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級分類

生物界級分類,對自然界生物可分為兩界三界四界五界六界系統。

生物的界級分類: 生物種類繁多,姿態萬千、大小、結構差異懸殊。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動物約有150萬種、植物約有50萬種,微生物約有10萬種。對於200多萬種生物怎樣科學地分類,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存在著一個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由低級至高級的認識過程。總的說來,人類最早把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但隨著人們對生物的認識不斷深化和科學的發展,近一百多年來,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至六界系統,最近又出現了三原界(或三總界)系統。(見表1)
現將生物界級分類的簡史和現況介紹如下:
兩界系統:人類對生物的分類最早只是為了易於識別和利用的需要。我國古代人民對生物的分類也都是從把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開始的。我國的《詩經》,《周禮·地官》等著作中是最早的“二界分類系統”。在這些著作中把百餘種植物和動物,分別用草、木、禾、竹、蟲、魚、鳥、犭為文字名稱的部首,或把動物分為毛物鱗物羽物、介物及裸物五類,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中的哺乳類、魚類、爬行類、鳥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類。同樣,在國外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把生物分成動物類和植物類。而較為科學而系統地正式用植物界和動物界兩界分類系統的是林奈(1735年),200多年間一直被沿用。
三界系統:隨著科學的進展,1866年,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海克爾(1834~1919)等發現真菌雖然營固著生活及細胞有壁,但不營光合作用,因此歸屬植物界有所不妥,更突出的是眼蟲,它具有動植物兩界的共性。於是,提出了三界系統。他們把那些單細胞動物和其它一些不能明確屬於動物界或植物界的單細胞生物,歸屬為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統:三界系統比兩界系統前進了一步,初步反映了生物的進化系統,但並沒有把像細菌、藍藻等細胞內無明顯核區的與那些具有明顯核區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如酵母類)區分開來。於是,在1974年由利戴爾等把生物除了動、植物和真菌等具有真核的三界以外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界。這樣,就提出了生物的四界分類系統。
五界系統:1969年,惠特克總結了前人的各種學說提出了五界系統。五界學說的理論依據是從原核生物到真核單細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細胞生物三大進化階段,又以光合營養、吸收營養和攝食式營養的三種營養方式的區分為原則。他們把生物分為五界系統:包括動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粘菌等),真菌界(Fungi,包括真菌和酵母菌)以及原核生物界(包括細菌,藍細菌等)。
六界系統:1975年特勞巴和1977年我國學者王大耜等認為病毒一類非細胞生物應另立一個病毒界,於是提出了六界系統,包括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
三原界系統:70年代以後,隨著分子生物科學的研究的深入發現了有一類棲居於極端生態環境的生物,這類生物的細胞具有原核生物的細胞結構,但在分子生物水平上,它們既不同於一般的原核生物,又區別於真核生物,因此。由沃斯等1977年提出了一個三原界學說。他們把這種“第三生物”稱為古細菌原界,它與真核生物原界,原核真細菌原界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
(1)細胞膜的脂類是有醚鍵,有分支的直鏈,而真細菌和真核生物均有酯鍵,無分支直鏈。
(2)細胞壁種類多樣不含一般真細菌細胞壁含有的胞壁酸,D型胺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更不同於無細胞壁的動物細胞和有纖維素,幾丁質細胞壁的植物細胞。
(3)核糖體的16SrRNA其核苷酸順序獨特,既不同於真細菌,也不同於真核生物。
(4)tRNA成分不存在胸腺密啶(T),區別於真細菌和真核生物。
(5)蛋白質合成起始密碼,始於甲硫氨酸,與真核生物相同,不同於真細菌。
(6)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區別於真細菌和真核生物,比較獨特(見表2)。
(7)這類生物生態條件獨特,有的是嚴格厭氧菌,如產甲烷菌;有的是極端嗜鹽菌;有的則是嗜熱嗜酸菌。統稱為古細菌。以上介紹了各種生物界級分類的歷史和現況,當然人們對生物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例如,還有一些生物目前尚難確定它們的位置,比如類病毒和朊病毒,它們只含低分子量RNA或只有蛋白質組成的生命物質。因此,生物界級的分類也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加科學和完善。生物的分界是隨著科學發展的水平在不斷地改變及深化的。在林奈的時代,對生物的觀察僅限於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徵及區別,那時生物界僅分為植物界(Plantae)與動物界(Animalia)兩大界。到19世紀中葉,霍洛(Hogg,1860)及海克爾(1866)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統,即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與動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單細胞動物、藻類及真菌,他們的三界系統反映了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的區別。直到195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了四界系統,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與動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了細菌、藍藻及原生動物,將真菌獨立成一界。1974年李代爾(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Monera),其中包含細菌及藍藻,仍為四界系統,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動物界。以後魏泰克又在李代爾的基礎上提出了五界系統,即原核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動物界。以後又有人主張病毒也應獨立成界,例如我國的植物學家胡先驌(1965)提出在界級之上應設總界(Superastatus),他將病毒列為始生總界(Protobiota),其他生物為胞生總界(Cytobiota)。1979年我國昆蟲學家陳世驤將生物分為3個總界,即非細胞總界,包括病毒界;原核總界,包括細菌界及藍藻界;還有真核總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及動物界,共為六界。目前生物學家較多地接受五界系統或六界系統,但其內容各家略有出入。總之,不同的生物獨立成界,都應有其客觀的分界特徵,這些基本特徵是:
關於病毒是否獨立成界,目前生物學家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病毒不能獨立生存、不能獨立的進行新陳代謝、而必須寄生於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才能生存,所以不能認為是生物,而僅是核酸的片段,所以不能獨立成界。也有人認為病毒內含有核酸物質DNA或RNA(在一種病毒中僅有其中的一種核酸),他們使用著與其他生物共同的遺傳密碼,能在寄主細胞內複製自己,進行繁殖,所以是有生命的物質,是代表著生命進化到非細胞結構的階段,所以應該獨立成界。
原核生物界
包括細菌及藍藻,原核生物的細胞是細胞結構的初級階段。細胞內沒有核膜,DNA分子結構成環狀位於細胞質中,細胞內也沒有膜細胞器,如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等,細胞壁含有粘多肽複合物,細胞行無絲分裂,這種細胞稱原核細胞,由這種細胞構成的生物稱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包括單細胞動物及藻類,是具有真核的單細胞生物,或單細胞群體。它已進入細胞結構的高級階段,因為它具有染色體、DNA分子成線狀排列、形成細胞核、核的外層有雙層結構的核膜包圍,細胞內具有細胞器,細胞行有絲分裂。藻類如具細胞壁,則由纖維素及果膠組成。
真菌界
真菌界 包括真菌,是真核生物,大多數像植物一樣營固著生活,細胞壁由纖維素及甲殼素組成,沒有葉綠體,不能行光合作用,營腐生或寄生生活。
植物界
植物界是多細胞的真核生物,具葉綠體、行光合作用,營固著生活。細胞壁為纖維素組成,細胞質內常具大的中心液泡,具繁殖組織或器官,有明顯的世代交替或發育階段。
動物界
動物界行攝食營養的多細胞真核生物,無細胞壁,由肌肉收縮引起運動,具有神經系統,能對刺激產生反應,以協調與環境的平衡。
生物界級分類的歷史和現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