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田綏民,1916年生,綏遠薩縣(現內蒙古包頭市薩拉齊)人。黃埔(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0期畢業。1931年參加晉綏軍,歷任國民黨軍傅作義部連長、營長;傅部國騎兵第四師參謀處長、團長、參謀長,1948年參加北平和平解放,後任綏遠整編騎兵第13旅少將副旅長。1949年9月19日參加綏遠起義,任解放軍第36軍騎兵旅副旅長、第107師副師長。1951年任志願軍第36軍第107師第二副師長兼三工區志願軍修建委員會第三分會工程部部長。回國後,任建築工業部第二工程局副局長,華北聯合企業公司經理,1958年率隊到達內蒙古海勃灣(今烏海)市,考察並領導建設西卓子山水泥廠,先後擔任建築材料工業部西卓子山水泥廠籌建處主任和廠長;文革中受到衝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起義人員政策後,重新擔任企業領導職務。烏海市人大成立時被選為烏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建國以後,田綏民曾先後擔任內蒙古政協委員、烏海市政協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黃埔同學會會長、民革內蒙古烏海市市主委。
相關文章
一位起義將領的新腳印——記烏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綏民
《人民日報》1982年11月25日第5版專欄 本報記者:艾丁
今年春天,內蒙古西部新興的工業城市烏海市召開首屆人民代表大會,與會代表一致選舉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貢獻的原國民黨起義將軍田綏民為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田綏民是1949年在綏遠起義的。當時,他任騎兵少將副旅長。起義後,他先後在人民解放軍中擔任過副旅長、副師長等職,參加過
“抗美援朝”。回國轉業後,擔任中央建工部建築第二工程局副局長、華北聯合企業公司經理。1958年,他主動要求到他熱戀的故鄉內蒙古西部地區,參加西卓子山水泥廠的創建工作。
當年的西卓子山,是一片人跡罕至的大荒原,看不到一棵樹,一間房。吃水要到十幾里以外的黃河去拉,吃菜要到百里開外的地方去運,條件十分艱苦。田綏民卻毅然把家搬到了工地上。他和大家一同步行到離建築工地十幾里的黃河邊去開荒種地。頭一天播下的種子,第二天被狂風吹得無影無蹤,再種上,又被吹走,反覆種了三四次,都沒有成功。有人泄氣了,老田鼓勵大家堅持下去。經過艱苦的努力,他們在荒原上紮下了根。
田綏民在西卓子山工作二十多年,綠化工作是他注意的一件大事。他領導大家興修水利、培育苗圃、植樹造林、發展果木林。他到呼和浩特市參加內蒙古召開的政協會議,見到一位政協委員帶來一種又大又甜的櫻桃,就把籽實全部收集起來,帶回水泥廠進行繁殖培育,如今已發展成一片兩畝大的櫻桃林了。他在青島療養時,還不忘到公園、海濱、別墅去蒐集各種各樣的樹苗和樹種。如今,水泥廠周圍30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原上,已初步形成一片綠洲。這裡栽了100多萬棵各種各樣的林木,還有5,000多棵蘋果、桃、李、杏、櫻桃等果樹,大街小巷綠樹成蔭,草原上紅花碩果,十分可愛。
田綏民對待工作,有一種可貴的主人翁精神。建廠初期,他接到上級交下來的設計和概算時,發現水泥廠只計畫建一座550平方米的衛生所。他認為這在靠近大城市的地方是可行的,而在邊遠的荒漠大草原上,沒有一座設備比較完善的醫院,職工的健康就沒有保障。於是,他請幾位懂行的人重新審核設計和概算。新概算不增加國家一分錢的投資,建築面積卻比原設計增加了9,000多平方米,其中光衛生所改建醫院就增加建築面積兩倍,整個新增建築等於給國家節約了45萬元的投資。
老田常說:“公家的便宜,一分錢也不能沾。”他每逢到外地出差,凡是辦個人的事,總是自己掏錢買車票,從不“順便”報銷。他分工管農副業,夏天在地頭吃了西瓜,及時照價付款;他管醫院,自己生病,和工人一樣排隊掛號;他管房產科,自家蓋雞窩用磚,即使一塊破磚也要付錢。
田綏民對工作勇挑重擔,認真負責,得到黨組織的信任與支持。水泥廠前後幾任廠黨委書記到職後,都給全廠職工,特別是黨員廠、科級幹部講話,要求大家服從老田的領導。幾任黨委書記都常與老田促膝談心,和他研究廠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也許是他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相關文章
田綏民回憶黃埔軍校(中央陸軍軍官軍校)生活
採訪地點:內蒙古烏海市田綏民家中 採訪時間:2003年9月5日上午
答:當年黃埔軍校的人才,相貌要求很高。一般1.70米以上,有腳氣的不要,必須是高中畢業。我是10期的,後來個子小的也要。
問:當時您是從內蒙考的嗎?
答:內蒙。
問:當時在讀高中嗎?
答:對,那年19歲。
問:當時的校長是誰?
答:蔣介石。我參加軍校是為了抗日。“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當時在中學,想參加革命、抗日。參加抗日的最好辦法是去軍校。高中未畢業考入軍校。後複試時成績差一些,就編到10期第二總隊。
問:學習的課程一樣嗎?
答:一樣。四年,第一年普通課程,學一年。入伍生一年,入學二年。23歲畢業。
問:畢業時發些什麼證書?
