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甲戌郵票會是我國早期著名的三大郵會之一。1934年5月成立於鄭州,其會務、會刊連續16年不輟,開創了建國前郵會、郵刊的先河,在我國集郵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會員
甲戌郵票會自成立始,就在會刊《甲戌郵刊》創刊號上大聲疾呼:“獨木難支大廈,眾志始可成城”,得到了全國各地郵人的支持和回響。中華郵票會會長周今覺來函讚譽,並約中華董事會成員葉頌蕃、陳復祥、朱朴廬、李輝堂、謝鄂常等一同加入甲戌。新光郵票研究會會長張包子俊及其骨幹盧賦梅、張景盂、鍾韻玉、張賡伯等也先後加入甲戌。
甲戌郵票會為了團結更多的郵人在自己的周圍,聘請了號稱中國“郵王”的周今覺為名譽會長,並列為1號會員,聘請了當時郵壇名流張包子俊、陳復祥、陸志韋、盧賦梅為顧問,孫君毅為法律顧問。
同時在南京、北平、上海全國19個大城市和美國、比利時等5個國家設立通訊處,原中華、新光會員也紛至沓來,為郵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甲戌郵票會成立於動盪之際,發展於國難之時,會員從初成立時的50人到1949年9月增加到2910人,會務、會刊也連續16年不輟。鄭汝純1943年在《陪都郵聲》創刊號上指出:“甲戌郵刊,尚能在物質條件極端缺乏之下,始終繼續刊行,此不得不歸功於甲戌同人之毅力與苦幹精神。”
貢獻
建國後,前甲戌郵人繼續為新中國集郵事業奔走呼號,不遺餘力。吳鳳崗曾三次籌組全國集郵組織,在198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實現了我國幾代郵人的夢想。1993年率團赴台舉辦“海峽兩岸首屆郵票大展”,譜寫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張包子俊曾任中華全國集郵聯副會長,1986年11月率團赴印度參加“印中友好華郵展覽”,為發展我國集郵事業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趙善長曾任中華全國集郵聯常務理事、學術委員,1989年9月在參加江蘇省郵協二屆三次理事擴大會議期間,心臟病突發,遽然辭世,為我國集郵事業貢獻了一生。其他如郭潤康、趙人龍、張文光等一直活躍在郵壇上,為發展我國和各地集郵事業貢獻餘輝。
地位
華郵,也稱國郵,泛指中國郵票,狹義則多指中國早期郵票。早在上世紀20年代,甲戌前輩郵人就發出收集華郵的呼籲。張承惠說:“凡人均有愛國之心,故儲郵票亦必先儲本國之郵票。”又說:“中國所出之郵票,其將來必有莫大之希望。……若趁此未經興旺之時,急為購置,則他日所得之效果,必有可觀”(《郵話》1942年第十期一芹文)。此外,1924年施家鐸發表了《國人應集華郵之我見》(《甲戌郵刊》第二卷第二期),同年舟子發表了《國人集郵當從收集華郵入手》(《甲戌郵刊》第二卷第三期),1944年鄭汝純發表了《論前期票蒐集之宜早》(《甲戌郵刊》第十一卷第四五期),1945年吳鳳崗發表了《搜藏國郵論》(《金竹郵刊》第四卷第二期)。綜其所述:郵票浩如煙海,集不勝集,若多而不能明其歷史,博而不知審其可貴性何在,雖夥亦何足取耶?國人搜藏國郵較蒐集他國為易,票品可隨時獲得,便於作系統之研究,較有意義。
周今覺更自上世紀20年代就立志使“華郵見重於世界”為己任,為提高華郵地位始終不懈的努力。1926年10月在美國紐約舉辦國際郵展,周今覺以中華郵票會的名義捐助兩塊金牌和一座大銀杯,並指明大銀杯專門獎給參展華郵的優勝者,結果美國華郵收藏家施塔的中國郵票郵集獲鍍金獎並獲在銀獎。周今覺先後主編《郵學月刊》、《郵乘》、《郵典》等集郵刊物,郵學研究造詣很深,其所編《郵乘》1926年參加紐約國際集郵展覽會(即美國第二屆國際郵展),獲“特別銅牌獎”,成為我國在國際郵展中獲獎第一人。1936年5月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萬國郵票展覽會(即美國第三屆國際郵展),周今覺被聘為董事、評審員。郵展組委會無視中華民族的尊嚴,公然要將華郵降為鍍金獎級,周今覺聞知,憤然撰文予以抨擊,並拒絕組委會的聘請,迫使組委會不得不將華郵恢復為金獎級,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同時奠定了華郵在國際郵壇的地位。
再從國際和世界郵展看,我國自1926年參加美國第二屆國際郵展到1998年10月義大利世界郵展上,我國郵集者先後參加國際、世界郵展57次,參展郵集和文獻563部(次),獲獎牌530枚,其中鍍金獎及以上獎項142枚。在142枚獎牌中,傳統、郵政歷史、郵政史、郵政用品、航空類共獲108枚,占獎牌總數的76.1%,可以說華郵占據了獲獎的主導地位。特別是在中國'99世界郵展上,沈曾華的《華東人民郵政》郵集獲中國傳統郵集第一個大金獎和第一次獲FIP國家大獎;李曙光的《中國軍郵(1931-1953)》則創下中國郵政歷史類郵集第一次獲FIP大金獎的紀錄,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的成績,足以證明甲戌前輩郵人收集華郵論斷之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