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瓦房店市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從戰國開始有建置記載。
戰國,屬燕國遼東郡。
秦代,屬遼東郡。
西漢置文縣,屬幽州遼東郡。
東漢改為汶縣,屬魏國平州遼東郡。
兩晉、前燕、前秦、後燕屬平州遼東郡。
晉元興三年(404),境內設得利贏城(今得利寺鎮龍潭山),屬遼東城。
唐總章元年(668),屬安東都護府。
遼初為遷民縣,屬黃龍府,後置扶州,又改為復州,遼興宗景福元年(1031)置復州懷德軍節度,轄永寧(後改永康)、德勝(今金州)2縣,屬東京道遼陽府。
金襲遼制,明昌四年(1193)復州懷德軍節度使降為刺史,領永康、化成(今金州)2縣和歸勝鎮(今蓋州市歸州),屬東京路遼陽府。
元初廢復州,併入蓋州。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金復州萬戶府,駐金州城,屬遼陽行省遼陽路。
明洪武五年(1372)仍置復州。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設復州衛,領左、右、中、前四千戶所,衛與州並存;洪武二十八年(1395)四月廢州存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清順治十八年(1661)設復州巡檢司,屬遼陽府海城縣。康熙三年(1664)改屬蓋平縣。雍正五年(1727)分蓋平縣設復州通判,轄金、復2州之境。雍正十二年(1734)升為州,屬奉天府。
1913年,改復州為復縣。1925年12月,縣公署由復州城遷駐瓦房店。
新中國成立後,復縣初屬遼東省。
1954年8月1日遼西與遼東兩省合併為遼寧省,屬遼寧省。
1956年2月8日屬遼寧省遼陽專區。
1959年1月4日改屬遼寧省旅大市。
1966年3月16日改屬遼寧省遼南專區。
1968年12月26日撤遼南專區,復屬旅大市(1981年2月改稱大連市)。
1985年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復縣,建瓦房店市(縣級)。
1985年4月1日瓦房店市正式成立,為遼寧省所轄的縣級市,由大連市代管。
201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代管瓦房店市長興島街道、交流島街道。
2010年4月9日,大連市啟動了新市區管理體制改革,將瓦房店市炮台街道、復州灣街道劃歸普灣新區(2016年,普灣新區撤銷,改稱大連普灣經濟區,行政上歸屬金州區)管轄。
2013年1月經遼寧省人民政府同意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大連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遼政發〔2012〕169號)要求將普蘭店市(現普蘭店區)元台鎮、瓦窩鎮正式劃歸瓦房店市管轄。
行政區劃
瓦房店市轄9個街道:文蘭街道、共濟街道、鐵東街道、嶺東街道、祝華街道、崗店街道、新華街道、太陽街道、九龍街道;
13個鎮:復州城鎮、松樹鎮、得利寺鎮、萬家嶺鎮、許屯鎮、永寧鎮、謝屯鎮、老虎屯鎮、紅沿河鎮、李官鎮、仙浴灣鎮、瓦窩鎮、元台鎮;
8個鄉:土城鄉、閻店鄉(閆店鄉)、西楊鄉(西陽鄉)、泡崖鄉、駝山鄉、趙屯鄉、楊家滿族鄉、三台滿族鄉。
自然地理
地理概況
瓦房店市(遼寧省大連市代管)位於遼東半島中西側,介於北緯39°20′~40°07′,東經121°13′~122°17′。東與普蘭店區毗鄰,西瀕渤海,南與金州區隔海相望,北與蓋州市接壤。全市總面積3793.5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61.2公里,占大連市海岸線總長度1906公里的24.2%,其中陸地岸線長423.2公里。境內交通十分方便,四通八達,長大鐵路、哈大公路、瀋大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城八公路橫穿東西,大連市北部地區東西大通道橫貫北部三個鄉鎮。市區北距瀋陽292公里,南距大連104公里。瓦房店市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千山余脈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低山、丘陵、平原、陸地和灘涂結合的多種地貌類型,自然構成大體是“六山一水三分田”。
礦產資源
瓦房店市礦藏資源豐富,礦種繁多,有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餘種。特別是非金屬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其中花崗岩、大理石、石灰石、粘土質頁岩、海卵石等儲量約有6.5億立方米。金、銀、鋅、磷等礦藏也有相當儲量。瓦房店市被譽為“東方鑽石城”,金剛石儲量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54%,多呈8面體和12面體,質地優良,晶形完整,色澤晶瑩剔透,首飾級含量占70%,在國際市場上屬一流。
境內富含天然礦泉,清純甘洌,含有鍶(Sr)、溴(Br)、氡(Rn)、低鈉(Na)、偏矽酸等16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現通過國家和省鑑定9處,開發4處。境記憶體儲優質地下熱資源,位於許屯鎮龍門湯地下熱礦泉,水溫達63℃,日供水量可達2000噸,含有10餘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是理想的沐浴和飲用雙重型高溫熱礦泉。
境內石灰石資源分布廣,縱跨3個地質時代,質優、儲量大,CaO含量多為50%—53%,大都裸露地表,分布10餘個鄉鎮,面積達327.1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62%,存儲量10億立方米以上,開發潛力巨大。
河流
