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妻

留別妻

《蘇武與李陵詩四首》是東漢無名氏假託蘇武之名,所作的一組五言詩歌。收入在南朝蕭統《文選》卷二十九里。本詩為該組詩其二。簡而括之,“蘇李詩”與《古詩十九首》“同一風味”(王士禛《漁洋詩話》),是一些藝術相當成熟、形式較為完整的五言古詩,也被視作五言詩成熟的一個標誌,它在六朝擁有五言詩典範的地位,影響深廣。詩中名句如:“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等,六朝隋唐以來廣為傳誦。

基本內容

概述

蘇武年輕的時候是漢武帝的中郎將。天漢元年,匈奴示好,放回曾經扣留的漢朝使節,漢武帝派蘇武率使團出使匈奴,送還被漢朝扣留的匈奴使者。臨行前寫下此詩。

為農為農

原文

結髮為夫妻①

漢樂府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嬿婉②及良時。

征夫懷往路③,起視夜何其④。

參辰⑤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⑥在戰場,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⑦滋。

努力愛春華⑧,莫忘歡樂時。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注釋

①結髮:束髮,借指男女始成年時。古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束髮,以示成年。

②嬿婉:歡好貌。

③懷往路:想著出行的事。“往路”一作“遠路”。

④夜何其:語出《詩經·庭燎》:“夜如何其?”是說“夜晚何時?”其,語尾助詞。

⑤參(shēn申)、辰:二星名,代指所有星宿。這句是說星星都已隱沒,天將放曉了。

⑥行役:赴役遠行。

⑦生別:生離死別。一作“別生”。滋:多。

⑧春華:春光,借喻少壯時期。

譯文

和你結髮成為夫妻,就從沒懷疑與你恩愛到老。

和你相愛纏綿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時刻,多么美好的時光呀!

可是明天我就要為國遠行,不得不起來看看天亮沒亮是什麼時候了。

當星辰隱沒在天邊時,我就不得不與你辭別了,

因為要到戰場上這一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你團聚。

與你依依不捨長時間的握著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淚是因為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後一面。

我倍加珍惜現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遠也不會忘了和你相愛,這么幸福歡樂的時光。

如果我有幸能活著,一定會回到你身邊。如果我不幸死了,也會永遠想你……

作者簡介

蘇武(前140—前60)中國西漢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當時中原地區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係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最初,單于派衛律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穴,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後,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裡,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白了。

當時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于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後來,漢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區,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繫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于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係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引申

這是箇中國歷史上以剛烈節義著稱的男人,在出使臨行前,並不覺得這是一件日後會讓他光照千秋的事情,而自比“征夫”,受君王命令,而不得不離開自己深愛的妻子。他沒有那奉王命出征的趾高氣揚,沒有那對出使兇險前途未卜的忐忑不安,他有的只是用自己的平和與堅定安慰妻子,他將自己對妻子的深情愛意一展無疑,就好像推開那窗子,看到了“天淡夜涼月光滿地”的惆悵。這與他後來面對匈奴威逼誘降時的昂然剛烈、誓死不屈判若兩人

蘇武漢武帝時的中郎將,奉命出使匈奴,不料竟被匈奴單于以威力逼他投降,蘇武不肯屈服。結果蘇武被放逐在酷寒的北海邊牧羊,歷盡磨難。在19後終於回國,終於履行了自己對妻子“生當復來歸”的諾言。可惜回來得太晚,妻子以為他早已經死了,已經改嫁。因為匈奴怕漢庭要蘇武回國,騙說蘇武早死了。雖然結局不圓滿,但讀這首詩可以知道中郎將蘇武是個有血有肉的重感情的男人,是如此熱愛自己的妻子。還可以知道那時軍人的偉大,如此熱愛自己的國家,為國家人民而捨棄自己的兒女情長。更能知道蘇武牧羊的偉大……

出處

最早見於南朝梁蕭衍所著《文選》,其卷二十九收錄有《李少卿與蘇武》詩三首及《蘇子卿詩》四首,作者分別署名為漢代的李陵與蘇武。《初學記》《藝文類聚》等書亦散見有許多署名李陵與蘇武的詩作,然而其記載散亂,常作品同而作者署名不同。

本組詩共四首,此為其二。題為《蘇子卿詩》,“骨肉緣枝葉”“黃鵠一遠別”兩篇載於《藝文類聚》,署名與《文選》同。

作品鑑賞

是征夫辭家留別妻的詩。大意先述平時的恩愛,次說臨別難捨,最後囑來日珍重。

“蘇李詩”的情感真摯動人,儘管詩中主人公為離別所傷,但詩中卻沒有一句埋怨圭怒的言語,沒有一句呼天搶地的哀號,有的只是殷殷囑託和良好的祝願。所以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這樣評價“蘇李詩”:“蘇李贈言,何溫而戚也!多唏涕語,而無蹶蹙聲,知古人之氣厚矣。”“蘇李詩”的情感表達是溫厚的。

“蘇李詩”語言自然樸素,不尚華麗而字字發自真情,能“轉意象於虛圓之中,故覺其味之長而言之美”(陸時雍《詩鏡總論》)。明人謝榛稱其“句平意遠,不尚難字,而自然過人”(《四溟詩話》)。如“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等皆明白如話,以淺顯的語言抒真情,寫真理。

簡而括之,“蘇李詩”與《古詩十九首》“同一風味”(王士禛《漁洋詩話》),是一些藝術相當成熟、形式較為完整的五言古詩,也被視作五言詩成熟的一個標誌,它在六朝擁有五言詩典範的地位,影響深廣。鍾嶸《詩品》評李陵詩為上品,杜甫也說“李陵蘇武是吾師”(《解悶十二首》)。詩中名句如:“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等,六朝隋唐以來廣為傳誦。

作者爭議

關於“蘇李詩”的作者和寫作年代,歷來有所爭論。一般認為,“蘇李詩”是東漢後期文人假託蘇李之名所作,寫作年代應該跟《古詩十九首》相差不遠。

現能夠確認的“蘇李詩”合起來共有二十二首。但“蘇李詩”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南朝蕭統《文選》卷二十九所收的李陵的《與蘇武詩三首》和蘇武的《詩四首》,這七首通常被舉為“蘇李詩”的代表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