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倫斯坦

瓦倫斯坦

阿爾伯萊希特·華倫斯坦(Albrecht Wallenstein,1583—1634),是一名德意志化了的捷克貴族,天主教徒,三十年戰爭(1618—1648)中神聖羅馬帝國的軍事統帥。三十年戰爭是第一次全歐戰爭,它是在哈布斯堡聯盟和反哈布斯堡同盟兩個集團之間進行的。 哈布斯堡聯盟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組成,它得到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支持;反哈布斯堡同盟由法國、瑞典、丹麥、荷蘭共和國等國組成,它得到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支持,英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參加了這個同盟。這次戰爭發生的原因有政治的、經濟的及宗教的,主要的是兩個集團國家爭奪對“基督教世界”的統治。華倫斯坦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三十年戰爭中,作為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的總指揮,曾對戰爭進程發生過較大影響。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新教少年

華倫斯坦 華倫斯坦

阿爾伯萊希特·華倫斯坦於1583年9月24日出生在波希米亞,父親威廉·華倫斯坦(William·Wallenstein)是個精明的土地經營者,並且信奉新教。母親出生於一個“在上一世紀取得驚人發展的家庭”。少年時期的華倫斯坦對義大利的軍事理論、繪畫、建築、劍術等都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對他以後的軍事生涯有深遠的影響。

皇帝侍從

1604年,華倫斯坦隨著神聖羅馬帝國轄下的波希米亞分遣隊,參與了哈布斯堡王朝鎮壓匈牙利波斯坎起義。

1606年6月,他被哈布斯堡王朝任命為摩拉維亞軍隊上校,秋天,華倫斯坦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的侍從。華倫斯坦這時的政治立場已很明確,他把自己的事業與神聖羅馬帝國連在了一起,這就促使他拋棄了少年時代所接受的新教教育,從一個新教徒變成了舊教徒。

魯道夫二世皇帝逝世後,馬蒂亞斯於6月13日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華倫斯坦隨之進入馬蒂亞斯皇帝的宮廷。由於對皇帝極盡忠心,華倫斯坦在1615年得到首席公爵侍從的頭銜。這種榮譽使他更賣力地為皇帝服務。

1617年,他帶領自己的200名騎兵去增援神聖羅馬帝國對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的進攻,在那裡,他與西班牙僱傭兵並肩戰鬥。

蝗蟲大軍

1618年波希米亞人民不堪忍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壓迫,在布拉格舉行起義,三十年戰爭從此開始。華倫斯坦立即參加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年即位)對捷克起義的鎮壓。1625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率領丹麥軍隊攻入德國,三十年戰爭第二階段開始。這時,帝國軍隊由蒂利伯爵指揮,蒂利伯爵抵擋不住丹麥人的進攻,又因氣候、飢餓和疾病,軍隊迅速降至1萬人,只好告急求援。斐迪南二世決定把華倫斯坦從捷克召回,華倫斯坦立即向皇帝提供了一支3萬人的軍隊,這支軍隊迅速擴大到了10萬人,“蹂躪四野以自養”,馬克思曾稱之為“華倫斯坦的蝗蟲”。華倫斯坦依靠這支軍隊,成為帝國軍隊總指揮,並以卓越的軍事才能,迅速扭轉了戰局。

1625年夏,華倫斯坦駐軍馬格德堡(Magdeburg),進而轉戰上匈牙利。

1627年春,華倫斯坦攻入西里西亞,迫使丹麥軍隊敗退。同年7月,華倫斯坦又進駐下薩克森,在蒂利伯爵的支援下把丹麥軍隊逐出了帝國,並一直追入日德蘭半島。這時,軍事和政治優勢都轉到了帝國方面,整個北德意志都處在帝國的控制之下,華倫斯坦一時被譽為“皇冠上的第三顆寶石”。這時,華倫斯坦對軍隊事務有絕對權威,他不僅在1627年9月獲得了西里西亞公國,以補償他對軍隊的支出,而且在1629年獲得梅克倫堡(Mecklenburg)作為他世襲的封地,華倫斯坦晉為公爵,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但是從這時起,他逐漸與皇帝產生了分歧。

解除兵權

1627年後,華倫斯坦的政治思想傾向已很明確,他主張宗教自由、緩和國內矛盾、集中力量一致對外、加強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華倫斯坦在以後的數年間,一直為實現其政治目標而奮鬥,例如,他曾說服皇帝以寬大的條件與丹麥在呂貝克(Lübeck)簽訂了《呂貝克和約》,迫使丹麥保證不再干涉德國事務,並受德國的控制。但是斐迪南二世的想法卻與華倫斯坦截然相反。

1629年3月6日,皇帝頒布了歸還教產赦令,規定新教諸侯應將1552年後所侵占的教產全部歸還原主,從而在德意志北部挑起了新的教派糾紛。當時,法、荷、英等反哈布斯堡同盟各國,面對哈布斯堡陣營的勝利,正在策劃更大的入侵計畫,華倫斯坦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他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強力推行歸還教產赦令。在華倫斯坦軍隊的鎮壓下,成千的新教徒被迫改信天主教,不然就被流放,僅奧格斯堡一地就有8,000人被放逐。歸還教產赦令引起大多數德國諸侯的不滿,舊教諸侯也不能容忍皇帝權力無限制地擴大,他們在天主教同盟領袖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的帶領下,一致把矛頭指向了幫助皇帝擴大權威的華倫斯坦。

