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文化

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文化

temporary 藝術史中的身份 時間和藝術史

圖書信息

作者: 簡·羅伯森 (作者)
出版社: 江蘇美術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外文書名: 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
叢書名: 藝術理論與批評譯叢
平裝: 44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34435900, 9787534435904
條形碼: 9787534435904
產品尺寸及重量: 5.6 x 4 x 2 cm ; 699 g

內容簡介

簡·羅伯森等著的這本《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藝術》,聚焦於過去30年間反覆出現的七大重要主題:身份、身體、時間、場所、語言、科學與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對該階段世界當代藝術的一個簡明
的概括,分析了五種關鍵性的變化(新媒介的興起、對多樣性的日益關注、全球化、理論的影響以及與日常視覺文化的互動)如何導致了藝術世界邊界的急劇拓展。接下來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紹了各個主題;提供了對該主題的歷史影響的縱覽;詳盡地分析了當代藝術家們是如何在具體的作品裡對該主題作出回應和表現的;最後是兩位在其作品裡廣泛探索過該主題的當代藝術家的檔案。
《當代藝術的主題》第二版分析了來自各種不同種族、文化和地理背景的藝術家(包括將近2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論觀點和風格方法。在時間上,它正好構成了影響深遠的H·H·阿納森的《西
方現代藝術史》和《西方現代藝術史:80年代》的一個姐妹篇,從而將現當代藝術史的研究推進到真正的當下。

編輯推薦

簡·羅伯森等著的這本《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後的視覺藝術》為“藝術理論與批評譯叢”中的一本。全書聚焦於過去30年間反覆出現的七大重要主題:身份、身體、時間、場所、語言、科學與精神性。
本書分析了來自各種不同種族、文化和地理背景的藝術家(包括將近2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論觀點和風格方法。

作者簡介

作者:(美)簡·羅伯森、克雷格·邁克丹尼爾 譯者:匡驍
簡·羅伯森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普杜大學印第安那波利斯分校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普杜大學印第安那波利斯分校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目錄

序言
導言
當代藝術的主題:何為,為何以及如何
本書導讀
第一章 拓展中的藝術世界
世界史和藝術史概述:1980至2008
傳統媒介的繁榮和新興媒介的轟動
各種聲音的湧現
全球化
理論大顯身手
當藝術遭遇當代文化
第二章 身份
藝術史中的身份
身份是集體性的或關係性的
身份政治學
本質主義
多樣化
駁雜性
被建構的身份
他者性和表征
結構差異
身份的流動性
後身份
藝術家檔案:南希·柏森
藝術家檔案:謝琳·奈沙特
第三章 身體
歷史上的具象藝術
身體問題的新面貌
身體即戰場
身體是一種符號
表演身體
身體之美
性身體
凝視
性和暴力
可朽的肉身
後現代身體
藝術家檔案:蕾妮·考克斯
藝術家檔案:張洹
第四章 時間
時間和藝術史
表現時間
時間的具體化
變化中的時間觀念
探索時間結構
打破時間
現實時間
變動的節奏
探索無窮
重訪過去
恢復歷史
重組歷史
重塑現在
紀念過去
藝術家檔案:布萊恩·托利
藝術家檔案:科妮莉婭·帕克
第五章 場所
場所的意義
場所的價值
歷史的影響
(多數)場所存在於空間中
藝術品存在於場所中
審視場所
尋找場所
真實的和虛擬的場所
無疆界的空間
何為公共的?何為私人的?
居間的場所
藝術家檔案:珍妮特·卡迪夫
檔案:泰特現代藝術館的聯合利華系列展
第六章 語言
融入藝術的語言:歷史回顧
融入語言的藝術:歷史回顧
新近的語言理論
語言使用的動機
語言產生意義
呈現語言的形式
透明和半透明
空間性和物質性
藝術家創作的書
以書為創作材料的藝術
運用語言的力量
命名
直面翻譯的挑戰
資訊時代的文本使用
藝術家檔案:妮娜·卡查杜里安
藝術家檔案:肯·阿普特卡爾
第七章 科學
什麼是科學?
作為業餘科學家的藝術家
吸收科學工具和材料的藝術家
克里奧技術
生物藝術
科學的意識形態
變動的科學範式
科學是否正處於失控狀態?行動藝術予以回應
科學的視覺文化
科學成像和藝術
解構科學的視覺
科學展覽和檔案館
流行文化中的科學
基因組時代的人類分類
自然真的是自然的嗎?
宇宙的奇蹟
藝術家檔案:派翠西亞?佩契妮妮
藝術家檔案:愛德瓦爾多·卡茨
第八章 精神
精神性和宗教
簡要的歷史回顧
幾種策略
形式、材料和過程的操控
意義和心智的操控
追尋信仰和心存疑慮
宗教身份的表達
直面死亡、厄運和毀滅
神聖與世俗的融合
藝術家檔案:喬斯·比迪亞
藝術家檔案:比爾·維奧拉
大事記(1980—2008)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