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環境變遷是指環境狀態、環境結構、環境質量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發生的變化。如地球表面上森林、植被的增減,河流湖泊的生消,氣候的改變,物種分布的變動等。環境變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人類早期的活動對環境變遷的影響很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規模和能力日益增大和加強,因此對環境變遷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大。
主要特徵
環境狀態、環境結構、環境質量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所發生的變化即為環境變遷。如地球表面上森林、植被的增減,河流、湖泊的生消,氣候的改變,物種分布的變動等等。環境變遷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歷史時間才能顯現出來。迄今為止的環境變遷主要是由自然界自身的運動變化引起的,而人類的早期活動對環境變遷的影響是較小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開發利用自然的規模和能力日益增大和加強,對環境變遷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因此,在今後的環境變遷中,人類活動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正因為如此,人類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活動和行為,使之與自然界本身的運動相適應相協調,從而使環境變遷的結果更加有利於人類的生存發展。
影響因素
環境變遷曲線是指環境質量變化的動態曲線。從環境污染牧排放量的角度看,環境污染是工業化的副產品。環境質量變化過程亦是與工業化發展密切聯繫的過程。由於工業化發展水平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環境變遷階段環境質量變化過程是有一定的內在規律,環境變遷曲線則從理論抽象的角度反映了這一規律變化的特點。環境變遷過程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與之對應的是人口轉變曲線以及工業或製造業占國民生產總值(GNP)比重變動曲線。
Ⅰ階段:無工業污染或低污染、環境質量良好階段。這種情形發生在傳統農業社會。由於沒有工業,也就沒有工業污染。但是這並不等於沒有污染排放,只是人、畜等為主的污染物排放量相當小,與現代工業社會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這個社會中沒有出現任何意義上的現代經濟成長,人均產值增長率幾乎等於零,只有人口因素是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假定污染物排放量增長率等於人口增長率由於處在傳統社會,人口發展屬於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類型,人口增長率相當小,因而污染物排放量增長率也很小。
Ⅱ階段:工業污染迅速增加、環境質量急劇惡化階段。這種情形發生在工業化初期或中期。從人口因素看,進入人口轉變時期,人口發展處在高出生率,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迅速上升類型,人口增長率相當高,壓力相當大。從經濟因素看,人均產值增長率突破了1%的水平,出現了現代經濟成長的明顯特徵,不少國家從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過渡,都出現了經濟起飛和人均產值迅速增長的現象。從技術因素看,這一時期是各國建立工業體系及工業化基礎的階段,工業或製造業占GNP比重迅速提高,與此同時建立了污染增加型產業,如煤炭工業、鋼鐵工業、化工工業、建材工業等,廣泛採用污染增加型技術,如在農業上大量投入化肥、農藥,在工業上大量使用煤炭等“骯髒能源”。在這一階段,污染物排放量增長率迅速上升,且達到最高點,是一國或地區環境質量急劇惡化時期,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同時,也進入了環境污染時代。
Ⅲ階段:工業污染緩慢增加、環境質量繼續惡化階段。這種情形發生在工業化中期或後期。從人口因素看,人口發展處在死亡率繼續下降,人口出生率開始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同時下降類型。從經濟因素看,人均收人水平中等收人向高水平過渡,人均產值增長率有所降低。從技術因素看,由於工業體系已經建立,工業或製造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變化不大,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引起污染增加型產業比重下降,污染減少型產業比重上升,開始廣泛採用污染減少型技術和工藝,社會公眾對環境質量改善的需求與日俱增。這些因素有助於促進污染物排放率下降。
Ⅳ階段:工業污染不斷減少,環境質量不斷改善階段。這種情形發生在工業化後期或後工業化社會。從人口因素看,人口發展處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類型,不少國家屬於人口零增長類型,即出生率與死亡率達到平衡。從經濟因素看,人均收入處在高收入水平階段,由於經濟發展進入“成熟期”,經濟規模總量變大,居民消費進入飽和期,人均產值增長率比較低,但是社會公眾對環境質量的需求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形成改善生活環境質量的巨大壓力。從技術因素看,工業化任務基本完成,工業或製造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下降,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逐漸成為主導部門,第三產業占GNP比重繼續上升,並大大超過製造業比重,低污染、低能耗、低材耗技術成為主要技術類型。因此,污染減少技術因素逐漸增強並超過其它作用。污染物排放量增長率出現負增長,污染物排放量絕對量在不斷減少,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只有發展到這一階段,人口增長、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達到協調發展,人類與自然界才能重新變得和諧。
以上是環境變遷四階段的主要內容。這是一個理論模型,反映了環境質量與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技術因素之間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我們對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環境污染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其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並不是嚴格遵循環境變遷曲線,人口轉變曲線和工業占GNP比重曲線,會出現不同的差異性,上述曲線的各階段也並不嚴格的一一對應。
研究意義
研究環境變遷可以正確把握生態環境變遷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生態環境演變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自身的演變規律,自從有了人類以後,人為因素只是誘發環境演變的眾多誘因之一,既不是惟一原因也未必是主因,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為因素的作用或大或小、或主或從,因此不能不加區分地將人類作為一切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生態環境也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區都趨於惡化,不能因為一些地區人為導致的環境惡化而無視人類合理干預、適度開發對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意義。同時也不能無限誇大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制約,把人類描繪成一個無為的、任憑自然擺布的奴隸,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無不是改造、利用大自然的結晶,人類從來就不是也無需成為無所作為、任憑大自然擺布的奴隸。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記人類無法超越生態環境的演變規律而可以為所欲為,否則必將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改造自然是為了利用自然,因此還是應該提倡因地制宜、順應環境自身的演變規律改造自然,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