瓦房店市河流屬季節性,冬春兩季流量較小,多數斷流。大多數河流獨流入海,源短流急,洪水匯流時間短。全市共有大小河流118條,流域面積由大到小依次為復州河、大沙河、浮渡河、嵐崮河、葦套河、南極河、永寧河、九道河、鞍子河、紅沿河、回頭河,其中浮渡河為界河,大沙河、鞍子河是跨市河流。
瓦房店市最大的河流是復州河,復州河流域面積為1638平方公里,其中瓦房店境內面積為1342.7平方公里。復州河發源於普蘭店市同益鄉老帽山南麓,是大連地區第二大河流。流經普蘭店市的安波、同益和瓦房店市的松樹、得利寺、太陽、老虎屯、復州、仙浴灣、楊家、三台子等10個鄉、鎮,於三台子鄉西藍旗的老羊頭注入渤海。幹流全長137km。有一級支流8條,其中左岸有4條,以嵐崮河為最大;右岸4條,以九道河為最大。該河屬於山溪性河流,河流平均比降1.5‰。流域內多年平均徑流量3.42億立方米。本流域幹流上有大型水庫2座——松樹水庫、東風水庫,中型水庫1座——七道房水庫。支流上有中型水庫3座——九龍水庫、蓮花水庫、大河水庫,小型水庫7座。瓦房店市城市生活及工農業用水主要來自該河。1971年在上游建成了松樹水庫,控制流域面積302.4平方公里,經除險加固後,水庫總庫容1.6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9102萬立方米,是一座防洪、灌溉、供水、養魚等綜合利用大(2)型水庫,主要擔負瓦房店市的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任務。該河下游1992年建成東風水庫,總庫容1.4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9370萬立方米。
氣候特徵
瓦房店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3℃,無霜期165—185天,平均降水量580—750毫米,全年太陽總輻射量143.3千卡/平方厘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942845人,其中:非農人口320960人。全年出生人口8176人,出生率為8.67‰;死亡人口4592人,殘廢率為4.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0‰。
境內除漢族外,還有24個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達斡爾族、仫佬族、撒拉族、錫伯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
綜合經濟
全市經濟較快發展。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3億元,增長8.4%;第二產業增加值396.1億元,增長33.9%,其中工業增加值376.6億元,增長35.1%;第三產業增加值182.8億元,增長12.8%。三次產業比重依次為11.0%、60.9%和28.1%。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到65038元,折合9821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2%。“十一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9.0%,總量比2005年增長1.77倍。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7.3:54.4:28.3,調整為11.0:60.9:28.1。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6億元,比上年增長41.9%,“十一五”年均增速34.5%,連續五年列遼寧省44個縣級市第一名。政總收入113.1億元,增長123.8%,首次財政收入超百億。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4.4億元,比上年增長36.5%,“十一五”年均增速30.1%。
稅收收入列大連北三市首位。2010年,瓦房店市稅收收入239043萬元,非稅收入116753萬元,稅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67%,列北三市首位。
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擴大。截至2010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95.2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68.1億元,增長16.4%。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81.1億元,比同期增長33.4%。
基礎設施
電力
2011年,瓦房店地區有600千瓦以上發電廠6座(不含廠礦自備電廠),發電機組131台,總裝機容量14.849萬千瓦時。有送電線路60條75回,總回長1724.369公里。其中:500千伏線路5條5回;220千伏線路21條21回;66千伏線路34條49回。有10千伏配電線路135條,總亘長3197.901公里。有66千伏及以上變電站38座,主變壓器64台,總容量234.99萬千伏安,其中:220千伏變電站5座,66千伏變電站33座。有10千伏配電變壓器5708台,總容量83.6723萬千伏安。
水利
2010年底,全瓦房店共有蓄水工程336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4座,小Ⅰ型水庫7座,小Ⅱ型水庫56座,塘壩267座。引水工程5處,提水工程48處,調水工程12處,水井3338眼,污水處理再利用工程1座。現狀供水能力22249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工程供水能力14575萬立方米,地下水工程供水能力5484萬立方米,污水處理再利用2190萬立方米。
