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詩——人類美學或自由美學

生命之詩——人類美學或自由美學

《生命之詩——人類美學或自由美學》是現代彭富春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方鳴,謝選駿主編的“文化開放叢書”之一。它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闡述了人類學美學或自由美學(或生存美學、生命美學)的主要思想。作者力圖在自己所理解的人類學的基礎上,將人類的生存現象、哲學現象、美學現象和藝術現象進行統一建構,並重新確定生存、哲學、美學和藝術的意義。全書由九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導淪”從總體上界定了哲學、人類學、美學的意義及其相互關係。作者指出,哲學實質上就是人類學,即一般所謂人本學或入學,它告訴人:人是什麼。人類學的最高任務是揭示人的自由。自由是人的存在的本質,也是人的哲學本質。美學不是研究美和美感的關係,也不是研究藝術哲學的問題,美學的根本任務是研究人的審美活動,其自身的最高目的便是人的審美化。人的審美化也就是人的自由化,這既是人在現實中的最高問題,也是人類學和人類學美學的最高問題。從根本上講,哲學必須走向美學。因為美學問題既包括了認識論和倫理學問題又超出了認識論和倫理學問題。同時美學也完成了人類學的最後問題。一方面,人類學必須是美學化的,它一定要上升為美學,另一方面,美學必須是人類學化的,它一定要成為最高的人類學。人類學美學或者生存美學、生命美學、自由美學規定了美學自身的絕對界限。在此基礎上,作者強調,哲學最終必然超出科學之上而上升到詩的境界,這也就是人類作為整體和作為個體的生命所達到的審美境界。因而,可以說,最高的的哲學即最高的詩。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通過對人類的生存及審美活動的分析,揭示了審美的自由實質,指出“自由是貫穿審美全部領域的一條紅線。在以下幾個部分中,作者分別論述了生存與審美的悖論,生存的荒誕與審美的毀滅,生存的超越與審美的超越,生存的審美化和審美的生存化,審美化的人格和審美化的心靈等同題。在最後一部分中,作者以詩的形式對書中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問題進行了總結。與傳統的美學著作不同,本書不刻意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作者只是把自己對一系列問題的獨特思考以詩化的語言向讀者揭示出來,在美學理論與方法的革新方面做出了大膽的嘗試。

出版信息

花山文藝出版社1989年出版,21萬字,責任編輯:朱奎、羅益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