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該村為民眾辦十件實事: 一是修復鮮魚壠大壩坑堤、螞蟻橋、螞蟻澇小橋、螞蟻澇300米的道路等四處水毀重點工程;二是修砌“村村通”公路田坊至官田、肖沖段毀壞的坎坡;三是拓寬田坊至東良梅組1.5公里的村莊公路;四是完成增設田坊街道路燈和減速帶的安全標誌;五是成立田坊村食用菌協會、肉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激活和領跑農村經濟,力促村民增收致富;六是繼續鞏固村民互助資金,積極宣傳再發展150戶會員,確保村民生產發展資金的周轉;七是狠抓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確保官田、彬山、壠上等六個偏僻村民組1000餘人能看到有線電視,讓村民告別看電視難;八是對建成的村級規範合作醫療室定點開展新農合的防病治病工作,徹底解決田坊村民的看病難和報銷難的問題;九是積極爭取新農村示範村項目,做好田坊街道十字街的拆、建及下水道等工程的規劃,基本形成南街新村房屋住宿小區的規模;十是實施農村飲用水工程,解決1500餘人吃、用水難的問題。
田坊村
根據《方氏宗譜》記載,田坊原名”田方“。 相傳唐宋年間,田坊村人以方姓氏族為主,大片農田及鋪坊、牌坊、紙坊均屬方姓人家所有,久而久之人們將田方演繹成“田坊”。
田坊地勢既奇險也優美,曾經是一處紅色革命之地,抗戰時期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承,曾來到這裡開展革命工作。這裡有傳奇的鐵門坎,有曾產“貢茶”的霧山尖,更有神秘的官田千年桂花樹。
走進田坊,一眼望去,古樹、小橋、流水,把田坊古村老街裝的風韻獨特。
田坊村紅色土地傳神奇
田坊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曾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卓絕貢獻。據涇縣黨史記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將領方誌敏,率領一支紅軍先遣隊北上抗日,經過這裡,就播下了革命火種。
1938年7月,新四軍軍部進駐雲嶺,田坊良家沖距雲嶺軍部很近,形成犄角警衛,保衛著軍部安全。葉挺軍長命新四軍一支隊駐在雲嶺汀潭,二支隊一個團就駐紮田坊。 二支隊司令部就設在田坊良家沖,令員張鼎承亦隨部駐此,如箇舊址依然保存在深山中的良家沖。
1938年11月,中共田坊區委成立,領導青陽、南陵一帶抗日救亡工作。新四軍軍部曾派楊明、金文萍、李東山、葉明等同志到區委工作。成立了工、農、青、婦等抗日組織,使這一帶抗日工作開展的如火如火如荼。
皖南事變後,民國36年(1947)7月。銅陵、青陽、貴池縣委在田坊設立了涇南工委,繼經領導涇縣境內原銅池南所屬基層黨組織、游擊隊及民兵開展作,工委在良家沖等地堅持與國民党進行著長期鬥爭。在20多年的革命鬥爭中, 先後有吳鳳山、葉明、易少庭、谷兆南、趙老五等數十名革命先烈在田坊帶為革命捐軀。
當年良家沖生張鼎承生活過的舊居和新四軍瞭望哨卡舊址,雖然經受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洗扎。但舊垣斷壁遺址猶存。它見證了田坊光榮的革命歷史,見證了田坊為革命做出的不可滅的貢獻。
為了緬懷先烈每年都有省內外幹部、青年、民眾到田坊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2005年縣委政府將縣城至水西道路命名為“田坊路”。這是對為革命做出貢就的田坊村一種褒獎和紀念。
“鐵門坎和鬼門關,嚇退鬼子美名揚”。鐵門坎在田坊以北1.5公里。這裡群山環繞,地勢雄奇,山腳下只有一條僅能一人通行的羊腸小道,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儼然是一道進入田坊的天然屏障。 而鬼門關是從鐵門坎到田坊的必經之地,這裡上不著村,下不著店,幾棵百年古樹聳立在墳坡上,鬼氣森森,令人毛骨悚然。
1940年10月上旬,日軍兵分三路,從南陵三里向雲嶺進發。其中一支日軍為達到快速消滅新四軍主力,繞道田坊企圖超近直插雲嶺。當鬼子隊伍行進到田坊深山中,打探到進攻雲嶺必須要經過一處叫鐵門坎的的兇險地而鐵門坎前還有個令人恐怖的鬼門關,於是鬼子害怕有新四軍理伏, 嚇得掉轉回頭由三里村轉向汀潭方向進襲。
駐守田坊的新四軍二支隊急時將信息報告雲嶺,葉挺將軍立即作了充分戰鬥準備,及時布防設伏,進攻的鬼子受到了一次重創, 取得了汀潭大捷,史稱“涇縣保衛戰”。
汀潭一戰粉碎了日寇皖南第二次大“掃蕩”。 這次戰鬥是葉挺將親自指指揮皖南新四軍戰勝日軍的一次戰鬥,狠狠打擊了日寇的器張氣焰。
因為鐵門坎、鬼門關的特殊地勢,嚇退了鬼子兵,使田坊避免了一場戰火。幾十年來。鐵門坎的神奇故事一直被人們傳頌著。