蓄水工程總興利庫容24677.73萬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興利庫容為18472萬立方米,中型水庫興利庫容為3243.6萬立方米,小型水庫興利庫容為1952.13萬立方米,塘壩興利庫容為1010萬立方米。蓄水工程現狀供水能力9724萬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庫供水能力8276萬立方米,小型水庫現狀供水能力969萬立方米,塘壩現狀供水能力479萬立方米。引水工程現狀供水能力1103萬立方米。提水工程現狀供水能力3748萬立方米。
公路
2011年,瓦房店市公路通車總里程1959.832公里。境內有國家級公路153公里(含瀋大高速80公里)、省級公路240.551公里、縣級公路353.281公里、鄉村級公路1213公里,有公路橋樑1529座。
公路工程
2011年新建、改建黑色路面107.1公里,新建橋樑59座1810.595延米,鋪設涵洞84道;龍李線13.466公里一級路改擴建如期竣工;復大線19.08公里一級路改擴建接近尾聲;南外環3.579公里一級路新建穩步推進;農村公路60.209公里油路按期完成;皮炮高速公路順利通車。
公路養護
2011年,養護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階,全年新植、補植路樹(苗木)37.867萬株,清理邊溝3144公里,整修路肩4338公里,有力保障了公路行車順暢。
公路運輸
2011年,全市共有營運車輛18541公車台,其中貨運車輛16414台,4.62萬載重噸。完成貨運量491.06萬噸,完成貨運周轉量5.12億噸公里。客運車輛370台,營運線路214條,完成客運量798.46萬人次,完成客運周轉量3.37億人公里,有計程車1552輛、6200個座位,城市公交客車178台,營運線路19條,完成客運量8500萬人次。
農村公路
2011年,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我市先期安排27條43.433公里建設任務,後根據鄉鎮經濟發展需要,增建4條16.776公里,進一步最佳化了農村公路網路化格局,提高了農村公路交通條件。
通信
郵電通信業較快發展
2009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1515萬元,其中,完成電信業務總量57009萬元;完成郵政業務總量4506萬元。年末本地電話用戶總數45萬戶,行動電話年末用戶數38.5萬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15.2萬戶。
基本概況
瓦房店位於遼東半島中西部,面積3553平方公里,人口103萬。這裡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依託區位優勢、交通網路、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瓦房店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在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瓦房店位列12位,居東北第一位。以大規劃、大項目、大投資、大艦隊、大和諧為特點的“瓦房店模式”被遼寧省委在全省推廣。
社會事業
教育
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4819人(其中公辦3896人,民辦923人),在校生14448人(其中公辦11911人,民辦2537人),畢業生4667人(其中公辦4052人,民辦615人),高中長學率87.2%。全市普通國中招生7883人(其中公辦7846人,民辦37人),普通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89%,在校生25541人(其中公辦25418人,民辦123人),畢業生10154人(其中公辦10129人,民辦25人)。普通國小招生5767人(其中公辦5758人,民辦9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96%,在校生37793人(其中公辦37680人,民辦113人),畢業生7662人(其中公辦7633人,民辦29人)。特殊教育在校生為96人。幼稚園在園兒童16947人。
衛生
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醫院、衛生院35個,實有床位4351張。年末全市有59203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9.3%,籌集合作醫療基金9472萬元。
文體
2012年末全市有文化館2個,體育場館10個,影劇院7個,博物館1個。電視、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達10萬戶。
人文風景
市區景觀
市區內景點:
東山公園
西山公園
南山公園
北山公園
瓦房店博物館
市區外景點:
復州古城(含永豐塔、橫山書院)
長興島海濱公園
仙浴灣旅遊度假區
龍門溫泉旅遊度假區
龍王廟旅遊度假區
龍潭靈異
大連香洲旅遊度假區
將軍石旅遊度假區
駱駝山海濱森林公園
瓦房店之最
瓦房店最高山峰
東北部的老帽山(原名雪帽山、和尚帽山),東臨普蘭店區,東北接蓋州市,是三市界山,海拔848米,為全市諸山之冠。山高險峻,晴日登山遠眺,渤海之遼東灣亦隱約可見,老帽山西系浮渡河發源地,昔日山上柞林茂密,葛藤雜草叢生,常有鳥獸出沒,是天然的柞蠶場。後來山上柞林漸少,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鳥獸外徙,各種山貨野果也隨之少見。
瓦房店最大河流
復州河,原稱沙河,源出普蘭店區同益鎮北部鏵尖東山,河源高程817.7米,平均比降1.5%,河床平均寬300米。流經該區同益、安波鎮,由其韭園子轉西流入瓦房店市松樹鎮,經得利寺鎮、祝華街道、太陽升鄉、老虎屯滿族鎮、楊家滿族鄉、復州城鎮、仙浴灣鎮、三台滿族鄉,注入渤海,全長136.5公里,貫境100公里,是境內最大最長的河流。集雨面積16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9737萬立方米,最高水位5.91米,最大流量930立方米/秒。河上工程除建有鐵路橋、公路橋各3座和橡膠尼龍壩、攔河壩各1座外,1958、1976、1994年三度動工建成國家大Ⅱ型東風水庫1座,設計總庫容量為1.42億立方米,1971年建成國家大Ⅱ型松樹水庫,設計為9864萬立方米。這些工程建成使用,發揮了灌溉、防洪、供水、發電、養殖及旅遊等效我方面功能,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大連地區最早縣治
