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第1版 (2007年1月1日)
外文書名: How Industries Evolve: Principles for Achiev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平裝: 299頁
開本: 16開
ISBN: 9787100050166
條形碼: 9787100050166
尺寸: 24 x 16.8 x 1.7 cm
重量: 939 g
作者簡介
作者:(美)安妮塔·M.麥加恩 譯者:孫選中 等
安妮塔·M.麥加恩: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同時也是哈佛大學戰略與競爭研究所的高級理事。在進八研究領域之前,她曾在麥肯錫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工作。
內容簡介
在過去十年間,許多企業曾進行了創新性投資,但卻並未獲得實際的有價值的回報。很多管理者都感嘆變化的節奏太快,使得企業經常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代價高昂的決策。但是,安妮塔·M.麥加恩卻認為:一個企業戰略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該企業背離了其所處產業的演變規則。
在本書中,麥加恩令人信服地指出,許多產業有時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發生了變化,但實際上它們數十年來一直都在演變,其演變的各個階段也都是可以預測的。如果企業管理者早在變化發生之前就能認定演變的本質,並制定與其相匹配的戰略,就能夠極大地增加他們的企業取得良好經營業績的機會。
點擊連結進入英文版:
How Industries Evolve: Principles for Achiev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媒體評論
書評
本書為企業制定戰略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模式。它向我們表明:只要企業管理者能夠把企業戰略與產業演變恰當地聯繫起來,就會獲得巨大的回報。
——萊格·梅森資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資戰略家 麥可·J.莫布森
本書在公司戰略方面開創了重要的新領域。麥加恩為企業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應對產業演變提供了有力而實用的分析框架。
——施樂公司前首席科學家 約翰·西利·布朗後記
譯後序 我認為安妮塔·M.麥加恩所撰寫的《產業演變與企業戰略》一書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和指點迷津的作用:
其一,她建立了一個認識產業演變的獨特的分析框架。關於產業研究的成果,目前更多的主要是集中在產業經濟、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政策等方面,對產業發展的研究雖然也能見到,但主要還是一般性的發展過程及階段性的陳述和闡釋。而麥加恩在本書中對產業發展的研究與已有的研究成果都有所不同,她是專注於對產業演變的軌跡進行深入的剖析,並在大量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揭示出了一種產業可能採取的四種明顯不同的產業演變軌跡:漸進性的、創新性的、適度性的或激進性的。同時,她指出,判別一個產業所處的演變軌跡,可以通過該產業的核心經營活動或核心資產所受到的不同威脅來分辨。可以說,麥加恩在本書中所描繪出的產業發展的演變路徑和構建起的識別產業演變狀態的參考系,是現有的有關產業研究的成果都未能企及的。
其二,她把企業戰略與產業演變的規則結合起來加以考慮和選擇。如今,我們在書架上隨處可見的有關企業戰略的書籍,幾乎都是系統地闡釋企業戰略的框架體系,並主要是對企業戰略的選擇、實施和管理從理論上進行全面的分析,這些書對我們了解什麼是企業戰略都有極大的幫助。但是,怎樣才能制定和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呢?這些書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產業演變背景對企業戰略的制約。把企業戰略置於產業演變軌跡的背景下來分析,使企業的戰略符合產業演變的規律,由此制定和選擇的企業戰略可能會最為有效。這就是本書為我們指點的如何設計成功的企業戰略的秘訣。正如麥加恩所指出的,“一個公司的戰略失敗主要源於該公司背離了其產業的演變規則。”
基於這兩個方面的獨到觀點和分析,可以說本書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彌補了我們關於產業演變軌跡認識的空白,並從觀念和方法上對我們如何結合產業演變制定有效的企業戰略予以了指導。僅就此而言,本書的理論創新和行動指南的價值就可見一斑。
