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田橋村(原田橋鄉)地處蘄春東北部山區,是鄂皖兩省蘄英太三縣的結合部,大別山區的重要交通口。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9度,一月(最冷月)平均氣溫3度,絕對最低氣溫-5度,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9度,絕對最高氣溫41.2度,全年太陽輻射量為106.49—113.31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月照數為1913.5-216.5小時,日照率為43-49%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降雨日數在115—147天之間,光照豐富,雨量充足。
地區學校
田橋中心國小
檀林鎮田橋中心國小地處蘄、太、英三縣交界,座北朝南,倚山臨路,交通便利,空氣新鮮,風景宜人,是理想的育人場所。
學校占地面積16218平方米,建築面積6280平方米,開設15個教學班,有在校學生650多人。教職工近30人,專任教師18人,其中國小高級教師13人。學校教學設施齊全,教學手段先進,綜合辦學水平已躋身農村國小先進行列。
學校以“厚德博學、求實創新”為校訓,以“重視德育、注重素質、突出創新”為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近年來,已有60多名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得省、市、縣級獎勵,10多位教師論文獲獎。連年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安全文明單位”、“農村國小工作先進單位”、“視窗學校”、“示範學校”。田橋中心國小已成為一個布局合理、設施齊全、配套完善、管理規範、成績突出的山區明星國小 。
詹大悲中學
民主主義革命先驅詹大悲家鄉,1960年創辦了“田橋高級中學”。學校地處大別山南麓海拔1200米的將軍山下,這裡原是蘄、太、英三縣交界的田家橋鄉政府所在地。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縣人民政府將學校命名為“蘄春縣詹大悲中學”,原中顧委肖克將軍親筆題寫了校名 。
學校占地面積30190平方米,建築面積9560平方米,校前矗立詹大悲紀念碑,環境幽雅。學校設有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館、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及詹大悲事跡展室。學校有專任教師43人中,其本科畢業5人,專科畢業32人,高級教師1人,在校學生1000多人。
學校建校以來,輸送大學生2000多名,其中考取北大、清華、北航等大學百餘人,研究生50人,博士生20人,出國留學15人。
學校認真貫徹《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成為縣內一所優質中學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方法:
1、繼續強化普及教育。他們把普及教育始終放在首位,做到思想不松、溫度不降,把控制流失生落實到班級和個人;有的學生因家庭困難想輟學打工,班主任就三番五次地上門做工作,幫助解決困難,終於令其返校。
2、在教育質量上下硬功夫。學校制訂了領導和教師分工負責制、獎勵制度和嚴密的組織紀律,制定了教師考評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補差培優制度,同時鼓勵教師進修、培訓,獎勵老師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開足開齊各科課程。促使學生既能達到全面合格又有各自的特長。學校大力利用黑板報、校園網路進行宣傳,創造人人爭優的新風。
3、建立貧困生求助制度。該校處於大山深處,貧困學生較多,為解決學生的後顧之憂,學校免其書雜費、課本費,還給予生活補助。
4、開展立德為先、德智結合的教育方法。設立教育基地,開專門課程,不定期請專家教授、英模人物來校作報告。2006年請來了活的“羅盛教”抗美援朝英雄黃治富來校作報告,他給學生講述了自己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勇救朝鮮落水兒童的事跡。
不斷探索新型教育模式,詹大悲中學贏得累累教學碩果。幾年來,該校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有31篇教學論文獲獎,國家級12篇,省級14篇,市級30篇,縣級50多篇,有20節課獲優質課,先後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安全文明單位”、“先進單位”、“先進學校”、“綠化合格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最佳文明單位”等光榮稱號。
著名人物
詹大悲
詹大悲(1887-1927),原名培翰,又名翰,字質存,湖北蘄春檀林鎮詹山村人(原田橋鄉詹山村)。著名的革命派報刊活動家。1907年考入黃州府中學堂,加入證人學會,倡言革命。1908年到漢口,加入革命團體群治學社,並與宛思演等人接辦了漢口《商務報》,使《商務報》成為“湖北革命團體創辦的第一個機關報”,詹為主筆。1910年12月任《大江白話報》主筆。詹大悲與孫中山關係非同一般。[3]
1913年,任國民黨漢口交通部部長、湖北省議會議員。宋教仁被刺後,力主武力討袁,並聯絡原文學社社員楊王鵬等,組成改進團,密謀在漢首先發難。“二次革命”期間,在江西、南京積極參加討袁軍事活動,失敗後亡命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與王憲章等回上海策划起義,事敗,再度避走日本。翌年護國運動爆發後返國,擬策動湖北討袁起義,抵滬時被捕入獄,袁世凱死後獲釋。1917年7月南下廣州,參加護法運動,嗣由孫中山派往四川,爭取川軍劉湘援鄂,出任四川援鄂軍鄂西總司令部參贊、秘書長,參與援鄂戰事。1920年協助孫中山重組軍政府,並任桂林大本營宣傳員。1922年曾追隨孫中山討伐陳炯明。次年任廣州國民政府參事、刑事審判委員。1923年1月,詹姓續修宗譜,詹大悲請孫中山撰寫了譜序。1923年10月,他參加起草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此前,詹大悲通過湖北同鄉李漢俊參加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活動。[3]
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成立,因為詹與孫中山的關係較好,在社會上影響大,因此大家認為他不公開為宜,一般也不參加黨的會議,黨的指示精神由聯繫人傳達,詹大悲以後就一直按這種方式執行黨的任務。
查國楨
1905-1980)湖北省蘄春田橋鄉(現檀林鎮)霧雲山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五軍司令部秘書、參謀,第七十五師司令部參謀主任,紅十五軍團偵察科科長,軍團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供給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後勤主任,軍區後勤司令部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供給部政治委員,華北軍區軍需部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生產合作社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後勤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行政經濟管理部部長,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副司令員兼後勤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