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是譯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 廖七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一談到翻譯人們不禁會想到兩個怪圈:一是翻譯無理論。許多翻譯名家畢生從事翻譯工作卻否認自己的翻譯活動有理論做指導,並認為翻譯研究不過是“不斷製造空洞的理論”,或熱衷於引進新的術語,導致“術語的泛濫和思想的貧乏”,缺乏對翻譯實踐進行科學的概括、整理和理論研究。翻譯無論是作為知識、技能還是藝術似乎都無法傳授,翻譯名家一生的心血或經驗的積累似乎只能隨翻譯家百年之後蕩然無存,無法為後世借鑑,讓後人受益,這顯然違反事實,違反科學。這種觀念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便是第二個怪圈:翻譯理論引進的匱乏。從古到今,我們譯介了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到海明威、薩特、德希達、馬克思、恩格斯等浩若煙海的哲學、政治、宗教、軍事、文學藝術、經濟、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著作,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世界不同文化的友好交流和學術交往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格蘭尼斯一九九三年稱,日本每年譯著占全國出版數量的6%,達2500種;法國占10%,達 4000種;匈牙利占14%,達1200種;德國占15%,約8000種;義大利占25%, 約3000種(Venuti,1996:327)。在中國,譯著的數量估計也不會少。然而相比之下,外國翻譯理論著作的譯介卻少得可憐,中國目前每年尚不足一種,估計總數也不過十餘種(最樂觀的估計)。翻譯這一最古老的文化交流工具似乎並不需要借鑑、改造和更新,天不變,道亦不變;老祖宗的翻譯思想、翻譯方法似乎自有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引進外國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研究成果純屬多此一舉。

翻譯作為人類帶有普遍性的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必然有許多共性或規律,各民族必然積累了可以相互啟發和借鑑的經驗,無視或鄙視國外譯論並不符合吸收人類一切有用的文化成果的精神,這種閉關自守的觀念本身反映出某些人翻譯思想和翻譯知識的局限。許鈞先生說得好:

實際上,從我國目前的譯論研究狀況來看,我們對國外的譯論了解和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太片面了。平心而論,那些排斥西方譯論的人到底讀過多少西方譯論,有過多少研究?(許鈞,1997b∶50)

毋庸諱言,中華民族有十分燦爛的文化交流史,曾經湧現出無數聞名世界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從玄奘到嚴復,從林紓、魯迅、瞿秋白到傅雷,他們的翻譯和翻譯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論和價值論的生命力”(劉宓慶,1990∶III)。 但是,在肯定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偉大歷史功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中西譯論因其不同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和語言文化習慣形成了彼此相異的譯論體系。與西方嚴格的方法論、理論描述的精確、細膩和定性定量相比,傳統的翻譯研究又存在一些歷史局限性。首先,中國傳統譯學“帶有明顯的封閉性”,缺少開放、綜合和跨學科系統性;其次,傳統譯學缺少基本的翻譯理論體系;第三,傳統譯學囿於傳統美學的方法論,強調總體把握和模糊形象思維,缺少精確分析和嚴謹的科學論證。“譯論界常常陷入詮釋性爭論”,缺乏“對策性及理論應有的實踐意義”(劉宓慶,1990∶III—V)。

相對而言,戰後西方翻譯研究欣欣向榮,翻譯流派異彩紛呈,翻譯大家層出不窮,翻譯思想、翻譯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異。譯介和引進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的成果,加強中西譯論的交流與對話,無疑對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研究大有裨益。正如奈達在為本書撰寫的序言中所說的,翻譯理論應“兼容並包,利用多種手段來解決翻譯中的種種難題”。積極地了解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的沿革、現狀與發展趨勢,打破翻譯研究的地域、學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學科綜合、多元互補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譯論的研究成果,這無論對初涉譯事的後生或對有相當經驗的譯者應該說都不無裨益。

基於這樣的思想,筆者在為研究生講授西方翻譯理論課的過程中,萌發了撰寫這樣一部著作的念頭,希望能較全面地反映西方翻譯思想和研究成果。這一想法後來得到了長期從事翻譯教學的同仁和部分專攻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生的熱烈回響。十餘年來,筆者收集掌握了近2000萬字的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的著作和資料,經過近五年的整理、研究和編寫,數易其稿,最後得以完成。具體分工如下:廖七一負責全書最初的籌劃,第一章,第三章第二、三、四、九、十節,第四章第二、五、六節,第五章的編寫和最後的統稿和審定;張大勇負責第三章第五、六、七節,曾艷第二章第二節、第三章第一節、第四章第四節,祝朝偉第二章第一節、第四章第一節,陳喜榮第二章第三節,張凌第二章第四節,曾維秀第二章第五節,蘇文秀第三章第八節,芮敏第四章第三節的編寫。作為本項目的前期研究成果,本書的一些章節曾以論文形式在數家刊物上發表,得到積極的肯定。

