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用腦 | |||||
拼音: | |||||
解釋: | 1.動腦筋。 |
衛生
【用腦適度】過度的閒散對腦的健康的維持是不利的。因為人腦好比一部機器,長期不用,就會“生鏽”。但是,用腦超過了一定限度,不僅效果不佳,反而適得其反。如在學習上遇到難解之題,可暫放一下,做些其他題,一味開夜車不是好辦法。 適度的工作和學習是對腦的一種有益的刺激,可保持大腦皮質最適宜的緊張度,對腦的保健是非常有益的。
【循序漸進,勞逸結合】工作、學習的規律應該是由淺入深,無易後難,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漸進,決不能坐直升飛機,一步登大,但也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在每日工作、學習的具體安排上要注意穿插進行,差別較大的不同學習內容,如數學和語文要相互交叉進行,工作也最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交叉,如做工間操、課間操或在腦力勞動之間做清潔衛生等。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相交叉,如在撰寫稿件1小時後改為謄抄稿件,這樣不僅可提高效率,且可保護大腦皮層的功能,因為這樣可以使大腦管理不同功能的部位得到輪流興奮和抑制,避免長期使用1個區域而使大腦發生疲勞。如果進行一種單一的學習和工作時間過長,大腦的興奮性必然降低,出現疲勞感要自動休息,這時如果拚命去鑽,就會越鑽越糊塗,越鑽越不通,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 左右腦同用,眼、耳、口、手兼使】有人研究證明,人的左右腦的功能相互聯繫卻又分工不同,從事科技、文學、教育等工作的人,多數隻用了大腦的左半球,而右半球則不常使用。這就會使不常用的半球表現無能。相反,如對不常用的半球加強運用,給予不斷的刺激,這樣常用的和不常用的兩半球互相配合,互相啟發,互傳信息,就會使兩側大腦半球的潛力得到開發,工作、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開發智力,提高效率,建議從事上述工作的同志,興趣要廣泛一些,不要怕耽誤時間,常找別的專業的同志聊聊,看看報紙,聽聽音樂,學點醫學知識,參加一下假日旅遊,有意識地活動左手等,既有益於身心健康,又有利於右側大腦的開發,使兩側大腦都動用起來,協同作戰,把人的智慧型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一個把大腦的兩半球都動用起來的人。他說,他並非在書桌旁,而是在夏日裡躺在山丘上的時候,發現了他的相對論。另外有人還發現,記生字如用多種器官協同活動,即眼看、手寫、耳聽、 口念、腦子想著字義,這樣來自不同感覺通道的信息,同時在大腦皮層留下“同一意義的暫時神經聯繫痕跡”,比默念容易記得牢。因此提倡左右腦同用,眼、耳、口、手兼使,不僅可開發智力,增強記億力,提高工作、學習效率,且可護腦健腦,防止大腦早衰。
最佳時間
人類最佳用腦時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物鐘,而生物鐘類型不同的人,大腦節律也不同,因此不同的人有各自的最佳用腦時間。人類最佳用腦時間可分三類:
1、夜晚型(貓頭鷹)型: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為典型的貓頭鷹型。這種類型的人,一到晚上,腦神經細胞就進入興奮狀態。大腦皮層某一區域處於興奮狀態,形成“優勢興奮中心”。此時最易建立條件反射,是最佳用腦時間。“常思常伴夜色來”就是對這種類型人的生動寫照。生活中貓頭鷹類型的人不算少,魯迅、周恩來、毛澤東等都習慣於晚上開始工作,直到凌晨開始休息。
2、清晨型(百靈鳥型):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是典型的百靈鳥型。 這一類型的人,一到清晨思維就活躍,“靈感”隨之而來。此時大腦的優勢中心容易形成,精力充沛。杜魯門早晨一直到中午都忙於公務,而晚上則需要早早休息。
3、混合型:絕大多數人屬於這一型。這些人一天中用腦效率差不多,但也有高低峰。高峰大致在晚上9點和下午5點左右。
最佳用腦時間,就是我們的腦細胞處於高度興奮狀態的時刻。在這段時間裡,大腦接收信息、整理信息、貯存信息以及輸出信息的效率比其他時間都高。充分地利用這段時間去學習和創造,取得的效果會比平時更好。
不良習慣
2 輕視早餐: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久之對大腦有害。
3 甜食過量:甜食過量的兒童往往智商較低。這是因為減少對高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大腦發育。
4 長期吸菸:常年吸菸使腦組織呈現不同程度萎縮,易患老年性痴呆。
5 睡眠不足: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質量太差,只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的人也會糊塗起來。
6 少言寡語:經常說富有邏輯的話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鍊大腦的功能。
7 空氣污染: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才能提高大腦工作效率。
8 蒙頭睡覺:隨著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長時間吸進潮濕空氣,對大腦危害極大。
9 不願動腦:思考是鍛鍊大腦的最佳方法。不願動腦的情況只能加快腦的退化,聰明人也會變得愚笨。
10 帶病用腦:在身體不適或患疾病時,勉強堅持學習或工作,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腦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