答:有畢業證,現已燒掉。
問:蔣介石經常同學生講話嗎?
答:每周一總理紀念周都是蔣介石出來講話。
問:是否與學生講話?
答:有,大家都聽習慣了。我畢業後分到89師,是蔣的嫡系部隊。當時說蔣不抗日,實際上是人少。89師是蔣的嫡系,開到內蒙。
問:您在軍校學什麼科?
答:學步兵科。學什麼科要自己考。學校有工兵、交通兵、騎兵、炮兵、步兵、輜重兵6個兵種。預備班一年,入伍生不分科,實習三個月,後回去分科考試。
問:老師是那些人?
答:老師是陸軍大學畢業的,也有前期畢業的同學。我的父母是農民,我吃苦耐勞,實習時能幹。選科時,術科、體操都不錯。晚上站崗時,東北外郊有營房,一般人不去,怕有鬼。我去,我不怕鬼。在實習時,部隊對實習生不滿一意。實習期滿回校。抗戰時,這些稱呼、時間都變了。
問:在校時吃得怎么樣?
答:吃得好。原讀中學在內蒙,6無一伙食。吃大米,6人四菜一湯,米飯、饅頭隨便吃。學校注意學生的體質,每三個月要化驗吃的東西,看是否夠營養,身體也體檢。學生管的嚴,剃成光頭,不許談戀愛。
問:有假期嗎?
答:星期天放假,但有條件。槍、內務要整理好,不夠條件不放假。
問:放假乾什麼?
答:到街上看看。生活習慣全部變化,出校門要給衛兵敬禮,出校門見到級敬禮,同學之間互敬禮,我不習慣,嫌麻煩,沒出去。
問:校章是什麼樣?
答:銅牌,圓的,上刻學生,幹部的刻學員。
問:領章是什麼顏色?
答:藍色,後面的字沒有記住,兩邊都一樣,都是學生。
問:有胸章嗎?
答:記不得了。
問:軍校的制服是什麼衍顏色?
答:土黃色。
問:有沒有紋路?
答:開始是平紋,後來是斜紋,有一套呢子服。
問:用品是發的嗎?
答:都是發的。長衣兩件。
問:是否有津貼?
答:每月3元。不準抽菸,不準留頭髮,全部是光頭。
問:當時有哪些老師?
答:中隊長桂永清,大隊長姓陶,記不得名字了。
問:平時有什麼活動?
答:學生都是國民黨員,禮拜一或開會時共同宣誓,入伍生活動開始有生活學習會,後來沒有了。
問:是否有共產黨員?
答:沒有。我和張學思(張學良之弟)同班同學。
問:政治課有哪些內容?
答:主要是三民主義,當時也學政治動態,不常上。校長星期一講話,後討論。
平時住在軍校,為蔣站崗,也見過宋美齡,每禮拜一見,(她)不找個別人談話。他坐的汽車經常換。我站崗那天,汽車牌換了,我不讓他們進,他們下車,一看是校長和宋美齡。當時我很害怕,他們說沒事了。還有一次,在蔣住的地方站崗,蔣出來,把宋留在樓上,蔣走後,宋也要走。
問:怎么稱呼宋美齡呢?
答:宋美齡。蔣50大壽時,搞紀念活動時,我為蔣站崗。蔣穿便衣,我不讓他上樓,他要上,我想是什麼人呢?一看,是校長。這是我最接近的幾次。
問:當時是否有外國領導人到此參觀?
答:有,經常有。
問:是否搞歡迎活動?
答:沒有,不記得有。
問:抗戰時是否有遊行活動?
答:沒有。入伍時,術科多,升學時,學科多,8大教程,現在記不起來了。
問:當時是否是固定課本?
答:是固定課本,教官按課本講,教官是中國人,也有德國顧問,指導射擊。課程很緊,中間休息10分鐘,早上一起床就開始。吹起床號後,洗臉、大小便。吃飯5分鐘,先在外面站隊、報名,吃飯後站隊、解散,回去休息。吃的慢了,就吃不飽。
問:畢業時,是否每人發一把劍?
答:有,上寫“成功成仁”,(蘭口)戰役時,帶在身上,在戰鬥時丟了。
問:在學校時不用參加戰役?
答:沒有,直到畢業後。
問:有沒有物件保存下來?
答:都丟光了。蘭口戰役,把寶劍、衣服都丟了。好幾次,撤退時,直接從戰場上撤退,東西都丟了,現紀念品都沒有。
問:你們10期是否有同學錄?
答:有。步兵科10期2總隊。我在軍校用“田霖”名。同學錄被燒掉。
問:您和蔣經國是同學嗎?
答:實際上他不在我們總隊。在時間上排在一個總隊,沒有在一起學習過。
問:在軍校的事情還有哪些印象比較深的?
答:在學校就抓學習。蔣介石“雙十二事變”後,我是大學生,準備出發打仗,當時學校把子彈、背包發給學生。平時沒有,後蔣被抓,就沒有去。
問:是一畢業就分到部隊嗎?
答:是,一畢業就分到89師一總隊,按成績分班。
問:是否有統一的學制?
答:統一是三年,我是四年,預備隊一年。平時發草鞋,一、二月換一次;發一雙皮鞋,一年一雙,星期天出來穿。
問:是否有文體活動?
答:不記得,只有星期天休息。(編輯:李琳)
(資料來源:廣東省革命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