本書作為四川省重點科研項目得到了四川省教委的大力支持。四川外語學院原院長藍仁哲教授面授啟蒙,扶筆者踏上翻譯研究的道路,且自始至終關心本書的撰寫工作,對全書的布局到行文措詞提出精當的意見。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E. A. 奈達先生曾多次與筆者討論書中的主要思想,認真閱讀其中若干章節的英譯稿,更正個別以訛傳訛的失誤,並惠贈近作、欣然為本書作序。南京大學許鈞教授在百忙中通讀全書初稿,提出修改意見,為本書作序;最難能可貴的是許鈞教授無私地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當代法國翻譯理論》給與筆者編寫“穆南”及“塞萊絲柯維奇和法國釋意理論”兩節使用,彌補原書稿法國翻譯理論部分的不足。譯林出版社顧愛彬先生對本書的編寫提出了具體中肯的意見,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併衷心致謝。

圖書目錄

Perface

前言

第一章 西方翻譯理論概覽

第一節 古典譯論

第二節 近代譯論

第三節 當代譯論

第二章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流派評

第一節 美國翻譯培訓派

1.策德內斯:創立培訓班的前提

2.里查茲:翻譯的理論基礎

3.龐德:細節翻譯理論

4.威爾:翻譯的矛盾

第二節 翻譯科學派

1.喬姆斯基:語言的“內在”結構

2.奈達:翻譯中的生成語法

3.威爾斯:翻譯的科學

4.德國翻譯理論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 早期翻譯研究派

1.俄國形式主義的影響

2.利維、米科和波波維奇

3.霍姆斯

4.列費維爾、布羅克與巴斯奈特

第四節 多元體系派

1.傳統語言學和文學界限的瓦解

2.通加諾夫:文學的演變

3.佐哈爾:系統內部文學的聯繫

4.圖里:目標系統

第五節 解構主義派

1.福科:解構原文

2.海德格爾:重新認識命名

3.德希達:系統的解構主義理論

4.解構主義理論的影響

5.解構與創譯

第三章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家評述

第一節 E.A. 奈達

1.三個發展階段

2.對等概念

3.逆轉換理論

第二節 J.C.卡特福德

1.翻譯的語言學

2.翻譯的界定與分類

3.翻譯等值的條件與可譯性

第三節 W.威爾斯

1.翻譯是一門科學

2.翻譯是交際過程

3.翻譯方法的定義與分類

4.文本類型與翻譯原則

第四節 P.紐馬克

1.語義結構

2.翻譯原則

3.文本類型與翻譯方法

第五節G.斯坦納

1.翻譯是理解的過程

2.語言的可譯性

3.翻譯的步驟

第六節 L.巴爾胡達羅夫

1.翻譯的定義及實質

2.翻譯理論的定位

3.語義與翻譯

4.翻譯的層次

第七節 A.V. 費道羅夫與 V.科米薩羅夫

1.費道羅夫

2.科米薩羅夫

第八節 奈達與紐馬克翻譯理論比較

1.共同的出發點和研究方法

2.不同的側重點

第九節 G.穆南

1.語言與意義

2.“世界映象” 理論與可譯性

3.意義交流與翻譯

4.可譯性與限度

第十節 塞萊絲柯維奇和法國釋意理論

1.釋意的基本問題

2.翻譯程式與評價標準

3.釋意理論與翻譯教學

第四章 西方翻譯理論與英漢互譯

第一節 文本功能與翻譯

1.表達功能

2.信息功能

3.呼喚功能

第二節 意象與翻譯

1.意象的特徵

2.意象的分類與翻譯

第三節 文化負載辭彙與翻譯

1.文化差異與辭彙翻譯的局限

2.文化負載辭彙翻譯的基本原則

3.文化負載辭彙的翻譯方法和技巧

第四節 廣告與翻譯

1.書面廣告的文體特徵

2.廣告英譯的原則

第五節 資訊理論與翻譯

1.翻譯中的資訊理論概念

2.翻譯標準與冗餘等值

3.英漢翻譯中冗餘的平衡

第六節 文化觀念與翻譯

1.思維模式的差異

2.信仰差異

3.價值和態度差異

第五章 西方翻譯理論展望

第一節 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第二節 翻譯研究的文化回歸

第三節 翻譯理論的多元互補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表

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