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小隴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暖溫帶—亞熱帶過渡地區保存最原始的森林生態系統地區,屬於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和暖溫帶的過渡帶,為南北氣候的分水嶺。另外,這裡還處於我國動物區系分界線,東洋界和古北界物種在此相互滲透分布並以此為過渡帶進行南北擴散,過渡性非常明顯。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原始、獨特,物種古老珍稀,生物多樣性典型、豐富。小隴山還是我國羚牛秦嶺亞種的最西分布區和甘肅省境內羚牛秦嶺亞種的最大分布區。小隴山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獨特,屬於暖溫帶南部落葉櫟林亞地帶和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的交匯帶。區內環境條件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具有很強的過渡性和交匯性,是中國的11個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地區。
保護區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四周大山環繞,地勢封閉,區內灘地地勢較平緩,坡度多低於20°,水草肥美,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地,堪稱“世外桃源”。全區海拔多在2200—2500米之間,最高峰棺材頂海拔2531.3米,是保護區海拔最高地段,地貌和植被類型多樣,植被覆蓋率達到97%以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因無人為干擾,保持著原始生態系統的基本面貌。區內分布有大量羚牛秦嶺亞種,是目前羚牛秦嶺亞種棲息的最西段。
保護區屬於典型的熔岩地貌,局部地段發育大面積喀斯特地貌。山頂發育的喀斯特漏斗,形狀仿佛農家使用的大鍋,當地人謂之“鍋坑”,小的直徑500米左右,大的直徑2000米,彼此連綿成群。“鍋坑”群地貌獨特,屬國內罕見。
小隴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嘉陵江上游,茂盛的森林植被是嘉陵江流域的主要水源涵養區之一。區內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複雜的中山地貌組合,不僅締造了雄偉壯麗的西溝三峽,險峰峽谷景觀,神秘的“鍋坑”奇景,而且還流傳有動人的民間傳說。燦爛的“吊鍋”風俗,迷人的“棚民”文化等人文景觀。充分表現出保護區自然景觀豐富多彩,旅遊資源多種多樣,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生態系統保存完整的特點。
保護作用
有數據表明,我省4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3為坡地,山區、沙區占90%以上,而水土流失面積達12.7萬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28.2%,每年分別向黃河和長江輸入泥沙5.18億噸和0.5億噸,分別占黃河、長江流域年輸沙總量的1/3和1/10。隴東南地區,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而坐落於長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戰略地位更是非比尋常。作為國家確立的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試驗示範點的小隴山林業實驗局,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大膽實踐,在林業可持續經營上做出了滿意的答案。截至2009年,小隴山林區活立木總蓄積量由過去的2921萬立方米增加到3124萬立方米,淨增20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59.2%增加到61.4%,年森林資源生態總效益達200多億元。林區旅遊、種養、林產品加工等多元化產業已逐步形成,在落後和貧困地區探索出了一條自我積累、自我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發展之路。景區資源
植物資源
物種基本組成:保護區共有種子植物123科、561屬、1258種(含種以下等級)。其中裸子植物6科12屬18種;被子植物中的雙子葉植物105科448屬1057種,單子葉植物12科101屬183種。區系地理成分:保護區的植物地理成分複雜,具有中國所有的15個分布區類型,其中屬於世界分布的有56個屬,屬於熱帶或以熱帶為中心分布的類型有128屬、244種,分別占總數的22.9%、19.4%;屬於溫帶性質的類型有376屬、806種,分別占總數的67.2%、64.5%。顯然北溫帶分布的屬數、種數最多,溫帶屬性是保護區植物區系的基本特點。
從科屬的分布型統計看,屬於世界廣布型的有34科56屬202種,分別占自然保護區總的科屬種的27.6%、10%和16.1%;屬於熱帶分布型的有55科128屬244種,分別占自然保護區總的科屬種的44.7%、22.9%和19.5%;而屬於溫帶分布型的有86科375屬807種,分別占自然保護區總的科屬種的69.9%、67%和64.4%。
野生動物資源
物種組成:保護區現有野生動物魚類3目5科5亞科15屬17種,兩棲類2目6科6屬11種,爬行動物2目6科17屬24種,鳥類16目39科199種,哺乳類7目20科66種。區系地理成分:由於保護區位於古北界與東洋界的交匯地帶,保護區的動物組成具有明顯的地帶過渡性的特點。
保護區內共有魚類17種,其中總東洋界魚類3種,古北界魚類4種,兩界共有的魚有10種。有兩棲類11種,其中4種屬東洋界,古北界2種,共有5種。有爬行類24種,其中東洋界種22種,純古北界種沒有,共有2種。有鳥類199種,廣布種74種、古北界種69種和東洋界種56種。有66種哺乳類,其中古北界種有30種,東洋界種28種,兩界共有的物種有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