特色猶存老街行
田坊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間。
據史籍所載,田坊村始建於唐宋,至明代漸成規模,盛於清初。古村老街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如今老街兩旁的古老商鋪,早已不復存,在當人們漫步老街,從青石鋪就的街面,環顧老街兩邊的四十餘間鱗次櫛比商鋪、店面,寬敞的木門,徽式閣樓, 仍顯古貌恢弘,可以想見田坊當年經濟的繁榮。
也許正因為地勢險要,且又經濟繁榮,這許是當年新四軍駐紮田坊的原因之一,使田坊成為涇縣紅色革命地之一。
田坊霧山尖茶列貢品
距離田坊約兩公里有座終日雲霧繚繞的山峰,叫霧山尖。霧山尖是惜時出產名茶的地方。
霧山尖又名五山尖,座落田坊村以南兩公里,海拔1200餘米。由於此山海拔高,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時,人們登上山頂遠眺,可以隱約看到涇縣與南陵兩縣縣城概貌。
霧山尖山深多坳,四季雲霧繚繞,綠樹溪濃蔭,溪水清涼,綠色野茶滿山遍布。 相傳北宋年間,這裡就出產名茶農。茶農每年春季將霧山尖上採摘的雲霧茶,精心加工,這些清香可口霧山茶, 主要是上貢皇室御用,隨著朝代更迭、戰亂頻發,這一優秀的傳統制茶工藝早已經失傳。
後來人們只能簡單從事採摘,製作失去了往昔的傳統,但優質霧山茶葉味美香醇,仍深受青睞。
1990年,原田坊鄉政府曾對霧山尖天然茶園進行了開發,取名為“白雲蘭片”,茶葉投放市場後,因口感特佳,成了市場上搶手名品。
田坊還有景色優美的獨園山和椅子山。獨園山在田坊以西3公里,左邊水庫、右邊河,遊人放眼眺望,山如天上掉下的一塊圓石,把守著田坊西大門。每當日暮時分,夕陽像一團紅色大火球在山頂上發光,紅霞四射,景色尤為壯觀。
獨園山往西是椅子山,它是涇縣與南陵的界山。椅子山山勢險峻,儼然是田坊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形恰似雕琢的一把靠背椅,直上雲霄,如仙人垂坐,遠觀河水碧波蕩漾,近觀獨園山蒼茫落日,令人心曠神怡。
官田桂樹說傳奇
官田自然村晨風暮靄,秀如仙境。那些粉牆岱瓦的民居有新有舊,既古色也新潮。既見證了時代變遷,也體現出地方發展的脈絡。官田四面環山,是大山中的小平原,民居掩映在鬱鬱蔥蔥的古樹叢中,遊人會不知不覺融入世外桃園般的意境。 這些原生態的綠色環境是天然氧吧,最宜人居。
目前,官田境內保存有5棵500年以上的古樹,12棵100年以上的古樹,其中8棵被列為掛牌保護樹種。這些參天古樹不僅經歷了歲月滄桑也演繹著很多神奇的傳說。
官田有一棵古老而神奇的桂花樹,已有上千年歷史。據當地人說,每逢蒙蒙陰雨天或是黑漆漆的夜在這粿桂花樹周圍,時不時出現一些神秘的牡羊或白馬,悠閒地在樹邊轉悠。
此外,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皖南事變後,此處革命老區,自然出現白色恐怖,但是革命火種卻依然星光璀璨,生生不息。民國36年銅、青、貴縣委領導下的田坊涇南工委,在書記王克祥,委員吳祥領導下的皖南遊擊隊,仍堅持在這一帶與國民党進行殊死游擊戰。
某日,一次國民黨峨嶺鄉公所的十幾名民團,圍堵追擊游擊隊員谷兆南等幾人,游擊隊員們退至官田那棵千年桂花樹下,就在無路可走萬分火急時刻,他們急中生智。上樹隱避, 敵兵追到樹下,卻看不到人影,其中有敵人也爬上桂花樹,仍未發現有人,像是神奇般消失了。而藏匿樹洞裡的游擊隊員,卻能清楚地注視著敵軍的一舉一動。始終沒找到游擊隊,敵軍頭目氣得瞪眼,一邊罵罵咧咧,一邊撤兵走人。
此事被傳開後,這桂花樹就成了神樹。
如今千年桂花樹依然挺立在官田,綠樹成蔭生機勃勃,成為官田道亮麗的風景。
三六表芯紙久負盛名
田坊歷來盛產表芯紙,頗有名氣,人稱”土紙之鄉“。往昔田坊紙棚都有自己廠家印記,在整捆的成品紙件上蓋有印記,猶如現在的商標,說明當時田坊商人就有很強的商標產權意識。
表芯紙,也叫”草紙“、”土紙“,每刀有36張,所以又叫“三六表紙”。
田坊生產表芯紙所史悠久,在明時坊人就利用本地豐富的毛竹資源生表表芯紙了。 它有紙質優劣之分,涇縣以田坊所產最佳,行銷大江南北,最受用戶選購。
表芯紙用途很多。當年最主用是用作手紙,如同現在的衛生紙;也普遍用於孩子學習寫毛筆字。方便經濟,此外使是廣泛用於祀神祭祖,喪葬焚燒之紙。
表芯紙傳統都是手工製作。每年立夏之際,將當年新生毛竹砍伐,截成長約5尺長的竹段,分成四開,排放在池中,用石灰水浸泡,把毛竹滄熟排出黃水,洗淨再入清水浸泡,而後打成紙漿再入槽用竹簾撈就造紙。
造紙工具用主要有水碾,培籠,紙桶,紙簾等。 現在生產進行革新,已由手工操作變成機械化流水作業。
目前,全村每年生產土紙10000多噸,銷往省內外,特別是除夕、清明、冬至等傳統民俗節令,銷量更大。規模化的經營提高了效益,也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