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意義
大的背景應該是能源的儲存和利用,小一點的背景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主要是希望利用氫氣通過燃料電池進行發電,因為氫氣具有非常高的電化學活性,是非常好的燃料。所以,人們研製了很多製備和存儲氫氣的方法,不過都存在很多大的技術障礙。比如說甲醇重整制氫,一般需要200度以上的高溫,出來的氫氣還含有很高濃度的CO,而CO非常容易使得燃料電池中毒,必須有後一步的淨化處理。因此甲醇制氫非常的複雜,而且效率低。新的制氫方法很有價值。
甲酸具有較高的吉布斯自由能,可以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在常溫常壓下分解成氫氣和二氧化碳:
HCOOH==>CO2 + H2
目前為止,能夠在如此輕鬆的條件下發生此種分解的有機物僅僅只有甲酸。所以這個反應顯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如果了解一點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知識,就更能理解這個反應背後的價值了。
甲酸分解制氫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
幾十年前,甲酸分解的發現就已經被發現了【1】,直到最近又成為了一個新的研究熱點。有一些有機合成者也用一些配合物來分解甲酸,但是往往是用來研究配合物的催化機理。
今天
最近的兩三年甲酸分解制氫的反應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視,主要原因是前面說的優點。催化劑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均相的,一種是異相的。
第一,均相催化劑主要是一些金屬配合物,比如釕的絡合物
優點:由於是均相,所以接觸面積大,活性比較高;催化劑的結構單一,選擇性比較好,反應產生的CO能夠有希望得到控制,一般在100ppm以下。
缺點:由於是有機化合物,所以穩定性有待考察,尤其是以年來計算穩定性;由於是均相,所以反應的裝置設計比較複雜。
第二,異相催化劑主要是以貴金屬催化劑為主,比如鈀基催化劑,金催化劑。
優點:催化劑的穩定性好;容易製備;由於是異相催化劑,所以反應的裝置可以大大簡化,有利於實際套用;CO的含量能夠控制在100ppm一下;
缺點:從文獻的報導看,催化劑的活性(以TOF來計算)比均相的要低,但缺乏系統的對比,另外鈀基催化劑的活性仍然有很大的提升可能。
目前,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研究組還不是很多,但是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這一點可以從論文的數量和作者的單位看出來。近年,發起甲酸儲能的研究單位有兩個,一個是瑞士的G. Laurenczy研究組(均相催化劑),中國的邢巍研究組(異相催化劑)早在2006年,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的邢巍研究組就在探索甲酸儲能介質,進行合成和分解甲酸的研究。他們主要研究以鈀為基礎的催化劑,通過添加金,銀解決了鈀催化劑的中毒問題,更進一步添加稀土元素大大提高了催化劑的活性,而且探索了製備核殼結構的鈀金催化劑來提高性能,為實際的套用奠定的基礎。
明天
第一,移動電源領域
甲酸的能量密度為1725Wh/L,如果筆記本電腦的功率是20W,能量轉化的效率是30%,那么一升甲酸足夠筆記本電腦運行26小時。可以看出甲酸是有能力用在移動電源的領域的。如果把甲酸分解成氫氣,有利於提高燃料電池的電壓和放電能力,具體情況可以參考下圖。不過,個人認為雖然在移動電源領域很有希望,但是由於其能量密度稍低,所以大範圍的套用可能性比較小,特殊的場合可能有用。下面一個套用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
第一,大規模儲能領域
甲酸是一種液體,比氫氣容易存儲的多。甲酸的分解很簡單,產物是H2和CO2,所以有利於大規模的利用。在利用氫氣之前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把CO2分離出來,在通過太陽能的光催化或者電催化等化學手段把CO2重新轉化成甲酸,見下圖。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甲酸的分解和合成只涉及到兩個電子的轉移,所以分解和合成的機理簡單,有希望大大降低反應和工藝的難度,從而大大降低成本。所以我非常看好甲酸在大規模儲能方面的套用。
USC Loker碳氫化合物研究所的化學家找到了一種新的制氫以及儲氫方式,它們通過甲酸脫氫的方法來實現二氧化碳的循環,在不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情況下,實現制氫與儲氫。這項研究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質上,研究人員相信他們是首個使用這種方法的研究者,這將使得氫能燃料電池汽車以及氫能行動電話走向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