漢武帝開發遼東,從山東、河北移民到遼南、遼東從事開墾,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於遼東郡設18縣,境內置文縣,後改汶縣(平郭),為大連地區最早縣治。
大連地區最早的州治
遼太祖神冊四年(919年),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後,“慮女真為患,乃誘其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這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這些移民從渤海國扶餘城(今吉林農安縣)遷至今瓦房店地區設扶州,後改復州。遼興宗景福元年(1031年),置復州懷德軍節度,負責屯田鎮守,下設永寧(後改永康)、德勝二縣,復州之名始於此,為大連地區最早州治。
大連地區最早商港
位於瓦房店市三台滿族鄉石佛寺村廟索子的娘娘宮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時朝廷開海運,通航遼東,於此設港,日漸繁華。繼而建成娘娘宮,供奉海神娘娘,廟宇建築別具一格,前擁戲樓,後襯寶塔,東配佛殿,西附關帝廟,蔚為壯觀,這既是大連地區最早繁華商港,又是旅遊勝地。
港口寬300米,為長興島與陸地間天然港口,深水處可停泊五六百石貨船,陸上進出口貨物中轉方便。明清時代,日進出港船二三十隻,載重都在百石以上。將玉米、穀子、大豆、柞蠶絲、食鹽、豆餅等運往大連、營口等地,返航運回棉紗、布匹,火柴等。清末,中東鐵路通車,娘娘宮港貨物減少。日本侵占東北後,把娘娘宮視為海上要塞,設兵駐守,盤查商船,勒索民財,航運日趨蕭條。解放後停用。
大連地區第一個翰林
徐賡臣,字韻初,又字韻皋,號東沙,復州太平莊(今普蘭店區大田鎮太平村)人。鹹豐二、三年(1852年、1853年)鄉會聯捷,授職翰林院庶吉士,為大連地區第一個翰林。
徐賡臣,伉爽有志節,文優美。曾任直隸肥鄉縣令,後至河南辦理鹽務。同治六年(1867年)擢直隸州加知府銜,賞戴花翎。因不滿貪官污吏,於同治八年(1869年)辭職回原籍,任復州橫山書院主講,一時文風丕振,賞游南北各地,足跡所至,輒發歌吟,著有《斯宣堂》、《邪片詞》等詩稿。
東北地瓜第一鄉
素有“東北地瓜生產銷售大鄉”的瓦房店市閻店鄉,其地瓜以皮紅、瓤稀、味甜而享譽東北各大城市及內蒙古地區,遠銷俄羅斯、韓國等國家。1998年,全鄉地瓜栽培面積2000公頃,總產量7500萬公斤以上,產值300萬元,成為東北地區地瓜生產銷售第一鄉。
大連地區得利寺最早栽植蘋果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攫取了中東鐵路及其附屬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資本家馳田等人,在瓦房店得利寺強占民田,雇用當地農民,建立果園,栽植蘋果、梨、杏、櫻桃等。繼而又有日本資本家川上,在關子火車站附近,強占民田百餘畝,栽蘋果3000株,時稱黃理然果園。
1920年,得利寺農民聞傳祿、張榮新、張敏德、孫天發等,陸續建起苗圃,栽植蘋果樹。1923年,奉天省公署授予孫天發二等獎章,從此,栽植蘋果延伸地乃至全境,果樹株數、品種逐漸增多,成為聞名遐邇的蘋果之鄉。
瓦房店市富士優質果第一鄉
閻店鄉遲家村閻屯的紅富士蘋果,於1978年由鄉果樹技術員孫玉恩通過瓦房店市果樹局引入。從1980年開始結果,至1995年,已在全鄉發展到58.5萬株,產量達530噸,產值達3010萬元。該鄉的紅富士蘋果,果個兒80毫米以上的占95%,套袋蘋果占98%,果面九成紅的占95%,好果率占99.8%。1983年11月,榮獲瓦房店市政府富士優質果大獎賽第一名,也是瓦房店市引進富士優質果第一鄉。
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金像)獎的東風水庫
東風水庫位於瓦房店市太陽升鄉境內,復州河中游,是一座以灌溉和防洪為主,兼有工業供水、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水庫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最大庫容1.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9370萬立方米。水庫樞紐由攔河壩、溢洪道、輸水道、水電站四個部分組成。
東風水庫的建成,使復州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由31%提高到57%,可灌溉農田2.1萬公頃,使下遊河道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1997年5月被水利部評為優質工程。同年12月,又被建設部評為國家級優質工程並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金像)獎。
1998年10月8日,《中國水利報》第四版,在《加快水利建設,造福大連人民》通欄下,文圖並茂,以《東風神韻奪魯班》為標題,向國內外全面報導了大連市東風水庫復建工程。
東北最大的漁網繩生產基地
瓦房店市淨店鄉漁網繩生產,遍布鄉內,現有聚乙烯漁網、繩子、線及包裝生產40餘家,從業人員1500餘人。其產品以質量高、品種全,價格廉而聞名遐邇,並遠銷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1998年,全鄉加工漁網繩產品逾萬噸,實現產值近億元,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漁網繩生產基地。
中國第一座軸承廠
