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影片講述巴黎有一群不羈青年如何投身革命,讓.皮埃爾.利奧出演一位理想主義憤青,邂逅了一位受愛戴的流行女星,通過他們的愛情故事,展現了60年代巴黎浪漫的“青春實驗”。
影片有一個簡單的故事,描述記者保羅訪問剛出道的搖滾女歌手馬德萊娜,趁機對她展開追求。過程之中出現了十多段斷斷續續互相交錯的紀錄片段,討論到政治、性、喜劇、鄉愁等諸多話題,等於對戈達爾所謂的“馬克思與可口可樂下成長的孩子”作一總體剖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Jean-Pierre Léaud | ... | Paul - un jeune homme instable | |
Chantal Goya | ... | Madeleine Zimmer - une petite chanteuse | |
Marlène Jobert | ... | Elisabeth Choquet - la copine d'Elisabeth | |
Michel Debord | ... | Robert Packard - un syndicaliste | |
Catherine-Isabelle Duport | ... | Catherine-Isabelle | |
Evabritt Strandberg | ... | Elle (la femme dans le film) (as Eva-Britt Strandberg) | |
Birger Malmsten | ... | Lui (l'homme dans le film) |
職員表
導演 | 讓-呂克·戈達爾 |
編劇 | 讓-呂克·戈達爾 |
影片段預告絮
法國新浪潮導演戈達爾的作品素以“前衛、難懂”知名,這部拍攝於六十年代中期的即興劇情片卻意外地生動有趣,並且能讓觀眾感受到那個瘋狂年代的一些流行想法。不少著名的法國影星在片中客串出現,其中包括當年紅得發紫的碧姬·芭鐸。
影片評價
從Masculin feminin, 或許可以看出68運動的一些端倪。當然高達受阿爾杜塞與布萊希特的影響, 強烈批評資本主義與消費社會。正如他自己所說, 這是一部關於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 cola。戰後法國年青一代如何爭取自主, 處理二戰的歷史問題以及自我定位。通篇都是性的蠢蠢欲動, 很明顯。對社會主義、計畫生育、哲學、文學、越戰的理想與無知(相對起來, 今天可能連冷戰也不知道是什麼)。我覺得是一種矛盾的再現。然而高達也沒有說出美國是否自由, 與社會主義是否沒望。我們只聽到非線性的敘述句段, 以及種種不同的法國寫照和畫外音的敘述, 包括那些半紀錄式的訪問, 或者說是一群初生之犢的理想與現實的grumble。
男性: 無聊、焦躁不安, 最後死於stupid accident
女性: 無知與我不知道。
另外, Brigitte Bardot 真的是Brigitte Bardot
如果當年是年少無知, 說出很多羅嗦, 那麼今天這一群的年青人, 當年的激進的, 進步的青年, 或工會領袖, 又去了哪裡? 是因為68之後整個世界的進步變成保守退步, 還是因為冷戰過去, 歷史也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