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知識論

當代知識論,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10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外文書名: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Knowlesge

叢書名: 哈佛教學用書哲學譯叢
平裝: 34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9061482
條形碼: 9787309061482
產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5.2 x 2 cm ; 481 g
ASIN: B001JJDQAW

內容簡介

《當代知識論》的主要任務是勾畫當代西方認識論的邏輯概貌並為直接實在論進行辯護。西方哲學界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一個信念只能通過另一個信念或另一部分信念才能得到辯護或證明。外部世界或知覺本身不能直接給一個信念提供辯護或證明,只有當外部世界或知覺轉變為認識主體的信念之後才能為某個信念提供辯護或證明。這個看法被稱為“信念假設”。凡承認這個假設的理論都被稱為信念理論,如基礎主義和連貫主義。凡否認這個假設的則稱為非信念理論,如外在主義理論(包括概然主義和可靠主義)和部分內在主義理論。“直接實在論”否認信念假設,認為一個信念不僅可以通過另一部分信念得到辯護,而且也可以通過非信念的知覺印象或記憶狀態直接得到辯護。

目錄

中譯本出版說明
序言
第一章 知識問題
1.認知
2.懷疑論的問題
3.知識和辯護
4.知識的區域
4.1 知覺知識
4.2 先驗知識
4.3 道德知識
4.4 他人心靈的知識
4.5 記憶
4.6 歸納
5.知識理論
5.1 信念理論
5.1.1 基礎理論
5.1.2 連貫理論
5.2 非信念理論
5.3 內在主義
5.4 外在主義
5.5 本書的計畫
第二章 基礎理論
1.動機
2.基本信念
3.認識提升
3.1 可否定的理由
3.2 得到辯護的信念和沒有被否定的論證
3.3 知覺問題
3.3.1 現象主義
3.3.2 運用歸納
3.3.3 尋求最佳解釋的推理
3.3.4 科學實在論
3.3.5 可否定的理由
4.推理和記憶
4.1 正在發生的思想
4.2 記憶作為知識的一個來源
4.3 發生論證和動態論證
4.4 有備的搜尋
5.重新考慮認識論的基本信念
5.1 無須矯正的現象信念
5.2 無須矯正的現象信念所面臨的問題
5.3 得到初始辯護的信念
5.4 得到初始辯護的信念所面臨的問題
5.5 基礎主義所面臨的問題
第三章 連貫理論
1.動機
2.連貫理論的分類
2.1 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連貫理論
2.2 循序的和整體的連貫理論
2.3 回溯論證
2.4 隔離論證
3.整體的肯定性連貫理論
3.1 雷勒的理論
3.2 整體的肯定性連貫理論的問題
4.否定性連貫理論
4.1 哈曼的理論
4.2 否定性連貫理論的問題
5.非信念理論和直接實在論
第四章 外在主義
1.動機
2.機率的種類
2.1 主觀機率
2.2 不確定的物理機率
2.3 確定的習性
3.概然主義
3.1 簡單規則和貝葉斯主義認識論
3.1.1 認識機率
3.1.2 主觀機率
3.1.3 混合的物理/認識機率
3.1.4 習性
3.1.5 一般的困難
3.2 其他形式的概然主義
4.可靠主義
4.1 戈爾德曼的理論
4.2 過程可靠主義的問題
4.3 其他形式的可靠主義
5.其他形式的外在主義
第五章 認識規範
1.複述
2.認識規範
3.認識規範如何管控?
3.1 認識的規範性
3.2 理智主義模式
3.3 認識規範管控我們的推理嗎?
3.4 程式知識
3.4.1 能力/表現的區別
3.4.2 規範性語言
3.4.3 認識規範是程式規範
4.駁斥外在主義
4.1 信念外在主義
4.2 重新考慮信念假設
4.3 規範外在主義
4.4 認識論的相對主義和概念的個體化
4.4.1 個體化的理論
4.4.2 真值條件
4.4.3 概念的邏輯理論
4.4.4 合理性的作用
5.結論
第六章 認識論和合理性
1.認識論理論
2.人類的合理性
3.認識論的方法論
4.自然化的認識論
4.1 本體論的自然主義
4.2 方法論的自然主義
4.3 自然主義和心理學
4.4 自然主義的內在主義
5.通用的合理性
6.真理和認知結構的評價
7.怎樣建造一個人
7.1 奧斯卡一號
7.2 奧斯卡二號
7.3 奧斯卡三號
7.4 思維代式
8.結論
第七章 直接實在論
1.引言
1.1 直接實在論之辯護
1.2 認識論理論化的層面
1.3 直接實在論之充實
2.推理
2.1 理由
2.2 否定者
2.3 得到辯護的信念
3.知覺
4.實施
5.時間上的推斷
6.實施時間上的推斷
7.關於變化的推理
8.統計三段論
9.歸納
10.結語
參考書目
英漢譯名對照表
譯者後記

序言

寫作本書是想起兩個作用。一方面,它是一本教科書,一本知識論的導論,其讀者是那些有著成熟的理智,但卻沒有太多的哲學知識的人。我們並不認為這一目的和學術研究有什麼衝突,但我們也注意到有些技術性的問題和本書的主要內容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們偶爾也會將那些主要是較為專業的讀者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和出處放到腳註里說明,希望我們這種隨寫隨注的態度對那些想在認識論方面做進一步研究的人是有益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