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平

田秋平

田秋平是一位《紙幣初始晉東南》,《天下潞商》的作者。

人物簡介

認識田秋平已經有很多年,但真正熟悉起來,卻是源於他洋洋灑灑的潞商文章。一年來,田秋平的潞商系列在上黨晚報刊出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很多人都是通過他的文章重新認識了曾經生活在我們這方土地上的祖先和他們創造出的輝煌的潞商文化。2009年11月,凝吉他多年心血的《天下潞商》終於付梓出版,正值歲末,這無論對於田秋平還是讀者而言,都算是一份珍貴的新年禮物。

從《紙幣初始晉東南》到《天下潞商》

對於田秋平來說,出書並不是第一次。早在1996年他執筆的《晉冀魯豫邊區貨幣史》就獲得中國錢幣學最高獎“金泉獎”;2007年,他的《紙幣初始晉東南》一經出版就在國內金融界掀起了一股熱浪,這股浪潮還吹到了海峽對岸的日本,在日本東京、橫濱、大阪等地書市上擁有了很多讀者。之後,中國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中南大學圖書館等也將《紙幣初始晉東南》收藏入館。這種局面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也是正緣於此,《紙幣初始晉東南》的出版商三晉出版社對田秋平的潞商系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成就了《天下潞商》的出版。

《天下潞商》出版後,很多專家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讀者也對此非常熱衷。今天,只要在網路上點一下《天下潞商》,您就會發現中國圖書網、北京圖書大廈、中國科技金書網、山西出版媒體網、常熟新華書店等網頁上的點擊率在上萬次。我沒有從事過此方面的專業研究,因此不敢妄言,但僅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這些文章的文字風格聰明而活潑,沒有冗長而艱澀的史料堆積,在充滿愉悅的閱讀中能領悟到許多新的東西,非常難得。

其實,即便是生活在長治多年的人對“潞商”這個概念也非常陌生。人們一提起山西,想到的就是喬家大院、常家大院,而不知長治的“申家二十四院”、張家孟家花園;一提到晉商,想到的是晉中商人,而不知道就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曾經活躍著足以令今人驕傲的潞商。這些晉東南商人,即潞商,在中國商業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田秋平經過近30年的不懈追求,通過一個個有力的新發現,一篇篇鮮活的文字一點點還原了這些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人物,勾勒出一部宏大的潞商畫卷。

《天下潞商》全書分為66個章節,作者從經濟、商業、歷史、文化、地理等角度,縱深地研究了潞商的發展歷史和經營規模、經商理念,其中既有鮮為人知的發現,也有作者的思考,同時不乏對今人的很多啟示。

你能否想像當年潞商的經營規模之大,商品種類之多,影響之廣?書中,田秋平總結,當時,晉東南已經成為全國僅有的幾處商業中心之一。那時,潞綢與蘇杭絲綢齊名。如果不是《明實錄》、《中國經濟通史》歷史檔案的記載,誰能想到明代鄭和下西洋所輸出的絲綢中就有大量的潞綢?(《幾度潞綢下西洋》一文可見。)

千里之外的景德鎮和潞商竟有淵源?江西省博物館的“客家文化”展廳中客家源頭地圖上的一支從“潞州”出發的紅色箭頭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潞州人綿延千里將燒窯之火燃在了景德鎮。來自潞州長治縣八義窯的“紅綠彩瓷”釉料秘方才是景德鎮陶瓷業的“鼻祖”。北宋時期,上黨的陶瓷匠人,將燒瓷技術傳到江南的實物佐證資料,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故宮博物院的著名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就在浙江麗水的龍泉窯遺址上,考古發現了瓷器上燒造有“上黨”、“天下太平”的實物標本,老先生並將其事跡寫入《中國青瓷史略》一書之中,標本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見《潞商客居景德鎮》一文)。