1938年,日本資本家在瓦房店北郊強征民田2萬平方米,投資200萬日元,合資籌建了滿洲製造株式會社(瓦房店軸承集團公司前身)。當年10月23日破土動工,1940年1月主體工程竣工並投入生產。時有設備32台,職工461人,生產出以6250為代表型號的單列滾動軸承40萬套(件),只生產套圈和滾子,鋼球和保持架由日本國內生產,是半殖民地性質的軸承裝配廠。1949年,瓦房店滾珠軸承廠先後試製成功了鋼球和保持架,同年9月中國人自己製造成的工業軸承問世。瓦房店軸承集團公司是中國第一座生產成品工業軸承的工廠。目前瓦房店軸承集團是我國軸承發展的領頭軍,技術指標在世界屬於前列。
中國第一套大型衛星跟蹤望遠鏡軸承
1975年4月,瓦房店軸承廠研製、生產的大型衛星跟蹤望遠鏡H<-1主軸用特殊結構高精度軸承B1—1003交付使用,性能極佳。此項成果為發展空間技術做出了貢獻,並隨主機獲得全國第一屆科技大會一等獎,是中國生產的第一套大型衛星跟蹤望遠鏡軸承。
瓦房店第一座風力發電場
1991年,大連電業局根據國家計畫,決定在風力資源豐富的瓦房店市長興島鎮沙包村建設風力發電場。翌年12月,由國家電力部引進德國HSW—250T風力發電機組4台,總裝機容量1000千瓦,1993年4月組織施工,同年7月26日機警山風力發電場正式運行併網發電。1996年,二期工程開始興建,又引進丹麥M600—250KW風力發電機組16台,總裝機容量4000千瓦。這是境內第一個風力發電場。
大連地區最大的粘土礦
復州灣粘土礦,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為開採粘土修建旅順軍港,宣統二年(1910年)租給日本資本家川上好次郎、液部哲次經營。至1921年,復州灣有開採粘土者中資4家、日資5家。1929年日本資本家為了控制粘土開採權,聯合成立了復州灣礦業株式會社,大量開採粘土運回日本。為了奪回開採權,復縣公署於1930年成立官司督商辦的復州灣粘土礦業公司,由周文富統一經營。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攫取復州灣粘土開採權,大肆掠奪粘土,最高年產量達26萬噸。
“八一五”光復後,粘土礦收歸國有。1946年為安東省復州灣礦業公司經營。翌年,遼南行署接管。1949年復州灣粘土礦併入鞍山鋼鐵公司。1995年,擁有固定資產8100萬元,職工1700多人,創產值2586萬元。
東北地區最早鹽場
東北地區海鹽生產,從周朝開始,產量無考。據〈東三省鹽法新志〉記載“明遼東鹽場十有二”、“復州衛西有鹽場”、“金城子村尚有舊城遺址,其門額巔有‘鹽場堡’三子”。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州衛設鹽百戶所和煎鹽軍,管理和經營煮鹽事宜。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煮鹽為曬鹽。雍正四年(1726年),山東人劉官偕二子在復州灣南海頭用海水曬鹽。嘉慶年間,山東人姜某又來復州開灘曬鹽。附近居民亦效法曬鹽。到清末民初,復州的民間鹽灘發展到蔭涼嶺、殷家溝、白家口、拉脖子、馮家塢、小島子、望海甸、羊官堡8個鹽區,鹽田2800多公頃,鹽民1600人,年均產鹽10萬噸左右。
“九一八”事變後,有80%以上的民灘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到1944年鹽田擴到5666.7公頃,累計掠走海鹽315萬噸。
“八一五”光復後,鹽灘收歸國有,開始成立五島、復州灣兩上鹽場,屬東北鹽務管理局領導。1958年五島、復州灣兩個鹽場合併為復州灣鹽場,為東北最早的鹽場。
遼寧省縣級最長的一級公路
1993年末開工建設,1996年6月30日竣工通車的瓦交線瓦房店—肖爐瀋大高速公路出入口一級公路,全長15.6公里,路面寬23米,雙向4車道,是瓦房店市區與瀋大高速公路的重要連線路之一。全線改建公路橋樑11座,324米,涵洞26道,工程總投資5118萬元。該路是省內最長的縣級一級公路,日交通量已達51001台次,結束了瓦房店市沒有一級公路的歷史。
瓦房店市最早的公路
清康熙年間,由復州城南渡復州河,經台後、鞭蓉、後二十里堡、雅化、大四川、石屯、太陽溝、周屯、老皮鋪至瓦房店車道逐漸形成,全長35公里。初期,路面狹窄,坎坷不平,坡陡彎多,有河無橋。1923年,復縣公署、對道路進行降坡和加寬。這是瓦房店市最早的一條公路。1990年,經遼寧省交通廳批准,併入城(子坦)八(岔溝)線,為省級公路。
瓦房店境內的第一條輸油管道
1974年8月,國家建委和國務院港口建設領導小組聯合決定建設鐵嶺至大連輸油管道,全長460.11公里。其中,瓦房店管段北起李官河,南至長虹渡槽,全長64.55公里。同年10月竣工,翌年9月10日投產輸油。該管道由中國天然氣管道設計院設計,其管道第一、第二工程公司承建。現為東北輸油管理局大連輸油公司管理。這是境內的第一條輸油管道。
同期建成的位於市區五一路西端的大連輸油公司瓦房店輸油站,1985年進行技術改造,輸油設備、工藝流程、遠程控制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年設計輸油量2000萬噸,亦為境內第一座輸油站。
瓦房店地區最早的火車站
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瓦房店站,屬二等站,南滿支線三大站之一,為境內最早火車站。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侵占後,把火車站附近251萬平方米土地劃為其附屬地,設有警察署、守備隊、鐵路機關和開設雜貨鋪、酒店、妓院等。“八一五”光復後收為國有。
1958年起,擴建站場,增建專用線,疏散貨場。1976年3月改建車站候車大廳。翌年續建候車大廳兩側辦公樓、行李房、鍋爐房等附屬工程,使用面積達2749平方米。同時,車站擴寬加長,新建運輸樓,旅客上下車地道等。
至1985年,站內設發車線9條長10776米,貨物線4條、長4715米,專用線16條,長14134米,調車線6條、長4715米。倉庫兩座,建築面積達1769平方米。貨場4處,占地面積39030平方米。大型吊裝機械設備4台,日均裝車25輛、卸車76輛,旅客乘降車站台2條,建築面積8817平方米,站內日經過客車17對,貨車46對,客流日均6282人次。
瓦房店市第一艘海運貨輪
“序成1號”貨輪是瓦房店海運公司1994年8月以460萬元從山東榮城購進的,該船1976年由日本建造,1993年進入中國,總噸位1596噸,載重3000噸,為瓦房店市第一艘海運貨輪,也是瓦房店市目前載重噸位最大的貨輪。
