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為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社會-經濟-環境”作為一個複合生態系統,依據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和地學原理,對其發展變化趨勢進行研究而對人類
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時間和空間的合理安排。
內涵
環境規劃實質上是一項為克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環境保護活動出現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而實施的科學決策活動。
原則
制定環境規劃的基本目的,在於不斷改善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因此,制定環境規劃,應遵循下述7條基本原則:
1 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原則
2 遵循經濟規律,符合國民經濟計畫總要求的原則
3 遵循生態規律,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原則
4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5 系統原則
6 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
7 強化環境管理的原則
作用
環境規劃是21世紀以來國內外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並逐步形成一門科學,具有綜合性、區域性、長期性、政策性等特點。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和環境保護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重要,主要表現在:
①環境規劃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
②是體現環境保護以預防為主的最重要的、最高層次的手段;
③是各國各級政府環境保護部門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依據;
④為各國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規劃、區域(流域)規劃及城市總體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類型
總述
環境規劃的類型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環境要素可分為污染防治規劃和生態規劃兩大類,前者還可細分為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噪聲及物理污染防治規劃,後者還可細分為森林、草原、土地、水資源、生物多樣性、農業生態規劃;按規劃地域可分為國家、省域、城市、流域、區域、鄉鎮乃至企業環境規劃;按照規劃期限劃分,可分為長期規劃(大於20年)、中期規劃(15年)和短期規劃(5年);按
照環境規劃的對象和目標的不同,可分為綜合性環境規劃和單要素的環境規劃;按照性質劃分,可分為生態規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和自然保護規劃。 以下為按照性質進行劃分的環境規劃的不同類型:
生態規劃
在編制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不是單純考慮經濟因素,而是把當地的地理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考慮,使國家或區域的經濟發展能夠符合生態規律,不致使當地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所以在綜合分析各種土地利用的“生態適宜度”的基礎上,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是環境規劃的中心內容之一。這種土地利用規劃通常稱之為生態規劃。
污染綜合防治規劃
這種規劃也稱污染控制規劃,根據範圍和性質不同又可分為區域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和部門污染綜合防治規劃。
自然保護規劃
保護自然環境的工作範圍很廣,主要是保護生物資源和其他可更新資源。此外,還有文物古蹟、有特殊價值的水源地、地貌景觀等。
此外,在環境規劃中,還應包括環境科學技術
發展規劃,主要內容有:為實現上述3方面環境規劃所需的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發展環境科學體系所需要的基礎理論研究;環境管理現代化的研究等。
基本特徵
(一)整體性
環境規劃具有的整體性反映在環境的要素和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雖然各要素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繫,但各要素自身的環境問題特徵和規律則十分突出,有其相對確定的分布結構和相互作用關係,從而各自形成獨立的、整體性強和關聯度高的體系。
(二)綜合性
環境規劃的綜合性反映在它涉及的領域廣
泛、影響因素眾多、對策措施綜合和部門協調複雜。
(三)區域性
環境問題的地域性特徵十分明顯,因此環境規劃必須注重“因地制宜”。所謂地方特色主要體現在環境及其污染控制系統的結構不同,主要污染物的特徵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不同,控制方案評論指標體系的構成及指標權重不同,各地的技術條件和基礎數據條件不同,環境規劃的基本原則、規律、程式和方法必須融人地方特徵才是有效的。
(四)動態性
環境規劃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它的影響因素
在不斷變化 ,無論是環境問題(包括現存的和潛在的)還是社會經濟條件等都在隨時間發生著難以預料的變動。
(五)信息密集
信息的密集、不完備、不準確和難以獲得是環境規劃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在環境規劃的全過程中,自始至終需要收集、消化、吸收、參考和處理各類相關的綜合信息。規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蒐集的信息是否較為完全,能否識別和提取準確可靠;取決於是否能有效地組織這些信息,並很好地利用 (參考和加工)。
(六)政策性強
政策性強也是環境規劃的一個特徵,從環境規劃的最初立題、課題總體設計至最後的決策分析,制定實施計畫的每一技術環節中,經常會面臨從各種可能性中進行選擇的問題。完成選擇的重要依據和準繩,是我國現行的有關環境政策、法規、制度、條例和標準。
