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中國甘薯病毒病症狀與毒原種類、甘薯品種、生育階段及環境條件有關。可分6種類型。一是葉片褪綠斑點型苗期及發病初期葉片產生明脈或輕微褪綠半透明斑,生長後期,斑點四周變為紫褐色或形成紫環斑,多數品種沿脈形成紫色羽狀紋。二是花葉型苗期染病初期葉脈呈網狀透明,後沿葉脈形成黃綠相間的不規則花葉斑紋。三是卷葉型葉片邊緣上卷,嚴重時捲成杯狀。四是葉片皺縮型病苗葉片少,葉緣不整齊或扭曲,有與中脈平行的褪綠半透明斑。五是葉片黃化型形成葉片黃色及網狀黃脈。六是薯塊龜裂型薯塊上產生黑褐色或黃褐色龜裂紋,排列成橫帶狀或貯藏後內部薯肉木栓化,剖開病薯可見肉質部具黃褐色斑塊。
病毒簡介
中國甘薯上主要毒原有5種。Sweetpotatofeatherymottlevirus簡稱SPFMV,稱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病毒粒子彎曲長桿狀,長830~850nm。其株系有褐裂病毒(SPRCV)、內木栓病毒(SPICV)、褪綠葉斑病毒(SPLSV),其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表明它是一種馬鈴薯Y病毒。甘薯羽狀斑駁病毒可由機械和蚜蟲傳毒,可侵染甘薯等8種鏇花科植物。Sweetpotatolatentvirus簡稱SPLV,稱甘薯潛隱病毒。病毒粒子為彎曲長桿狀,長約700~750nm,蚜蟲、粉虱不能傳毒。Sweetpotatoyellowdwarfvirus簡稱SPYDV,稱甘薯黃矮病毒。病毒粒子為彎曲長桿狀,長750nm,甘薯羽狀斑駁病毒由機械和青麻粉虱(Rialeurodesabutionea)及煙粉虱傳毒。Sweetpotatoveinclearingvirus簡稱SPVCV,稱甘薯明脈病毒。病毒粒子為絲狀體,長度850nm。台灣報導該病毒可由煙粉虱傳播,機械不能傳染,寄主範圍窄。此外,中國福建、台灣還有甘薯叢枝病毒病,是由馬鈴薯Y病毒和類菌原體複合侵染引起的,發病率10%~80%,嚴重的造成絕收。甘薯叢枝病毒粒子線狀,直徑16~18nm,具空心結構,長短不一,一般長度100nm,最長的可達6000nm。類菌原體大小200~1000nm。類菌原體也可單獨引發叢枝病。除上述毒原外,甘薯上還分離到菸草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菸草條紋病毒(TSV)等毒原。
傳播途徑
薯苗、薯塊均可帶毒,進行遠距離傳播。經由機械或蚜蟲、煙粉虱及嫁接等途徑傳播。其發生和流行程度取決於種薯、種苗帶毒率和各種傳毒介體種群數量、活力、其傳毒效能及甘薯品種的抗性,此外還與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關。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毒病品種及其脫毒苗如徐薯18號、魯薯3號、魯薯7號、北京553等。此外,Tis2498對甘薯明脈病毒具較強的抗性。
(2)用組織培養法進行莖尖脫毒,培養無病種薯、種苗。
(3)大田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後補栽健苗。
(4)加強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
(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0%病毒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3增抗劑100倍液、20%病毒寧水溶性粉劑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用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