瓦房店地區最早電話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關東都督府電話局於鐵路沿線的瓦房店、萬家嶺、得利寺設郵便電信支局。同年9月,改設瓦房店郵便局,光緒三十四年五月,開辦電話通話業務,這是境內最早的電話。
1916年,復縣公署撥銀1.2萬元,架設復州城至瓦房店30公里的電話線路。翌年4月通話,使用南滿鐵路長途電話設備,於復州城縣公團內設電話處,瓦房店設電話分處,限官方及兩地大商號使用。
瓦房店地區最早燈塔
位於長興島鎮西山裡的長興島燈塔,建於1932年,為境內最早燈塔。該塔體為鋼筋混凝土圓形結構,塔高10米,塔器有兩面牛眼式透鏡,水銀缸,重錘式施轉透鏡,燈質為單閃白光,周轉為15秒,光強14萬燭光,燈光射程11.5公里。光源使用一號煤油,空氣壓縮噴成霧氣,在紗罩上燃燒發光。1962年進行重修,翌年7月竣工。塔上重新安裝燈光儀器,500毫米鼓形電氣燈。1965年4月1日,改旋轉閃光為明暗6秒,燈泡為200V1000W,光弧為200°mm354°,射程7.5公里,備用燈白色閃光,周期10秒急閃一次,燈光射距6公里。
瓦房店市最大的廣場
1996年4月1日開工建設,9月10日竣工的世紀廣場,位於瓦房店市城區西部,連線新老城區,是通往大連、瀋陽兩條一級公路及市區五一、長春和西外環3條道路的交匯處。廣場直徑219.76米,內徑150米,綠地面積10000平方米;環路車道寬25米,油路14000平方米,人行頻道8800平方米;廣場以綠色草坪為主,配有樹木、照明及音樂設施;總1188萬元。世紀廣場面積37930平方米,是瓦房店市地域的十萬分之一;內設中心舞台,呈軸承形狀,意為本市是全國的軸承搖籃;其中28個小圓代表28個鄉鎮;舞台中央用大理石鋪成鑽石形,象徵東方鑽石城;舞台外圍設4個小廣場,由7個蘋果組成果花圖案,象徵蘋果之鄉;“7”代表當時的7個街道辦事處。這是迄今瓦房店地區最大的廣場。
東北地區最大的海濱浴場
坐落瓦房店市仙浴灣鎮望海村的仙浴灣海濱,原為一片荒灘,自1992年以來開發成海濱旅遊風景區,沿著9公里的海岸線建有封閉工式浴場,可容納20萬浴客。該浴場,海域寬闊,灘淺而無污染,水質清澈透明,底平綿軟,岸灘沙石潔淨有著開闢天然浴場的優越條件,經專家考證,其浴場之大和水質列東北地區海濱浴場這首。現已建有賓館、餐廳、淡水淋浴室、鎖潮塢等服務設施,配有遊艇、遊船、泳圈等娛樂設備和泳具。前來投資建度假樓、療養院、培訓中心等項目的單位達104家。1994年5月,經大連市政府批准為大連市級旅遊度假區。1998年12月,經遼寧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大連地區唯一的清代書院遺址
橫山書院位於瓦房店市復州城鎮西街路北,是大連地區最先出現的學校之一,也是唯一的清代書院遺址。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復州知州章朝敕倡議,地方土紳胡紹廷和宿儒劉祖堯等人贊助募捐,利用已升遷離去的原復州正紅旗守尉顧爾馬汗將軍的府址,創建了復州橫山書院。書院有大廳5間,門房5間,東西廂房各7間,通道門房3間,院中甬路用青磚鋪成,大門外左右各置一尊石獅,整個書院古樸典雅,清幽恬靜。
清鹹豐年間,復州知州王廷禎重修橫山書院,亦稱院長,聘請各地知名文人任教。復州籍翰林徐賡臣曾在此院主講多年。橫山書院從創建到1905年的60年間,共培養出翰林、進士、舉人、貢生、庠生188名。
光緒三十二年,書院效法歐美,改名為學堂,1913年廢州立縣,學堂易名為復州中師學校。建國後,在橫山書院舊址建立了復縣第二中學。“文革”期間,房舍遭到破壞,現已修復,面貌如初,成為遊人觀瞻的一大景點。1985年,橫山書院被列為大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瓦房店市首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教師
宋振鎮,男,生於1945年6月,中共黨員,1972年10月參加工作,原瓦房店市第八中學教師,1989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是全市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教師。現任大連市101中學校長。
國內優良品種 —— 復州牛
復州牛,是清代中期在復州河和嵐崮河流域,將華北牛與當地牛雜交育成,後來又引進朝鮮牛進行交配,經過長期選育和改良,培育出役肉兼用型地方優良品種。1959年復州牛被評為省內地方良種,1962年被遼寧省定為地方良種選育項目。翌年,復縣成立了復州牛種牛場和老虎屯復州牛育種站,並以老虎屯復州牛育種站,並以老虎屯、李店兩個公社為育種基地和14個公社為育種區,開展復州牛的育種工作。1982年經國家驗收,確定為國內優良牛種。1993年4月25日,大連市人民政府將復州牛定為國家二級(省級)保種。
復州牛體質健壯,肌肉發達,軀幹強健,背膘平直,尻部稍傾,蹄質堅實,耐粗飼,肉豐滿,性溫順,挽力大,是全國黃牛產大優良品種之一。
遼南影調小戲曲《路遇》獲全國金牌獎
1993年,瓦房店市文化館編演的遼南影調小戲曲《路遇》,參加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二屆群星獎評獎會,獲金牌節目獎,這是自建國以來,在全國民眾文藝評獎中獲得的最高獎,也是迄今為止全國第一家地方小戲獲此殊榮的縣(市)。
仙浴灣鐳射影碟首次發行全國
1998年6月,由中國唱片總公司製作、以仙浴灣為名的CD卡拉OK鐳射影碟在全國發行。這部鐳射影碟長達兩小時,共有28首歌曲,其中有12首是歌唱瓦房店風土人情、物產資源的。
大連地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古人類遺址蛤皮地,位於瓦房店交流島鄉馬路村,因大面積散積蛤皮蠣殼而得名蛤皮地。1983到1986年,旅遊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瀋陽故宮等單位的專家先後對蛤皮遺址進行了考察,遺址南北長500米,東西寬200米,總面積10萬平方米,文化層為40—80厘米,經發掘有石斧、蛤皮、石磨盤等,斷代為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000—5000年。