形式內容
污染控制規劃
這種規劃是針對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編制的。主要是對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生活等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規定的防治目標和措施。工業已開發國家在一個很長時期內所制定的環境規劃多是這種規劃。這種規劃的內容包括:
①工業污染控制規劃。工業排放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據美國1968年統計:87%的二氧化硫、56%的顆粒物質、45%的氮氧化物、15%的碳氫化合物、11
%的一氧化碳和大部分廢水是工業生產部門排放的。因此,控制環境污染首先要控制工業污染。工業污染控制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布局規劃:按照組織生產和保護環境的要求,劃定發展不同工業的不同地區,並且按照環境容量,確定工業的發展規模。技術改造和產品改革規劃:推行有利於環境的新技術,規定某些環境指標(如日本推行的廢水循環利用率),淘汰有害環境的產品(如禁止生產有機氯農藥、含汞農藥)。制定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根據不同工業、不同地區,分別規定當前要達到的標準、三至五年要達到的標準,以至規定十年要達到的標準。制定排放標準是實現環境目標的基本措施,在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城市污染控制規劃。環境污染主要集中
在城市,控制城市污染是控制整個環境污染的中心環節。城市污染控制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布局規劃:實行功能分區,按照環境要求和條件,合理部署居民區、遊覽區、商業區、文教區、工業區和交通運輸網路。能源規劃:包括推行無污染、少污染燃料,集中供熱,實現煤氣化,電氣化等計畫。水源保護和污水處理規劃:規定飲用水源的保護措施(如劃定水源保護區);規定污水排放標準;確定污水處理廠建設規劃。垃圾處理規劃:規定垃圾的收集、處理和利用指標,垃圾的處理方式。對於垃圾的處理,一般由堆積、填埋、焚燒的消極處理,走向積極地綜合利用。綠化規劃:確定綠化指標,劃定綠地,建立苗圃等。
③水域污染控制規劃。主要措施是控制污染源。通常的做法有:禁止或限制某些污染物的排入如日本琵琶湖周圍,禁止設立對湖水有影響的工廠,甚至限制居民使用洗滌劑;制定水環境質量標準,並根據這種標準制定工業、交通、城市污水的排放標準,如泰晤士河、萊茵河等流域污染的改善,主要是實行這種標準的結果;大力推行廢水淨化處理措施,比如排入水域的廢水一般要經過二級處理等等。
④農業污染控制規劃。主要內容是:防治農藥、化肥、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如禁止或者嚴格限制有機氯農藥的生產和使用,發展高效低殘留的新農藥,推行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農業病蟲害等等。
國民經濟整體規劃
這種規劃就是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相應的安排環境規劃。這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的一種計畫體系。這種環境規劃是遵照有計畫、按比例的原則,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隨著國民經濟計畫的實現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的。主要做法是:國家向各地區和有關部門提出保護和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的要求,下達資源利用指標和污染物控制指標。各地區和有關部門把這種要求和指標隨著生產和建設計畫貫徹到所有執行單位。中國目前實行的主要是這種規劃。東歐一些國家也多採用這類規劃。
國土規劃
人類社會發展證明,要保持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維護一個適宜於人類的環境,不能只靠消極的“治理”,而要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國土規劃被認為是預防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有效方式。國土規劃,就是使國土的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符合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這種規劃確定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戰略布局,確定生產力配置和人口配置的原則,為國民經濟長遠規劃提供依據。國土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
①區域規劃。區域是按照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劃定的。這是在城市規劃的基礎上,擴大範圍的一種規劃。這種規劃可以在一個更大範圍內統籌安排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發展關係,做到合理布局。區域規劃的主要內容是:進行區域內各種資源和環境條件的綜合評價,確定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的方針;確定工業發展規模和布點結構布局;確定農業生產布局,促使農、林、牧、副、漁業合理髮展;確定城鄉居民點的布局,重點是城市和集鎮的布局,使人口合理分布;規划動力、交通、水利等公用基礎設施;確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標、重點和措施。
②流域規劃。這是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主體的規劃。主要內容是:保護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通盤規劃流域內工業、農業、漁業、城市和交通運輸用水;控制工業、交通廢水和生活污水對流域的污染等等。
③專題規劃。如沙漠治理規劃,植樹造林規劃,珍貴稀有生物資源保護利用規劃等。
在國際上雖然對國土規劃評價很高,但真正全面實行的並不多。中國已開始進行這種規劃。如京津唐地區規劃,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和化工基地的經濟區規劃。
