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① 法:法規,法則。② 馳車:快速輕便的戰車。
③ 革車:用皮革縫製的篷車,是古代重型兵車,主要用於運載糧秣、軍械等軍需物資。
④ 帶甲:穿戴盔甲的士兵,此處泛指軍隊。
⑤ 內外:內,指後方;外,指軍隊所在地,即前方。
譯文
孫子說:要興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輕車千輛,重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並向千里之外運送糧食。那么前後方的軍內外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用度,用於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甲冑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這樣的標準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可出發上戰場。
古語智慧
兩軍交鋒,勝負是個未知數,因此對自己,對敵人戰前都要“算”。戰爭耗資巨大,對國家人力、物力、財力都有相當的要求,這是戰爭的後方支持力量。三者對出師作戰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是戰爭進行的基本條件。在這裡,孫武也為反對“窮兵黷武”埋下伏筆。
對於一個企業的制勝之道,也是同樣的道理,那就是要不斷增強實力,以宏大的規模效應給以對手沉重的打擊。但是任何企業參加市場競爭,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經費能否給與足夠的支持。經費就是“甲兵之本”,它主宰著企業是否能繼續進行產品研發、市場開拓,因而決定著企業的命運。因而若是企業要求得發展,贏得競爭力,首先要對於經費預算做好充分的準備。
智慧故事
宋襄公草率迎敵一敗塗地《孫子兵法》認為出師作戰必須做好人力、物力、財力三方面的充足準備,並且要對戰爭要深入的研究分析。
春秋時期,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遭遇失敗之後馬上向鄰國搬救兵,請求楚國聯合起來攻打宋襄公。楚國國君派能征善戰的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兵,雙方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國大司馬公孫固深入分析雙方客觀條件之後,知道宋國遠不是楚國的對手,勸宋襄公道:“楚國是大國,兵多將廣,土地遼闊,我們一個小小的宋國哪裡能與它相匹敵呢?還是跟楚國議和吧!”
宋襄公[j5]剛剛大敗鄭國,認為自己必勝無疑,於是生氣地說:“楚軍雖說兵力有餘,但仁義不足;我們宋國兵力不足,但仁義有餘,仁義之師是戰無不勝的。大司馬為什麼要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呢?”公孫固還想再次勸解的,但宋襄公怒沖沖地不許他說話,“我意已決,不要說了!”於是宋襄公不顧公孫固的勸告,一意孤行領兵應戰。另外還命人做了一面繡著“仁義”兩個醒目大字的大旗,高高地豎了起來。
戰鬥開始,楚軍士氣極高,大聲吶喊著強渡泓水,向宋軍衝殺過來。此時,宋將司馬子魚看到楚軍一半渡過河來,一半還在河中,覺得這是出兵滅掉楚軍的最好時機,於是就勸宋襄公下令進攻,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宋襄公卻驕傲地說:“我一向主張‘仁義’,敵人尚在渡河,我軍趁別人之危而進攻,那便是不講道德仁義,這可怎么行呢,等他們過完河我們再應戰。”
楚軍渡過河後也一直納悶宋軍為何還不進攻,於是從容布陣。司馬子魚又見有出戰的時機,又勸宋襄公:“大王,楚軍立陣未穩,我們趕快進攻,還有希望獲勝,趕快下令吧!”宋襄公再次如前一樣回答司馬魚,並且沒有下令開始進攻仍然按兵不動。
楚軍布好陣後,馬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宋軍殺來。如此的陣勢把宋軍都嚇破了膽。所有士兵看此情形,不等短兵相接,一個個掉頭就跑。楚軍並沒有顧及宋軍之前對他們的“仁義”,繼續乘勢追殺,結果楚軍不費多大的力氣就取得了勝利。宋襄公本人在戰鬥中也被一箭射中大腿受了重傷。
慘敗歸國後,宋襄公還對司馬子魚說:“仁人君子作戰,重在以德服人,敵人受了重傷,不應再去傷害他;看見頭髮花白的敵人,也不應抓他作俘虜。敵人還沒有擺好陣,我們就擊鼓進軍,這不能算是堂堂正正的勝利。”司馬子魚長嘆一口氣,說:“我們宋國兵微將寡,國力兵力都不是楚國的對手,早前大司馬公孫固就已經勸告你不要出戰,因為我們不是楚國對手。可是大王您一意孤行,非要交戰不可。這也就罷了,一旦交戰,抓住時機進行進攻時非常必要的,可是您卻一直以仁義之師作為擋箭牌,一次次錯過進攻的大好時機,打仗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槍對槍、刀對刀,你不殺他,他就殺你,戰場上哪有仁義可言呢?”司馬魚一番話後,令宋襄公無言以對。次年五月,宋襄公便因傷勢過重,久治不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