遺址被劃為可耕保護區,嚴禁深翻、取土、植樹、建房和採集貝殼。1985年,被列為大連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連地區最古老的塔
瓦房店市復州城東南隅的永豐塔,是大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建於遼代,八角十三層密桅式磚塔,全塔為實體,由塔基,塔身和塔尖三部分組成,高23米,周長30.8米,塔身八面都有佛龕,龕內有佛像(現已不存),日落西山塔尖尚有日光回射映照,形成奇景,舊有“永豐夕照”一說,為復州八景之一。
大連地區最早傳入的皮影戲
皮影戲源於漢代,興於唐代,盛於宋代。清代中葉傳入境內。
皮影戲,傳入大連地區以後,吸收了地方音調,經過改造創新,不斷趨於完整。在本地區演唱的有《楊家將》、《五峰會》等歷史劇目100多部,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解放後,瓦房店籍皮影藝人孫會昌創辦了皮影院,有九名主要演員,生旦淨末醜行當俱全,唱腔各異,演出《水滸傳》等大套影卷。在復縣農村還有10多個業餘皮影班子,繪製時裝影人,演出新編劇目,多在盛夏乘涼夜晚,深受民眾歡迎。1960年,復縣評劇團將皮影戲改為影調戲,演出了《躍時之家》、《一口大鍋》等劇目,受到好評。繼而演出《小保管上任》、《放豬姑娘》等多出影調戲。1983年,遼南影調戲《加林與巧珍》獲遼寧省優秀作品獎,並錄製成電視劇。
1998年,瓦房店藝術團排演的大型遼南影調戲《姜雲勝》,在遼寧省第四屆藝術節獲劇目銀獎和“三金”、“兩銀”5個單項獎。該劇在省、市演出30多場,有4萬餘人次觀看演出,得到了廣大幹部民眾的普遍讚譽。
大連地區最大的節孝牌坊
位於瓦房店市許屯鎮老爺廟村的張氏節孝牌坊,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985年被列大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牌坊名叫“劉官之妻張氏節孝牌坊”,是劉官之子劉振星為紀念其母親張氏守節盡孝而建,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張氏節孝牌坊,由青石雕鑿而成,其結構為四柱三棟式,中高5米,寬2.8米,左右高3.5米,寬1.7米,正中上方刻有“聖旨”二字,標誌著統治者對封建婚姻道德的提倡。牌坊正面刻有48字,背面刻有88字的碑文,以讚揚張氏的節孝行為。張氏牌坊,結構端莊大方,雕工精細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是大連地區保存下來唯一完整的清代石刻建築。
瓦房店市首部地方年鑑
由市委、市政府主辦,市史志辦公室主持編纂的《瓦房店年鑑》(1997),是境內首部,填補了地方年鑑空白。為全市改革開放提供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翔實資料,為下個世紀初修新方誌奠定了基礎。
這部年鑑設33個類目、174個分目,含803個條目,60餘萬字,並附有彩圖、黑白照片400餘幅,圖文並茂,印刷精美,1998年,獲大連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專著,工具書類三等獎。
亞洲青年柔道冠軍
柔道運動員劉安排,男,瓦房店李官人,1985年,在河南省新鄉市全國首屆青年運動會上獲95公斤級柔道比賽金牌,翌年參加亞洲運動會,獲95公斤級柔道比賽冠軍,並創該項目亞洲最高紀錄。
全國女子抓舉金牌獲得者
於晶,女,瓦房店楊家人。她是瓦房店第十九中學輸送到遼寧隊的舉重運動員。1989年在山西太原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中,獲82.5公斤級105公斤抓舉金牌,並打破該項世界紀錄。
瓦房店市第一個國家運動健將
1985年,瓦房店市原一中學生、遼寧田徑隊隊員任洪元,代表國家隊參加在天津舉行的“海鷗杯”國際馬拉松賽取得第二名,並是境內第一個獲國家運動健將稱號的人。
全國著名的戰士作家
高玉寶,1927年4月6日生,瓦房店閻店和平人,1947年參軍,在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中,立過6次大功,2次小功,在1949年南下行軍作戰中,他是文盲戰士,用畫圖畫代替文字寫出20多萬字的自傳體小說《高玉寶》。其後又寫出長篇小說《春艷》、《我是一個兵》和《高玉寶續集》,並發表100多篇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字等作品,小說《高玉寶》1955年出版,發行450萬冊,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他歷任戰士、通訊員、文藝幹事等職,曾擔任第二屆團中央委員,中德友好協會理事;多次參加全軍全國英模、先進工作者大會,並出國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代表大會,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會;曾23次受到毛澤東、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91年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次年被授予瀋陽軍區學雷鋒標兵,榮獲金質獎章;越年9月23日,參加全軍離休幹部先進工作者大會。1994年參加國慶觀禮和國宴;1995年4月29日,參加叢國英模大會,受到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親切接見。
大連地區第一個全國金牌廚師
馬福成,生於1960年,瓦房店人。1978年參加工作,先後在楊家滿族鄉供銷社飯店、瓦房店新華賓館、遼南賓館做廚師,為特一級廚師。1993年10月30日,參加全國烹飪協會和全國總工會、全國供銷總社、國家旅遊局等7個單位舉辦的廚師大賽,他以群蛙海參、金魚鮮大蝦兩道熱菜參賽,獲金牌獎,是大連市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
