層相輪,上覆六角傘形蓋,冠以葫蘆形寶頂。傘形蓋六角均有孔,原懸掛銅鈴鐵馬,現無存。此塔獨具一格,對研究我國古塔建築具有重要價值。
江山會景處
江山會景處 在市區疊彩山疊彩亭旁。摩崖,高233厘米,寬77厘米,楷書,字43厘米,年、月名款字13厘米。據明嘉靖18年田汝成《游廣西諸山征》所載,這裡的疊彩亭明代為“聚景亭”,“江山會景處”當是為該處風景點題而作。“江山會景處”是羽卿留在疊彩山的第三件 作品,字形端莊嚴 、健勁有力。
風洞
風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對穿,中間狹小,僅通一人,形成 前後兩個洞,南北開敞,呈葫蘆狀,全長20米,最寬9.2米,最高5米。總面積約140平方米。風洞原是一條地下古河道,兩頭大中間小,所處地勢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駕橋嶺與海洋山之間的“峽道”,形成對流,兩端過風的斷面大,中間小,風速增大,壓強減少,風不斷補充。隨著季節變換,來風有清、和、暖、冷之別,因終年“風迎更風送”,人們往往把這裡稱作“清涼世界”。這裡的風隨著季節的改變而改變,旅遊者感受也不同。宋人劉克莊《風洞詩》,“風乾天地間,惟桂尤其雄”,“不知何處起,但覺來無窮”,說出風的奇;明王鳴鶴《疊彩山題詩》,“春遊門壑暖風回”,是春天的風;清徐德升《風洞山詩》,“風聲習習洞門窄”,是夏日的風;明蘇浚《游風洞詩》,“高台受和風”,是南國之秋的氣候;清周甫麟《疊彩山詩》,“洞疑詩思曲,風逼酒瓶凍”,則是寒冬的景象了。洞裡的風總是清新、和煦、涼爽、均勻交替著,這是最奇特的地方。風洞既是風的世界,又是文物寶庫,是桂林山水一個重要景點。
明月峰
明月峰 位於疊彩山東北,海拔223米,相對高度約73米,山體面積1.41公頃,是疊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風洞登仙鶴明月諸峰》詩有“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楊芳《風洞山詩》,“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礙日邊雲”,均言峰高可攬月,故有明月峰之謂,峰頂有形如葫蘆的小平台,五代馬殷曾在此建台,人稱馬王台。宋靜江知府張 築“堯山”、“灕水”二壇,以祭祀山川,並寫《堯山灕水二壇記》,把山川作為土地資源,江河資源加以讚美,呼籲加以重視、保護,以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台、壇均早廢。1955年在舊址建拿雲亭。明月峰以高、險、峻、秀蓍稱。高可摩天,雄踞江邊,壁立木龍古渡頭。峰尖如筍,山石逐層深進,漸次升高,登上頂顛,滿城春色,田野奇峰,縱覽無餘。峰側刻有共和國締造者之一朱德總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齡登上明月峰所題“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名句,給名山增輝。
拿雲亭
拿雲亭 是游疊彩山的大高潮。到這裡的目的在於眺望桂林城全景,如今,的確再沒有什麼地方比這裡更好地鳥瞰市容市貌了。請看:灕江彎彎斜斜,如微風中舞動的藍色飄帶從山的左側悠然而去。流經蒼翠的訾洲和對面的象鼻山之間,仿佛淌進了一道大閘門;再遠一點,似乎難以望斷,只黨鬥雞山下水天相連,山水依依。將視線回收,所見灕江兩岸先是擁翠疊綠,繼之,民房幢幢,再繼之,幽幽的七星山闖入視野,接著是挺拔陡峭、嚴峻偉岸的伏波、獨秀二山矗立眼前,然後,寶積、騮馬諸峰也被連綴起來,街市民居,向東而西,充斥在山前山後,一片繁華。倘若東望,則見堯山巍峨雄偉,群峰如波濤浪尖,此起彼伏,真真蒼山如海,一派雄渾。稍近一點,星羅棋布地堆著許多不知名的石山,山旁山下,田疇圍繞,綻紅閃綠,好一幅優美的田園風光。正是這豐富多彩的匯景,才使得疊彩山更加名副其實,遠遠超越“自我”,玉成了她更廣闊的境界。難怪王力先生不在別處而在疊彩亭題下了必將流芳的楹聯: 過五嶺近月牙秀水花橋競秋色;
傍七星都象鼻層巒聳翠占春光。
旅遊信息
交通
可乘坐公交14路。
門票
12元。
開放時間
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