1630年8月13日,斐迪南二世迫於諸侯的壓力,經過幾周的爭論,在帝國會議上解除了華倫斯坦的職務。華倫斯坦回到波希米亞(今捷克)。

雙雄對決

1630年夏,在反哈布斯堡同盟的支持下,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領精銳部隊長驅直入德國。

1631年9月,帝國軍隊在布萊登菲爾德會戰中失敗,德意志北部陷入瑞典國王之手,古斯塔夫·阿道夫隨即進攻德意志南部,並在很短的時間裡接近了奧地利邊境。面對這種嚴重形勢,斐迪南二世不得不重新起用華倫斯坦。

1631年底,華倫斯坦又從波希米亞被召回。他迅速集中起70,000大軍,投入德意志戰場。由於與皇帝的矛盾尚未解決,他在出征前向皇帝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其中包括提供軍費、任意沒收需要的土地、對軍隊事務有絕對權力、自由處理和平談判等內容,皇帝被迫答應了這些條件。於是,華倫斯坦率軍攻入上巴拉丁。

1632年

1648年的歐洲 1648年的歐洲

夏,他與瑞典軍在紐倫堡(Nürnberg)外對峙(紐倫堡會戰)。9月,華倫斯坦避實擊虛,向圖林根和薩克森進軍。瑞典軍隊疲於奔命,11月16日,在薩克森的呂岑會戰中,華倫斯坦與古斯塔夫·阿道爾夫正面交鋒,這一場鏖戰,瑞典雖然取得勝利,迫使華倫斯坦退卻,但他們的國王卻陣亡了。

養寇自重

古斯塔夫·阿道夫死後,華倫斯坦認為和平談判的機會到了,於是向皇帝提出和平談判建議,但這一計畫又遭到天主教諸侯們的反對。這時,他對於扶植皇帝權力感到失望,轉而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實現和平。1633年1月,華倫斯坦重新開始與捷克和薩克森的秘密會談,同時派心腹特使去與瑞典人、法國人會談。1633年9月,反哈布斯堡同盟已準備好與華倫斯坦談判。不久他又同布蘭登堡和薩克森的代理人在西里西亞進行和談。他的這些活動沒有得到皇帝的允許,因而被認為有通敵嫌疑。10月,華倫斯坦在斯坦歐俘獲了一部分瑞典軍。他們大多數是捷克起義時被流放的捷克新教徒,其中有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土倫,華倫斯坦把他們全都釋放了,這一行動引起了維也納宮廷的很大震動。1633年11月,瑞典軍隊迫近奧地利邊境,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急呼增援,在皇帝的調遣下華倫斯坦進軍上巴拉丁,從那裡進入波希米亞安全區,並在比爾森建立了他的冬天指揮部。在這裡,儘管皇帝一再要求,他一直按兵不動,或許他想表現他的不可或缺,或許他想利用他在比爾森的戰略位置繼續與瑞典、薩克森和法國會談,以保存自己的實力,不管真實的原因究竟怎樣,他在皇帝的眼裡已成了帝國的叛徒。

名裂身死

華倫斯坦與瑞典和法國進行和談,不僅招致維也納宮廷對他的憤怒,而且使仍忠於皇帝的軍官們紛紛離去。他的敵人在軍中散布謠言說華倫斯坦想要剝奪選帝侯們的封邑,還想從義大利逐出西班牙人。面對這種形勢,華倫斯坦在1634年1月11日在比爾森召開了一個老軍官會議,會上,他要求他們宣誓誓死效忠於他。這次會議的內容很快傳到維也納,皇帝據此認為華倫斯坦已公開叛變,於是,1月24日,帝國頒布命令,解除華倫斯坦的職務,大赦全體軍官,唯有華倫斯坦的幾個親信軍官除外。這時,皇帝還沒有決定處死華倫斯坦,只有西班牙大使堅決要求這樣做。2月初,華倫斯坦軍中親奧軍官建議,“如果可能”就使陰謀者活著,不然就“作為證明有罪的罪犯處決他們”。2月18日,皇帝公布了一個“公開的人權剝奪令”。2月20日,華倫斯坦帶領1,500人從比爾森逃到愛格城堡附近,2月25日,華倫斯坦在臥室被幾個蘇格蘭、英格蘭、愛爾蘭士兵刺死。華倫斯坦沒有躲避,沒有自衛,任憑一柄長劍刺入心臟,元帥的遺產被自己的部隊瓜分了。華倫斯坦的一生曲折複雜,300多年來不僅引起史學家的興趣,而且成了文學家的題材,偉大的德國戲劇家席勒曾以他的事跡創作了不朽名劇《華倫斯坦》。華倫斯坦並不是德意志人,他生在波希米亞,作為一個最終德意志化的人物,他守護了德意志。

美國指揮家

華倫斯坦(Alfred Wallenstein),(1898—1983),美國指揮家、大提琴家;生於芝加哥,芝加哥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首席大提琴手。

瓦倫斯坦 瓦倫斯坦

20世紀30年代,他的小交響曲廣播管弦樂團以其不同尋常的演出節目和優秀的表演質量名聲大噪;1943年華倫斯坦受命擔任洛杉磯愛樂樂團音樂總監,1956年去職,此後以客座指揮身份指揮各種管弦樂團的演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