瓦房店首位少將
據《瓦房店年鑑》記載,長興島人王靜壽(1883—1914),又名殿臣,字仁山,漢族。16歲中秀才。清光緒二十七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每試名列前茅,畢業時多次謝絕師友在日就職挽留。
歸國後,歷任奉天、南京、北京等地講武堂教員,除教學授課外,還編寫教學教材,為多所學校所採用。1913年秋,任吉林軍團參謀,繼而轉任馮麟閣第二十八師上校參謀長兼高級軍事教官。因治軍有方,被授予少將軍銜,為境內首位。1914年,不幸墜馬身亡,年僅31歲。
瓦房店市第一個全國先進生產者
張學臣,瓦房店陶瓷一廠工人。解放初期為恢復陶瓷生產做出了貢獻,1948年,於“五一”勞動節出席了遼南行署實業公司勞模大會。翌年由於改進工序,“五一”節又出席了遼寧省勞模代表大會。以後又發明“小丸石磨泥法”等,1956年出席北京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大會,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的稱號。
瓦房店市首位全國城鎮集體工業先進工作者
王文濤,現任瓦房店市政協副主席,在市城鎮集體工業聯社工作期間成績顯著。於1991年獲國家輕工業部和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授予全國城鎮集體工業聯社先進工作者的稱號,為瓦房店市輕工業戰線首位。
瓦房店市最高壽星
據《瓦房店年鑑》“老齡”齡中記載,1998年全市最高年齡者是范作全,生於1890年10月,男,漢族,住共濟街道富民委。該人矮個,面黝清瘦;好靜,少言寡語;早睡早起,不擇食物,精神矍鑠,頭腦清楚;一生勤於勞作,有三子二女,尊老、敬老、助老蔚然成風,受到鄰里的稱讚。
瓦房店最大的工業園區 —— 西郊工業園區
瓦房店12.6平方公里的西郊工業區里,已經落實工業項目34個,總投資30.28億元,涉及機械加工,高技術及電子電器、食品加工,包裝建材等行業。如今一個產業優勢明顯,生機盎然的新型工業園區將矗立在瓦房店城區的西部。
瓦房店最大的化工產業基地 —— 炮台松木島大化工產業基地
在炮台松木島規劃建設大連化工產業基地。根據規劃,基地占地總面積為32.8平方公里,其中大化項目占地1.7萬平方公里,主要產品為化肥,純鹼,硝酸等系列,總投資28億元,計畫2007年末完工投產,全部投資後年產值達28億元,實現稅收2.3億元,解決就業5000餘人。
瓦房店最大的核電站 —— 紅沿河核電站
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位於大連瓦房店市紅沿河鎮,是我國在東北地區建設的首個核電項目。經國家批准,一期工程採用中廣核電集團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國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方案—CPR1000,建設四台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一期工程核島負控正式開工,目前1、2號機組核島基坑實體通過國家核安全局檢查,預計1號機組主體工程於2007年9月正式開工。
瓦房店最高級別的星級酒店 —— 遠洲大酒店
位於瓦房店市世紀廣場西側,與瓦房店市政府大樓及金三角商貿中心為鄰,處在城市迎賓和門戶的重要位置,位居未來城市的中心,交通便捷,距瀋大高速公路三個出口僅有10分鐘驅車路程,輻射區域三資企業600多家。酒店總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擁有262間風格迥異的客房;30間特色餐飲包廂和同時容納1000人用餐的宴會廳及會議室;酒店同時還配有桑拿、游泳池、健身房等。遠洲大酒店是瓦房店市及周邊地區最豪華的酒店,體現淋漓盡致的一站式服務,一流的設施設備和典雅時尚在這裡交融。
全國最大的軸承經貿中心
瓦房店軸承經貿中心,位於瓦房店北共濟大街,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1991年9月動工興建,翌年1月正式開業。這是一座二層圈式樓房,設有營業室、辦公室、會議室、洽談室,水、電、暖、通訊設備齊全,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全封閉的軸承經貿中心。
瓦房店軸承經貿中心,現有158戶經營單位,經營兩萬多個品種軸承,產品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軸承世界的聯合國”。1994年國家技術監督局對其經營的軸承擔查22個品種,合格率為81.8%,在目前國內軸承市場中名列前茅。1998年成交額為10400萬元,創利稅434.2萬元。
大連地區第一個集貿大廈
瓦房店集貿大廈,是大連地區最大的封閉式、多功能的現代集貿市場,位於瓦房店商業繁華區,新華書店西側。1991年3月20日動工興建,同年11月20日竣工開業,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為六層磚混結構樓房,總投資1500萬元。
集貿大廈造型新穎,結構獨特,典雅壯觀,氣勢雄偉。集農產品、副食、輕工、百貨於一處,匯汔、穿、玩、用於一體。日登市5萬人次,高峰達10萬人產供銷,上市商品1萬多種,日成交額高峰達600多萬元。
大廈內設鋼架理石貨台,玻璃櫃檯、暫存室、商品化驗室、保健室、洗漱室、廣播室、儲蓄所、公用電話、電子復秤處、消費者投訴台以及照明、採暖等設備,直接為經營者和消費者服務。
大廈地處市區中心,溝通方便,距火車站、汽車站約300米,現已成為城鄉物資交流中心,對促進商品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1998年末,共有攤位1604個,業戶1292家,從業人員1817人,年成交額5.4億元。
瓦房店第一部微紀錄片《什麼是幸福》
該片出鏡人員為瓦房店各行各業的人士,通過該片可以進一步了解瓦房店和瓦房店的人們,百度視頻可以搜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