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4年1月,《當代中國史研究》創刊,雙月刊,大16開本,每期正文128頁、約22萬字,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1995年,《當代中國史研究》刊期由季刊更改為雙月刊。
2012年11月,《當代中國史研究》成為社科基金資助期刊。
2014年11月,該刊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報導內容
《當代中國史研究》報導內容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迄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宗教、國防、外交等各專門史,主要刊登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簡稱國史)的學術論文、譯著以及有學術價值的研究資料、中國國內外研究論著和觀點的評介、綜述等,報導學術信息。
主要欄目
《當代中國史研究》主要設有國史札記、學術動態、熱點探析、批評與爭鳴、圖書評介、海外觀察、紀念抗美援朝50周年、紀念張聞天誕辰100周年、文摘、重要文獻選登、國史紀年、地方史志研究、理論研究、國史講座、重大事件回顧、重要文獻選登、國史論點摘編、國史篇目索引等欄目。
人員編制
據2018年8月《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官網顯示,《當代中國史研究》編委會擁有編委28人,編輯部擁有編輯2人。
丁明 | 王靈桂 | 於沛 | 田居儉 | 有林 | 朱佳木 |
劉國新 | 齊德學 | 李文 | 李捷 | 李正華 | 楊鳳城 |
楊冬權 | 宋月紅 | 張蒙 | 張啟華 | 張星星 | 張海鵬 |
陳東林 | 武力 | 苟天林 | 鄭有貴 | 鄭啟榮 | 柳建輝 |
高翔 | 樑柱 | 程中原 | 董志凱 |
鄭珺 | 葉張瑜 |
資源保障
《當代中國史研究》以當代中國研究所為依託,據2018年8月當代中國研究所顯示,該研究所內設辦公室、科研辦公室和政治史研究室、經濟史研究室、文化史研究室、社會史研究室、外交史與港澳台史研究室、理論研究室8個機構。
辦刊成果
收錄情況
《當代中國史研究》是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來源期刊(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來源期刊,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台等資料庫收錄。
出版發行
據2018年8月20日中國知網顯示,《當代中國史研究》共出版文獻3167篇。
據2018年8月2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當代中國史研究》載文量為784篇。
影響因子
據2018年8月20日中國知網顯示,《當代中國史研究》總被下載959172次、總被引14330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461、(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352。
據2018年8月2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當代中國史研究》被引量為3731次、下載量為35120次;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當代中國史研究》影響因子為0.28,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4582名,在歷史(52種)中排第14名。
榮譽表彰
《當代中國史研究》是Caj-cd規範獲獎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2014年)歷史學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最佳史學刊物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期刊。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圖中文字為陳雲題寫的該刊的中文名,下方的英文是該刊的英文名稱。
精神理念
《當代中國史研究》秉承“研史通變,資政育人”的辦刊方針,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遵循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精神,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期刊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編委會主任 | 李捷 |
編委會副主任 | 張星星 |
主編 | 張星星 |
編輯部主任 | 張蒙 |
編輯部副主任 | 楊文利 |
註:表中為2018年8月《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官網顯示的信息
歷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主編 | 田居儉、萬光明、劉國新、張啟華、程中原 |
編輯部主任 | 劉國新、李文 |
註:表中為2018年8月《當代中國史研究》編輯部官網顯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