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社區)博物館

生態(社區)博物館

生態(社區)博物館是一種通過村落、街區建築格局、整體風貌、生產生活等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和展示,整體再現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的新型博物館。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大規模城鄉建設持續展開,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概述

促進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對於調動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推動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延續中華文脈,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歷史

一、提高認識,加強統籌規劃。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認識發展生態(社區)博物館的重要性,立足保護地域文化遺產、維護文化多樣性,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生態(社區)博物館納入各地文博事業發展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以生態(社區)博物館豐富新農村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內涵和成效,加強村落文化景觀、歷史文化街區等新型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利用、管理,使城鄉建設規劃的制定和實施與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相協調,實現生態(社區)博物館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突出重點,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社區)博物館。要加強生態(社區)博物館相關文化遺產和環境資源調查,緊緊圍繞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科學制定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規劃。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必須經過科學的條件評估與決策論證,要避免對生態(社區)博物館理念的“誤用”甚至“濫用”,不切實際一哄而上。要重點依託歷史文化名村(鎮)、街區等保存文化遺產特別豐富的村莊、街道,發展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鮮明個性特點的生態(社區)博物館。

三、拓展視野,強化生態(社區)博物館整體保護文化遺產的功能。生態(社區)博物館要保護、展現歷史文化村落、街區富有地方特色和集體記憶的文化空間,要將古民居及各類文物的保護、利用與相關的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技能的保護、傳承相結合,實現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要做好原有村落、社區的文化氛圍和活態多元風貌的保護,村落、社區文化傳承人及原住居民的保留,村落、社區文化活動的挖掘與豐富等工作,並注重遺產所在地的自然環境保護,做到文化遺產與人們生活、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四、積極探索,創新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途徑。生態(社區)博物館是一項理論創新性和實踐創造性很強的工作,要遵循生態(社區)博物館的基本規律,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豐富和完善發展模式。鼓勵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中部地區試行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依託歷史文化村(鎮)、街區發展具有特色的生態(社區)博物館,率先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機制。要努力推進西部和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文化類生態(社區)博物館,切實維護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和特殊價值。為加強引導,國家文物局將開展生態(社區)博物館示範點建設,並組織編制相關發展規劃,科學構建全國的生態(社區)博物館體系。

五、以人為本,加強生態(社區)博物館教育服務工作。生態(社區)博物館作為一種社區性的文化遺產與生態環境的傳承與教育中心,要重點做好傳統民居及其原住居民生活習俗、歷史古蹟、傳統手工技藝等文化遺產密集點及相關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的維護,並通過文物保護資料中心配套的高水平陳列展覽及相關文化活動,普及科學的生存與發展理念,確立和增強當地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自覺和文化認同感、文化自豪感,引導和規範當地居民在和諧和經過適當改善的條件下從事傳統生產生活與文化傳承,投身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逐步成為自覺行為。

六、堅持文物工作方針,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要通過生態(社區)博物館的發展,充分挖掘相關文化遺產資源的內涵,依託旅遊觀光、文化休閒產業,科學、合理地發揮生態(社區)博物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有作用,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各地區特別是農村、民族地區的產業調整。生態(社區)博物館在旅遊發展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務求實效,必須有助於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必須有助於維護和改善為旅遊者提供當地特色產品和服務的傳統生活和生產環境,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七、加強協作,建立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廣和完善“政府支持,專家指導,居民主導”的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模式。各地文物行政部門要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加強與發展和改革、財政、建設、旅遊、環保、民族、文化、農業、水利、交通等相關部門的聯動,並鼓勵社會力量支援,加大投入,多方共同推進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社區居民的支持和參與是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的關鍵因素。要加強宣傳,積極探索按照責、權、利相一致的原則,多種方式調動社區居民特別是年輕人保護文化遺產、發展生態(社區)博物館的積極性,形成“遺產保護人人有責,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和諧局面。

八、深入研究,增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和利用有關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力量,組織有關專業機構深入研究生態(社區)博物館工作規律,借鑑國際先進理論、理念和實踐經驗,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較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生態(社區)博物館理論體系,提高對生態(社區)博物館的認識水平。在此基礎上抓緊制定和完善生態(社區)博物館建設和發展的評估標準,建立相應的諮詢、指導、協調、督察和管理考核機制,確保生態(社區)博物館有效實現其運營目標,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然與文化、遺產與現實以及相關方面的利益與和諧。

首批

生態(社區)博物館是一項理論創新性和實踐創造性很強的工作。為加強引導,鼓勵積極探索,創新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途徑,國家文物局研究決定,在全國開展生態(社區)博物館示範點建設。經組織專家評估,命名浙江省安吉生態博物館、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區博物館、福建省福州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廣西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貴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為首批生態(社區)博物館示範點。

希望獲得命名的首批生態(社區)博物館示範點以此為新起點,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遵循生態(社區)博物館的基本規律,切實做好生態(社區)博物館示範點建設工作;要加強科學規劃,試行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豐富和完善發展模式,率先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切實維護地區文化的多樣性和特殊價值,並不斷積累經驗,充分發揮示範和輻射作用,為推進全國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