幾百年來,潞商從上黨走出,足跡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生意一直做到了天子腳下,(可見《天子腳下有會館》、《前門潞商銅錫鋪》、《京城潞商大酒缸》等文),“收穫了朝廷授予的莫大榮譽,皇帝御賜的資本與潞商的銀兩形成了強大的經商衝擊力,反過來進一步刺激、推動了潞安的副業發展”。

此外,古代許多名人對潞商特別欣賞。潞州豐富的物產“松煙”潞墨,上貢朝廷達百餘年;讓唐玄宗都夢寐以求的潞州白酒,醉倒了大唐酒客;宋朝時潞州豐富的鐵礦和精湛的鑄幣技術,牽動了著名的政治家、一代文豪歐陽修;明代《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嘉靖四十四年任潞安府通判,管理錢糧養馬之事三餘載,並以此為創作素材,寫出不朽世界名著《西遊記》,這些嶄新的發現都讓人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還有作者的思考。在《堆錦捧回國際獎》中,作者特別提到當時堆錦藝人微薄的收入是堆錦逐漸沒落的主要原因,這對於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個很好的警示。 有限的文字並不能把書中的精彩一一記錄,其中的樂趣還需要讀者細細品味。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並不止於此,它還融合了上黨風物、民俗、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除了久遠的歷史,仍在我們記憶中的長春園飯店、晉蚨祥老店作者都辟出了專門章節書寫,這些並不遙遠的過去喚起了人們一縷淡淡的懷舊情懷。一部《天下潞商》第一次將潞商這個群體形象搬上了歷史舞台。

《天下潞商》背後的故事

《天下潞商》是田秋平近30年來,長期不斷對古老上黨地方文化一點點的積澱,書中精選出的66篇文章可謂凝聚他的心血而成。採訪時,我們無意看到了靠在他書房中的氧氣瓶,田秋平笑著說:“晚間,在寫書的過程中身體好像透支一樣,有好幾次不得不依靠它辦忙。”其實,工作之餘,他完全沒有必要這么拚命。在讀者看來,田秋平也許是一位專業從事金融和商業文化研究的學者,但他真正的身份卻是一位銀行職員。他完全可以選擇一種很安逸的生活,但他卻始終對地方文化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

幾十年來,田秋平在工作之餘和節假日不斷地奔波、查閱資料、伏案寫作,幾本著作都是這樣創作出來的。為了探明潞商和景德鎮、客家文化的淵源,他兩次奔赴江西,尋找資料、實地探訪;當年,張家花園的拆除曾讓他痛心不已,經過百轉千折的追尋,才終於得到了張家當初的絲質廣告黃頁,如今,這兩張珍貴的潞商史料靜靜地躺在田秋平為它們精心裝裱的相框中,他說:“我不敢想像,如果當初沒有找到,這些東西也許早已灰飛煙滅,文化如果失去了這些實物載體,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研究潞綢也就好比空穴來風,沒有了依據。”正是這樣一點點的積累,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天下潞商》。很多人都羨慕田秋平的“幸運”,但是誰知道這幸運背後的幾多艱辛?幾多苦澀?他說:“有不少人問,這么多好東西怎么就讓你發現了?我想,也許我的艱辛、苦澀和付出感動了上蒼,它總會眷顧勤奮的人吧。”

長治學院的王建堂教授曾在《天下潞商》的書評中寫道:“20多年前秋平在求學時,就是一個陽光、向上、執著的優秀男孩,就已表現出了出類拔萃的文字天賦:其習作曾被任課老師推薦到《光明日報》,畢業論文也被選入學校“優秀畢業論文集”出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秋平的今天是昨天的自然延伸。” 如果說那時田秋平是懷著一種熱愛走進這方天地,今天的他除了熱愛還有一種責任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感到必須讓更多的人能了解這方水土,和這水土滋生的優秀文化。”田秋平把《天下潞商》比作送給廣大讀者的“地方文化快餐”,他希望“拋磚引玉”,這當然是他的謙虛,但他很真誠地說:“我希望更多、更年輕的人投入到地方文化的保護和發現中來,只有文化不斷,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

感謝田秋平和他的《天下潞商》!

楊亞娟 上黨晚報記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