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普,原名李前管,曾用名李壬練、李鳳展,1918年生於湖南省湘鄉縣(今屬漣源市金石鎮和合村)。
早年在雙峰高等國小堂讀書,國中二年級時,轉學至青島市立中學,在一些朋友幫助下,和黃宗江在青島兩家日報的副刊上辦《黃金時代》周刊和《酸果》周刊,後因病回湖南,進入長沙廣雅中學讀高三;高中畢業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參加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
193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育英國小教師,同時擔任長沙縣地下黨嵩北區委書記;同年10月,在省委半公開的機關報《觀察日報》發表第一篇新聞稿《長沙大火中的幢幢鬼影》。
1939年初,受命任《觀察日報》特派記者;不久去貴陽,在國民政府軍政部和內政部合辦的衛生人員訓練所任政治教官;後辭職去重慶,在中共中央《新華日報》社任記者。
1941年“皖南事變”後去昆明,考入華中大學歷史系;一年後,回到《新華日報》社任記者,後改任編輯、研究員兼專題作者;1945年8月,作為《新華日報》特派員隨軍調部前往各地採訪,寫下近20萬字的書稿《蘇魯紀行》。
1947年,隨劉鄧大軍進行採訪,後任新華社鄂豫皖野戰分社(即劉鄧大軍野戰分社)社長;1948年7月,新華社中原總分社成立,李任採訪部主任;1949年8月,調北平,任新華社特派記者,接受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任務。10月1日,隨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采寫開國大典新聞,率先向全世界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52年,李作為新華社特派記者,兼國務院財經委員會新聞秘書,主要從事財經報導。1953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處副處長;1955年內部肅反,因親屬中兩個冤假錯案的株連受“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同時調北京大學,先任教員,後籌建政治系,任系主任。
1960年調廣東,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因“特務嫌疑分子”受到迫害,後經兩位同事努力,還以清白,此後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73年,調回北京,任新華社北京分社社長。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四人幫”之時,派5人小組接管新華社,李是5人之一;1977年11月,被任命為新華社黨組成員兼國內部主任;1978年5月,擔任新華社副社長,當選為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
1982年離休;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後曾擔任《炎黃春秋》雜誌編委等職;2009年冬,李給中國正義反腐網題詞:“人格獨立,思想自由”。
2010年11月8日13時40分,李普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2歲。
人物作品
李普同志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光榮歸於民主》(1945年初版、1980年再版時改名為《我們的民主傳統》)、《開國前後的信息》、《記者甘苦談》、《記劉帥》、《我們只舉行過一次婚禮》(與夫人沈容合著)、《洋女婿土老帽》等。
人物評價
李普同志在民族危難的1937年,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重慶《新華日報》任記者;解放戰爭期間,李普作為新華社特派記者,前往劉鄧大軍前線報導戰局,記錄下了勝利的篇章;他以極大的喜悅迎接革命的勝利,報導了開國大典的盛況。
李普堅持“新聞寫作絕對不許虛構,必須每一點都是真實的”,他認為“真實是新聞文字的第一生命”。
李普用質樸、優美、清新、可信的文字,記錄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一系列報導,已經成為中國當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他的長文《調整經濟的來龍去脈》,用淺顯的文字介紹和分析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一件治國安邦的大事。
一位傑出的記者必然是一位思想者,作為思想者,李普走過了一條“之”字路,他寫道:“我早年追求民主自由,加入中國共產黨……中間陷入了迷信和個人崇拜之中,這一段相當‘左’,有時甚至可以說很‘左’,‘左’得可恨、可笑……”
李普回顧他的思想歷程時說:“關於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討論使我思想大解放。我好比進了一次大學,這次討論好比是我的一年級,到今天我也不認為畢業了。我可以說至今天天在享受獲得新知的快樂,天天在享受破舊立新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