參加本書初稿翻譯工作的主要有俞嵐(第一、二章)、唐麗娟(第三、五章)、李培(第四、七章、注釋)、李超(前言、第六章)、孫選中(第八章以及書介、評論等)。孫選中對全書的翻譯稿進行了修改、審校和統稿。在此,我對參加本書翻譯工作的所有譯者表示感謝,因為他們的積極參與和努力工作使本書能夠如期完成!我也要特別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李彬先生,因為他的認真工作和細心編輯使本書能夠得以付梓!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本書是哈佛商學院出版社重點推出的學術著作,並且又是在產業演變研究方面的開創性研究成果,限於我們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和英語翻譯的水平,書中不免會有偏頗或疏漏之處,祈盼讀者不吝賜教!序言
企業經理人員可能會覺察到其所屬產業中存在著一些未被利用的機會,也可能對本企業缺乏創新方面的記錄感到灰心,本書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量身打造的。本書的主旨是介紹一套與產業演變相適應的整體戰略工具,從而使企業能夠實現並保持佳績。諮詢顧問和投資分析師們會發現:本書所提供的分析工具非常適用於評估企業發展戰略,並具有獲得可觀投資回報的潛力。
本書的思想源於10項具體的統計分析研究,以及25個案例分析,這些分析都是企業在產業演變過程中所遇到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本書是與哈佛商學院、史丹福大學以及波士頓大學的有關人員一道歷經十年的研究成果。
本書的統計資料和案例研究是以實際調研為基礎,並不斷對問卷所提出問題的精確性進行修正。統計分析收集了700多家企業的資料,並以企業利潤和投資回報為尺度對企業運營效果進行了評估。對於企業在產業演變中遇到的問題,本書採用已有的企業理論對其進行檢驗,並最終推導出有關產業演變的若干假設。例如通過一些統計分析結果得出了這樣一個假設:產業中的架構性變化可以採取多種方式,這主要取決於本產業中的企業資產能否重新配置到其他產業之中。
通過案例分析,這些假設得到了檢驗和完善,並且揭示出了企業經理人員在不同環境中面臨的管理問題。本書中的許多案例都是通過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獲得的;這些案例被套用於MBA課堂教學之中,其內容主要與產業結構、產業變化以及競爭優勢有關。本書將統計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推導結果綜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被統計規則所支持的框架體系,用來處理案例研究中提出的各種問題。
這裡,我要向我的同事們表示感謝!哈佛商學院的麥可·波特教授(Michael E.Porter)和我一道對本書的許多統計分析進行了合作研究。我不禁回憶起二十多年前在波特教授所教授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課程中,我所學到的產業結構的相關內容。“理論源於實踐”的治學方法,在當時商學院的教學體制中是非常獨特的,它為本書提供了一個競爭分析的研究架構。同時,我還在波特教授創辦的哈佛大學戰略與競爭力研究所里學習到其對競爭本質的廣博深入的認識。我要向戰略和競爭力研究所的同事們表示由衷的謝意!
感謝哈佛經濟學院和哈佛商學院的理察·凱夫斯教授(Richard Caves)!凱夫斯教授在產業經濟和管理戰略領域進行的有關產業結構、管理方法和企業績效的開創性研究,對於本書觀點的提出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書的研究方法,受到了1999年我在哈佛商學院教授的一門“企業史基礎”(Business History Foundations)課程的影響。在托馬斯·麥克勞教授(Thomas McCraw)的領導下,這門課程通過對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諸多先驅型公司的案例研究,向學生介紹了企業領導者面臨的種種挑戰。這門課程的主要觀點都在本書中得以體現,即產業演變觀點、對比的分析方法以及強調製度對於商業決策內容的影響,等等。
2000年秋,倫敦商學院主辦的《企業戰略評論》(Business Strategy Review)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產業如何演變”(“How lndustry Evolve”)的文章。在該篇文章中,我重點研究了產業演變對於企業行為的影響。非常感謝編輯派屈克·巴韋斯(Patrick Barwise)、瑪麗·坎貝爾(Mary Campbell)以及《企業戰略評論》雜誌為我提供了發表這篇文章的機會,而這篇文章恰恰是本書的基礎。
感謝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的霍利斯·海姆布希(HollisHeimbouch)對本書的編輯工作,並特別感謝雷吉娜·瑪如卡(Regina Maruca)和蘇姍娜·羅坦都(Suzanne Rotondo)對本書每章內容的細緻入微的編輯,她們的努力工作奠定了本書的基礎。我還要向安·英格利希(Ann English)、肯·哈騰(Ken Hatten)、查爾斯·賴爾登(Charles Riordan)、金·威斯(Kim Vaeth)以及布賴恩·瓦爾德曼(Brian Waldman)致以誠摯的謝意,感謝他們為本書主要章節提供的深入、細緻的評論。我還要特別感謝羅坦都編輯最早向我提出了寫作本書的建議!另外,也要向幾位匿名評論者對本書的評論和建議表示感謝!
