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心理學

生態心理學是環境哲學、生態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屬於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

生態心理學

20世紀90年代。西方一些秉承深層生態學思想的學者開始把生態學和心理學相結合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探究保護生態環境的心理根源,並試圖從這裡找到一條轉變人們觀念的途徑,由此產生了生態心理學。生態心理學承認目前人類正面臨嚴重的外部生存環境的危機,同時主張,由於人們與自然的長期分離,人類的內心世界也正面臨著精神危機。生態心理學積極努力地探尋人類社會和人類心理所遇到的這些危機的根源。作為新的交叉性的研究領域.生態心理學為人與自然關係的研究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和研究方法。關注國外生態心理學研究,對深化環境意識,加強環保教育和拓展心理學的研究與套用都有很大價值。

總的說來:生態心理學是環境哲學、生態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屬於環境科學的一個分支。生態心理學將深層生態學與心理學和治療學相結合,對生態環境給人們造成的影響(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引起的人的生理、心理失調和疾病,正常的生態環境對治癒人們生理、心理疾病所起到的促進作用)進行研究,從精神健康的角度呼籲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人們建立正確的生態觀念,根本地解決生態危機.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產生與發展概況

在心理科學的大家園裡,生態心理學還只是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生態心理學的英譯為ecopsychology。是由eeo-(環境的,生態的)和psychology組合構成的複合詞。雖然有關生態心理學的思想觀點古已有之,但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生態心理學是誕生於1992年。

奈瑟是生態心理學的大力倡導者之一。他為認知研究領域中生態心理學的推廣運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奈瑟對認知領域中的生態心理學的界定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對日常情境中認知的關注。

斯沃茨和馬丁的研究方向是套用心理學。他們在對生態心理學研究歸類時是根據行為產生的原因,或者說根據某種對行為產生的決定論解釋進行總結。他們(1997)認為生態心理學的基本假設是:行為是人和環境的函式,即行為=F(人x環境),研究單位是自然的環境。他們還認為,儘管生態心理學的基礎假設一直保持著它最初的含義,但是不同的理論家傾向於從不同角度研究生態問題,他們的研究角度在一個序列上變化著:從關注更主觀的或心理的環境特徵到關注更客觀的或社會和物理的環境特徵。

赫夫特(2001)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被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所信奉的生態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是:承認背景性因素在心理現象中起著關鍵作用;以多元的和互動的因果性取代單一因果性和對事件的單向解釋。對背景重要性的強調和對多元的、互動的因果性的重視是動態的、有組織的取向的兩個方面,實際上也是生命科學的標誌性特徵。他認為,生態心理學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範式,其原因是生態心理學家只在巨觀觀點上達成一致,而在其他方面卻有某種程度的分歧。

目前達成的共識

第一,生態心理學強調環境或背景性因素的重要性,反對脫離環境孤立地研究有機體的心理或行為。
第二,生態心理學對心理學的理論貢獻主要表現在:對背景性因素或實際情境的強調;新的因果解釋即多元的互動的因果解釋;對套用學科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第三,巴克和吉布森是被大家一致認同的生態心理學的重要人物。
第四,生態心理學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它有可能取代實驗心理學的地位,成為心理學的發展主流。
第五,生態心理學目前基本上沒有形成統一的範式,如何整合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