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6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1996年8月,受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在Jena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從事高溫超導量子干涉器件的研究。1998年9月回到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工作,任博士生導師。1998年11月至1999年10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國家超導實驗室做高級訪問學者。2001受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年度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獎者 。201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 。現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儀表材料學會常務理事。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超硬材料的研究。合成出超細納米孿晶結構立方氮化硼和金剛石,顯著提高了兩種超硬材料的硬度、韌性和熱穩定性,其中納米孿晶金剛石的硬度達天然金剛石的兩倍,闡明了比天然金剛石更硬材料的硬度測試原理,實現了淬硬鋼的超精密切削加工。建立了共價晶體的硬度模型,定義了化學鍵離子性的新標度。建立了多晶共價材料的硬化模型,闡明了多晶共價材料隨顯微組織特徵尺寸減小可持續硬化的基本原理 。
研究成果
所取得的標誌性成果:
1、提出了極性共價固體硬度的微觀理論。
2、發現同種原子形成的化學鍵存在離子性的新現象。
3、關於【Phys.Re v.Lett.96(2006),085501】一文的探究和硬度微觀理論的拓展
研究獎勵
2011年,田永君教授科研團隊所完成的“硬度的微觀理論及新型亞穩材料設計”項目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該項目從化學鍵入手,創建了硬度的微觀理論模型,建立了布居離子性新標度,實現了極性共價晶體硬度的定量預測,解決了硬度與晶體微觀電子結構間定量關聯這一理論難題。以此理論模型為基礎,項目設計出了系列的新型亞穩材料,部分材料已被實驗合成,使超硬材料探索從"定性"進入到了"定量化"的可設計階段,推動了計算材料科學的發展。2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研究機構使用本模型開展跟蹤和拓展研究。硬度微觀模型已成為材料設計的一個實用工具,並被拓展到納米、缺陷和薄膜等研究領域。8篇代表性論文被他引342次。項目完成人:田永君(燕山大學),王慧田(南京大學),高發明(燕山大學),何巨龍(燕山大學),孫建(南京大學)
至此,田永君教授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1項,獲得其他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
2018年5月獲得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科研資助
以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創新團隊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項目———“新型亞穩材料的設計原理、實驗合成與結構調控”,日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批准,第一期資助經費為500萬元。 這標誌著河北省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實現了零的突破。
在研項目
在研科研項目:
1、973計畫,編號2005CB724405:超高壓下的硼-碳-氮化合物,339.6萬元,2005-2010。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編號50532020:新型輕元素亞穩化合物的設計、合成與物性,260萬元,2006-2009。
3、教育部創新團隊計畫,亞穩材料科學研究方向,300萬元,2007-2009。
4、河北省科技研究發展計畫項目,編號06967121D:超高壓下的硼-碳-氮化合物,29萬元,2007-2009。
5、河北省科技研究發展計畫項目,編號06965130D:新型輕元素亞穩化合物的設計、合成與物性,31萬元,2007-2009。
論文成果
1、Feng; ZH, Influence of beryllium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Zr alloys, Materials & Design, 65卷, pp 890-895, 2015.
2、Li; Jian, Novel metastable compounds in the Zr–B system: an ab initio evolutionary study,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17(2), pp 1180-1188, 2015.
3、Yang; Zhinan, Study on hot deformation behaviour and processing maps of low carbon bainitic steel, Materials & Design, 66卷, pp 258-266, 2015.
4、Zou; Guodong, Age strengthening behavior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Dy based alloys containing LPSO phas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tructural Materials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620卷, pp 10-15, 2015.
5、Zou; Guodong, The effect of extension twinning on th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Mg–Y alloy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18卷, pp 44-48, 2015.
6、王倩倩, 矽和過渡金屬硼化物新結構及性能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博士, 燕山大學, 中國, 2014/12/13.
7、Dong; Huicong, Relative importance of grain boundaries and size effects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Scientific Reports, 4(11), pp 1-11, 2014/11/13.
8、Fan; Changzeng, A Novel Stable Binary BeB2 phase, Scientific Reports, 4(11), pp 1-11, 2014/11/11.
9、Fan; Changzeng, Phase transition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novel boron phases under high-pressur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4(10), pp 1-11, 2014/10/27.
10、田永君; *何巨龍, Theoretical two-atom thick semiconducting carbon sheet,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16(34), pp 18118-18123, 2014/9/14.
11、Hu, M; Shu, Y; Cui, L; He, JL號分隔, Theoretical two-atom thick semiconducting carbon sheet,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16(34), pp 18118-18123, 2014/9/14.
12、劉少存, 非化學計量比碳化鈦(鋯)的製備及其結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博士, 燕山大學, 中國, 2014/9/14.
13、Li; Jian, Mechanical properties,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phase stability of Mg under pressur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8(29), pp 1-18, 2014/7/31.
14、Hu M, Shu Y, Cui L, Xu B, Yu D L; He J L, Theoretical two-atom thick semiconducting carbon sheet,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16(7), pp 18118-18123, 2014/7/8.
15、Hu, M; Shu, Y; Cui, L; He, JL, Theoretical two-atom thick semiconducting carbon sheet,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16(34), pp 18118-18123, 2014/7/8.
16、Wang Q Q, Xu B, Sun J, Liu H Y, Zhao Z S, Yu D; He J L, Direct band gap silicon allotrop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6(6), pp 9826-9829, 2014/6/27.
17、Zhao, ZS; Meng, CM; Li, PF; Zhu, WJ; Wang, QQ; Ma, YM; Shen, GY; Bai, LG; He, HL; He, DW; Yu, DL; He, JL; Xu, B; Tian, YJ, Carbon coated face-centered cubic Ru-C nanoalloys, Nanoscale, 6(17), pp 10370-10376, 2014/6/27.
18、Xiong, M; Fan, CZ; Zhao, ZS; Wang, QQ; He, JL; Yu, DL; Liu, ZY; Xu, B; Tian, YJ, Novel three-dimensional boron nitride allotropes from compressed nanotube bundl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34), pp 7022-7028, 2014/6/26.
19、Huang Q, Yu D L, Xu B, Hu W T, Ma Y M, Wang Y, Nanotwinned diamond with unprecedented hardness and stability, Nature, 510(1), pp 250-253, 2014/6/12.
20、Huang, Q; Yu, DL; Xu, B; Hu, WT; Ma, YM; Wang, YB; Zhao, ZS; Wen, B; He, JL; Liu, ZY; Tian, YJ, Nanotwinned diamond with unprecedented hardness and stability, Nature, 510(7504), pp 250-253, 2014/6/12.
等471條論文成果請查看科研之友。
人物榮譽
2017年8月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5月30日,獲陳嘉庚科學獎技術科學獎。
2018年11月28日,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