感謝研究協會(Research Associates)的戴爾·考克思(Dale Coxe)、錫德里克·愛斯凱爾(Cedric Escalle)、曼紐拉·郝恩威斯(manuela Hoehn-Weiss)、朱莉婭·寇爾(Julia Kou)、約翰·麥圭爾(John McGuire)、蘇姍娜·波迪(Suzanne Purdy)、查爾斯·賴爾登以及傑弗里·沃特(Geoffrey Verter)在本書案例研究中所做的一切出色的協助工作。感謝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的馬西·巴恩斯—亨利(Marcy Barnes-Henrie)、梅琳達·麥瑞努(Melinda merino)、吉那特·鮑特(Zeenat Potia)、阿斯特麗德·桑多瓦爾(Astrid Sandoval)、布賴恩·蘇特(Brian Surette)以及蓋爾·瑞德威爾(Gayle Tredwell)的支持、鼓勵和編輯工作。感謝波士頓大學的MBA學生索密安那·塞姆(Sowmyanarayan Sampath)和艾比·萊達斯(Abby Levendusky)以及波士頓大學的講師愛格茲·愛瑞肯(Ilgaz Arikan)和曼紐拉·赫恩—韋斯(Manuela Hoehn-Weiss)為本書的數據收集和案例分析所做的工作。我還要感謝來自智利南部的朋友們在我寫作本書第一稿時對我的鼓勵,以及我在2003年春季在訪問紐約大學時所接觸的朋友們對本書手稿提出的建議。
感謝尼古拉斯·阿蓋爾斯(Nicholas Argyres)、約翰·鮑姆(Joel A.C.Baum)、傑弗里·L.弗曼(Jeffrey L.Furman)、潘凱基·凱姆瓦特(Pankaj Ghemawat)、布賴恩·S.西爾弗曼(Brian S.Silverman)和拜倫·威萊格(Belen Villalonga)的親密合作與長期友誼。我還要對支持本書研究的同事們表示感謝,特別是拉菲爾·阿密特(Rafael Amit)、喬治·貝克(George Baker)、塞弗林·博倫斯坦(Severin Borenstein)、史蒂芬·布拉德利(Stephen Bradley)、亞當·布蘭登伯格(Adam Brandenburger)、伊恩·科伯恩(Iain Cockburn)、芭芭拉·范伯格(Babara Feinberg)、鮑爾·凱柔斯(Paul Geroski)、凱薩琳·吉羅爾伊(Kathleen Gilroy)、肯·哈滕、約翰·亨德森(John Henderson)、麗貝卡·漢德森(Rebecca Henderson)、那林·庫拉卡(Nalin Kulatilaka)、麥可·勞森(Michael Lawson)、路易斯·萊太(Louis Lataif)、約翰·麥克阿瑟(John McArthur)、湯姆·麥格勞(Tom McCraw)、瓦倫·麥克法蘭(Warren McFarlan)、威爾·米切爾(Will Mitchell)、戴維·莫厄里(David Mowery)、理察·尼爾森(Richard Nelson)、傑克遜·尼克森(Jackson Nikerson)、吉姆·鮑斯特(Jim Post)、簡·瑞根(Jan Rivkin)、理察·羅森布魯姆(Richard Rosenbloom)、麥可·萊亞爾(Michael Ryall)、阿瑟·斯萊弗(Arthur Schleifer)、阿爾·西爾克(Al Silk)、理察·特德洛(Richard Tedlow)、薩斯爾·瓦切尼(Sushil Vachani)、恩·韋卡特曼(N.Venkatraman)、悉尼·溫特(Sidney Winter)、薩拉·伍爾弗頓(Sarah Woolverton)以及麥可·吉野(Michael Yoshino)。我還要對2002年和2003年參加我在波士頓大學開設的“產業演變”課程的學生致以謝意(當時本書正處於初稿的寫作狀態之中)!我還要感謝波士頓大學BUILDE系統研究中心以及院長辦公室給予我的資金支持!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言
創新疲勞症的矯正方法
本書的分析方法
為什麼演變的腳步看起來是在加快?
在產業演變中發現機會
第一部分 了解產業演變
第二章 產業演變的四種軌跡
起點
漸進性演變
創新性演變
適度性演變
激進性演變
按規則進行競爭
第三章 四種演變軌跡的具體分析
演變模式
漸進性演變的生命周期
創新性演變的生命周期
適度性演變的各個階段
激進性演變的各個階段
意義
第四章 評估特定產業的演變性質和階段
第一步:界定你的產業界限
第二步:判斷是否是架構性變化
第三步:判斷是否是基礎性變化
第四步:評估產業演變的階段
意義
第二部分 依據產業演變制定戰略
第五章 遵從產業演變規則
架構性變化的先決條件
基礎性變化的先決奈件
各個變化階段的先決條件
總結和建議
第六章 利用產業演變中的機會制定業務單元的戰略
基礎性的戰略選擇
漸進性演變
創新性演變
適度性演變
激進性演變
回報
第七章 利用產業演變實行跨產業的多元化經營
制定有效的公司戰略所應具備的條件
多元化下的戰略選擇
結論:產業演變影響著公司戰略
第八章 結語
在演變的範圍內運營
制定更好的戰略決策
注釋
作者介紹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