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

“邯鄲”一名來源於“甘丹”:“邯(丹阝)”源於“甘丹”,是“甘”地與“丹”地之間的地域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1“邯鄲”一名來源於“甘丹”:“邯(丹阝)”源於“甘丹”,是“甘”地與“丹”地之間的地域名。大約在商代武丁時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後期已有“甘丹”之稱,並寫作“邯邢”,戰國時期繼續延用,約在戰國晚期“(丹阝)”嬗變為“邯鄲”。其大致演變鏈條為:甘丹-邯(丹阝)-邯鄲。“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晉國和趙氏地域範圍的不斷發展擴大,造成了“甘丹”範圍的演變,形成了後來的邯鄲。“丹”字演變為“”的原因,可能是避諱趙王丹所致。
2 歷史文獻中最早記載“邯鄲”二字的是《國語·魯語》中的“與邯鄲勝擊齊之左”和《春秋·穀梁傳》中的“織絢邯鄲”。“邯鄲”地名的形成諸說並存。張晏認為“邯鄲”是由“甘單”二字從邑而來。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3邯丹阝”或“甘丹”的得名,有可能與邯鄲市區的紫山或紫山的別峰明山(曾稱邯山)以及山岩呈紫紅色有著直接的關係。“邯丹阝”或“甘丹”的初始含義是因為“邯山”呈紫紅色而得名。

甘丹寺

甘丹寺(藏文:Dga'-ldan,藏語拼音:Gandain,英語:Ganden Monastery),一譯噶丹寺(英語:

甘丹寺甘丹寺
Gaden Monastery),舊譯釓燈寺、噶登寺、噶爾丹寺、噶勒丹寺等,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達孜縣境內拉薩河南岸卓日吾齊山的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頂上,距拉薩57公里。清朝雍正年間清世宗曾為該寺賜名“永泰寺”。名稱由來寺院全稱“卓甘丹南巴傑衛林”,其中“卓”指卓日吾齊山,“甘丹”是藏語音譯,其意為“兜率天”,這是未來佛彌勒所教化的世界,“南巴傑衛林”意為尊勝寺,故該寺名。歷史該寺是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該寺赤巴(“赤巴”意即法台或座主)稱為甘丹赤巴。1959年西藏事件中古寺遭到破壞,1966年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中,500多年歷史的甘丹寺遭受洗劫摧毀,成為一片廢墟。甘丹寺的拆寺工程,從1966年8月19日開始。從全寺喇嘛聚會念經的“措欽大殿”開始拆,然後一座接一座地把全部的僧舍都拆掉。炸藥也被用於加速“拆寺工程”。炸藥引爆後就由一組組的人用十子鎬把整座甘丹寺夷為平地。當地的村民成功地把宗喀巴的雕像藏了起來;這是甘丹寺中唯一逃過洗劫的文物。其它所有的一切全部被摧毀。甘丹寺的廢墟在1969年,又一次遭到破壞;所有建築材料全部被分發出去。到此為止,500多年歷史的甘丹寺不留一石一木。大量僧侶逃難到南印度定居,並在該地又建立了一座甘丹寺。甘丹寺於1980年開始修復工作。甘丹寺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