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水琴

申水琴生於1942年,屬馬,虛歲66,臨潼東街人。幼時喪母,家境貧寒,由伯父申英傑作主於1951年9歲時進入當時由米德才、馮吉俊等人創辦的業餘劇團學藝。

基本信息

經歷

劇團不管飯,學生要從家中背饃,白天練基本功,晚上睡在城門樓子裡,清晨跑到山上吊嗓子。啟蒙老師是劉化中(出科化民社)。因為劉老師白天擔著擔子賣鍋盔,只能晚上教戲,學的第一個戲是《別窯》。1955年劇團收為國營,命名為臨潼縣華清劇團,1969年更名為臨潼縣人民劇團。

1960年申水琴參加全省青年演員會演,飾演《三對面》中的秦香蓮而榮獲優秀演員獎。當時省戲曲研究院要調走申水琴,臨潼劇團堅決不放人。這期間,她主演的本戲有《打金枝》、《破寧國》、《光復台灣》等。1964年國家裁減城鎮人口,她被下放到丈夫的老家斜口農村13年,時值“文革”,在生產大隊邊勞動邊排演了《三世仇》、《紅燈記》和《白毛女》等現代戲,在周圍一帶影響很大。

1977年恢復演傳統戲,各縣劇團都在挖人,先後有十幾個縣劇團請申水琴加盟,結果長安縣劇團首先請走了申水琴,排演了《鋤美案》全本。申在劇中演秦香蓮,王新民演包拯,王輔安演陳世美,王新成演韓琦,杜彩霞演國太,陣容強大,在西安連演兩三個月,引起轟動。

臨潼縣劇團幾次派人去長安想要回申水琴,未果。後來縣領導出面給公社指示,如果申水琴不回臨潼劇團,就不給她家分糧。1978年初申回到臨潼縣劇團,再排《鋤美案》。當時在縣人民劇院演出時盛況空前,一般觀眾買不到票,就翻牆進入,結果發生踩踏事件,有兩人被踏死。縣委書記驚嘆道:“這那是演《鋤美案》,簡直就是"踏美案"。”

除《鋤美案》外,申水琴先後主演過的戲還有《五典坡》、《白玉樓》、《黑叮本》、《狸貓換太子》、《安安送米》、《清風亭》、《闖宮抱斗》等50多本戲。申水琴唱腔吐字清晰,味道醇厚,舒展動聽,圓潤有韻,既有迂迴迭宕,錯綜變化,又能層次分明,和諧統一,這顯示了她善於用唱腔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力,她的唱段被收入“百名秦腔演員唱腔專輯”。

在和劇團其他人交談時,提起申水琴,個個翹起大拇指,並給我講了一些關於申水琴的小故事。據說申水琴演戲從來一絲不苟。在她的心目中,藝術是崇高的事業,觀眾是戲劇的上帝。輕視或敷衍任何一方,都是糟蹋藝術和辜負觀眾,是應受到良心責備的。在五十多年的演戲生涯中,她一直把最大限度滿足觀眾需要作為自己從藝的信條,並扎紮實實地付諸實踐。她在演《趕坡》、《三對面》等戲時,對那些觀眾熟悉的大段唱腔更是全力以赴地去認真演唱,以聲傳情,以情助聲,真有一股“唱不動人誓不休”的勁頭。觀眾稱讚她狠戲、真賣勁,聽她的戲過癮,落了個“旦角一聲雷”的美名。她的《五典坡》和《鍘美案》演到那裡紅到那裡。臨潼劇團每到外地,便有觀眾點名要看她的戲。她飾演的王寶釧和秦香蓮有時一聲出口,即可博得滿場喝彩。1989年在鹹陽市演出時,她的一折《趕坡》未完,台下掌聲四起,鞭炮齊鳴,更有熱情觀眾當場給她披紅。1990年劇團在西安北郊演出,由於臨時搭建的舞台木板鬆動,正在演出的申水琴不幸從高台上摔下來,頭及腕部受傷,一時痛苦難支。面對台下數千名觀眾,申水琴以極大的毅力強忍疼痛,謝絕立即送醫院治療的安排,堅持把戲演完。劇團領導和同志們都清楚,越是遇到這類緊急情況,申水琴越是能夠顧全大局,以觀眾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晚年

1994年52歲的申水琴因病提前退休,當時每月160元的退休工資劇團也不能按時發放,後來乾脆有幾年沒有領到一分錢的工資。家中有兩兒一女,還有兩個老人,兒女正值上學和婚嫁之年,老人年邁多病,申水琴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境,為了維持生活,他們白天在大街上擺檯球案子,晚上去唱紅白喜事。硬是靠著多年養成的吃苦耐勞、堅強向上的精神,頑強地熬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2003年政府給申水琴落實了工資政策,現在每個月退休金1100元,也給辦了醫療保險,更可喜的是2007年春節前搬進了一套120平米的新居。申水琴無不欣慰地說:“現在一切都好了。兒女媳婦都很孝順,我老兩口身體還可以。有時間就出去唱戲,不為掙錢,就圖個心情暢快。現在嗓子不如以前了,以前用G調,現在用升F調還能唱整折戲。”說到興奮處,姚宏老師操起板胡,申老師現場為我清唱了《探窯》和《冷宮》選段,使我真正零距離感受了“旦角一聲雷”的藝術魅力,也彌補了我多年的缺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