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涇鄉

臨涇鄉位於甘肅省鎮原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5公里,東接太平鎮,南壤城關鎮、屯字鎮,西鄰開邊鎮,北毗孟壩鎮。境內半山半塬,屬黃土高塬溝壑區,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東西長約22公里,南北寬約7.5公里。臨涇鄉總土地面積28.02萬畝,耕地面積9.46萬畝。平均海撥1302.9米。屬北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9℃,無霜期150天,年降雨量400至500毫米。土特產品種類繁多,黃花菜享譽五洲。臨涇鄉地處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輩出不窮,《潛夫論》蜚聲中外,北魏靈太后,治國清明,素有“文化之鄉”之美稱。

臨涇鄉-命名由來

臨涇,據《鎮原縣誌》記載:因臨近涇河,取名臨涇。

臨涇鄉-基本概況

臨涇鄉臨涇鄉共轄14個行政村,114個自然村,12個鄉直單位,總農戶8188戶,其中農業人口36299人。臨涇鄉已形成“三縱兩橫”的道路網路,臨涇鄉14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電話、通公路,擁有固定電話(移動)17768部。臨涇鄉共有學校23所,其中中學2所,國小20所,幼稚園1所,教師278人,在校學生511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高達95%,擁有衛生所14所,醫生18人,病床數72張。2007年年底,臨涇鄉共有各種經濟類型企業669個,工業總產值16285萬元,糧食總產量18973噸,油料產量1238噸,年末羊存欄3725隻,大家畜存欄7354頭,農業總產值846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920萬元,鄉財政一般預處收入14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0元。臨涇鄉有機動車輛2598輛,其中汽車36輛,農用車2562輛。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825元。名優特產有杏、黃花、刺繡、剪紙、書法、繪畫。

臨涇鄉-基礎設施

衛生院門診大樓臨涇雖然地處縣城近郊,但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比較滯後。2000年,隨著省道318線的全線貫通鋪油,鄉村爭資、融資530多萬元,新修鄉村等級道路9條130公里,村組道路170公里,如今境內道路四通八達;2007年底,臨涇鄉擁有汽車、農用車等機動車輛2598輛,機車5274輛。“九五”以來,共治理農田26902畝,其中機平農田3214畝,實現了梯田整鄉達標;累計投入資金540多萬元,境內建成水廠3處,新打機井21眼,累計達到38眼,壓埋供水管線315公里,臨涇鄉自來水入戶率達到87%。實施“121”雨水集流工程以來,建成水泥窖6320眼,土井土窖1830眼(處),增加有效灌溉面積7430畝;教育“兩基”達標累計爭取投入資金970萬元,新修兩所中學教學樓和七所國小校舍,維修改造14所國小校舍;中國小校在校學生511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順利通過“兩基”達標驗收。90年代初至今,分別投資45萬元,80萬元新修了衛生院門診大樓、住院部大樓,衛生院擁有病床27張,醫護人員21名;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整建達標14個村級醫療所,配備專職醫護人員38名,農村醫療醫保工作全面提高。

臨涇鄉-產業發展

臨涇屬典型的農業大鄉,自然環境、地理條件優越。但由於受資源限制,工業發展無明顯優勢,到90年代初期,民眾生活相當貧窮。從90年代初開始,臨涇把烤菸作為支柱產業大發展、快發展。到1996年、1997年栽植面積達到萬畝以上,成為當時全縣唯一的萬畝鄉鎮,收入達到2000萬元左右,戶均2500元,僅此一項收入占到當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以上。90年後期,由於受市場影響,菸葉生產一度受損,鄉黨委、政府瞅準市場,積極調整思路,果斷提出發展“黃花、杏子、草畜”三大產業。到2004年,臨涇鄉黃花累計留存面積達到了3.2萬畝,果樹栽植面積達到1.24萬畝,與鎮原縣新一代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聯姻,建成鎮原縣第一個農業產業化杏子栽植示範園;養殖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實現了萬頭牛鄉鎮目標。

蘋果示範園2004年初,隨著農村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按照“市場引導、農民自願、政府推動、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政策,適時提出發展“蘋果、草畜、瓜菜、勞務”四大產業,穩步經營黃花、杏子的產業發展思路,並傾注全力,狠抓落實。蘋果產業堅持優質高效、以點帶面,共新栽各類果樹1.48萬畝,其中蘋果7200畝,建成桃園、十里墩千畝蘋果示範園;草畜產業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發展思路,重點發展舍飼圈養和暖棚養殖,建成了溝圈、良韓兩個千頭規模養牛示範村,溝圈恆興,祁焦兩個年出欄500頭的標準化養殖廠,帶動臨涇鄉新建暖棚860座,規模養殖戶755戶,種植多年生牧草2.42萬畝,大家畜存欄量13364頭,其中牛9300頭,出欄數5600頭,2007年人均畜牧業收入58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31%;瓜菜生產由農戶種植自用型向規模發展經濟型轉變,年均種植5000畝以上,收入500萬元左右,戶均600元;勞務產業由過去的農戶自發外出務工向政府組織輸轉方向邁進,通過引導培訓、政府組織、職介輸轉,務工人員逐年增加,務工收入逐步提高,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2007年,務工人數達到1萬人(次),收入6000萬元,勞務收入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由2001年15%提高到2007年的45%以上。通過這些特色優勢產業的開發培育、壯大發展,不但調優了經濟結構,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經濟社會步入了科學發展的嶄新階段。

臨涇鄉-社會事業

領導幹部慰問低保戶“民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於天”,人民民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只有堅持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經濟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三年共為民眾發放糧食直補資金及農資綜合補貼資金593萬元;1999年開始為退耕戶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960萬元;2005年以來為計生戶兌現計畫生育優惠政策資金72.3萬元;關注和重視困難民眾和弱勢群體,定補、救災救濟資金及時發放到戶,審核上報城鄉低保對象1485戶4277人,發放低保金200.4萬元,被市政府授予民政工作先進鄉鎮,殘疾人工作得到省政府的表彰獎勵。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以來,參合率達到95%以上,為計生兩戶、困難民眾墊付參合基金2.4萬元,為住院病人報銷醫療費用90.73萬元。同時,通過開展“學教”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基層黨建“三級聯創”、“雙培雙帶”、“三聯三幫三增”,教育引導黨員發揮能動作用,增強農村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提高各級幹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使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得到夯實和加強,為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作中從民眾最急需、最急盼的道路、改水、民事糾紛調解入手,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化解矛盾糾紛,調處鄰里關係,確保社會穩定,以農村的穩定確保社會的和諧。

臨涇鄉-當地特色

香包素有“文化之鄉”美稱的鎮原縣臨涇鄉,組織鄉村婦女,積極開發剪紙、刺繡新產品。臨涇鄉香包刺繡能手羅桂霞,在歷屆香包節上收入達萬元,在她的帶動下,臨涇鄉家家戶戶繡香包。羅桂霞1985年就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巧手,由她設計製作的“老虎枕頭”、“鴛鴦戲水”、“春姑娘”、“龍鳳呈祥”、“奧運福娃”等300多個品種的香包,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深受當地婦女和外地客商的喜愛。在她的帶動下,臨涇鄉湧現出了賀彩霞、許改蓮、張愛絨、賈有玲、任小艷等一大批香包刺繡能手。臨涇鄉從2007年11月份開始,積極發揮香包、刺繡能手的輻射帶動作用,組織農村婦女全力迎戰香包節。已形成個體門店5處,製作成品1.3萬多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