環境規劃制定的步驟 ①環境調查:進行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環境質量狀況、社會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全面調查,掌握豐富、確切的資料。②環境評價: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對環境狀況作出正確評價。③環境預測:在環境評價的基礎上,對環境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以作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規劃的依據。
編製程序
總述
由於環境規劃種類較多,內容側重點各不相同,環境規劃沒有一個固定模式,但其基本內容有許多相近之處,主要為:環境調查與評價、環境預測、環境功能區劃、環境規劃目標、環境規劃方案的設計、環境規劃方案的選擇和實施環境規劃的支持與保證等。下面以環境規劃的編製程序為主線對其所包括的具體內容予以介紹。
一般來說,編制環境規劃主要是為了解決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環境問題和保護該區域內的環境質量。無論哪一類環境規劃,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劃編製程序進行的。環境規劃編制的基本程式主要包括:
編制環境規劃的工作計畫
由環境規劃部門的有關人員,在開展規劃工作之前,提出規劃編寫提綱,並對整個規劃工作規劃組織和安排,編制各項工作計畫。
環境現狀調查和評價
這是編制環境規劃的基礎,通過對區域的環境狀況、環境污染與自然生態破壞的調研,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以便在規劃中採取相應的對策。
1. 環境調查
基本內容包括環境特徵調查、生態調查、污染源調查、環境質量的調查、環保治理措施效果的調查以及環境管理現狀的調查等。
(l)環境特徵調查:主要有自然環境特徵調查(如地質地貌,氣象條件和水文資料,土壤類型、特徵及土地利用情況,生物資源種類形狀特徵、生態習性,環境背景值等)、社會環境特徵調查(如人口數量、密度分布,產業結構和布局,產品種類和產量,經濟密度,建築密度,交通公共設施,產值,農田面積,作物品種和種植面積,灌溉設施,漁牧業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調查(如規劃區內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工農業生產布局以及人口發展規劃,居民住宅建設規劃,工農業產品產量,原材料品種及使用量,能源結構,水資源利用等)。
(2)生態調查:主要有環境自淨能力、土地開發利用情況、氣象條件、綠地復蓋率、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建設密度、能耗密度等。
(3)污染源調查:主要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噪聲污染源、放射性和電磁輻射污染源等。
(4)環境質量調查:主要調查對象是環境保護部門及工廠企業歷年的監測資料。
(5)環境保護措施的效果調查:主要是對工程措施的削污量效果以及其綜合效益進行分析評價。
(6)環境管理現狀調查:主要包括環境管理機構、環境保護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環境政策法規和標準的實施情況、環境監督的實施情況等。
2.環境質量評價
環境質量評價即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對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環境質量進行定量的描述,以便查明規劃區環境質量的歷史和現狀,確定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掌握規劃區環境質量變化規律,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為規劃區的環境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環境質量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
(1)污染源評價:通過調查、監測和分析研究,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方式、途徑、特點、排放規律和治理措施等。
(2)環境污染現狀評價:根據污染源結果和環境監測數據的分析,評價環境污染的程度。
(3)環境自淨能力的確定。
(4)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的影響評價。
(5)費用效益分析:調查因污染造成的環境質量下降帶來的直接、間接的經濟損失,分析治理污染的費用和所得經濟效益的關係。
環境預測分析
環境預測是根據預測前後所掌握環境方面的信息資料推斷未來,預估環境質量變化和發展趨勢。它是環境決策的重要依據,沒有科學的環境預測就不會有科學的環境決策,當然也就不會有科學的環境規劃。
環境預測的主要內容有:
1.污染源預測
污染源預測包括大氣污染源預測、廢水排放總量及各種污染物總量預測、污染源廢渣產生量預測、噪聲預測、農業污染源預測等。
2.環境污染預測
在預測主要污染物增長的基礎上,分別預測環境質量的變化情況。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環境質量時、空變化。
3.生態環境預測
生態環境預測包括城市生態環境預測、農業生態環境預測、森林環境預測、草原和沙漠生態環境預測、珍稀瀕危物種和自然保護區現狀及發展趨勢的預測、古蹟和風景區的現狀及變化趨勢預測。
4.環境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預測
確定環境規劃目標
確定恰當的環境目標,即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及所達到的程度,是制定環境規劃的關鍵。目標太高,環境保護投資多,超過經濟負擔能力,則環境目標無法實現;目標太低,不能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或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在制定環境規劃時,確定恰當的環境保護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所謂環境目標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決策者對環境質量所想要達到的狀況或標準。環境目標一般分為總目標、單項目標、環境指標3個層次。總目標是指區域環境質量所要達到的要求或狀況;單項目標是依據規劃區環境要素和環境特徵以及不同環境功能所確定的環境目標;環境指標是體現環境目標的指標體系。
確定環境目標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①選擇目標要考慮規劃區環境特徵、性質和功能。
②選擇目標要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③有利於環境質量的政策。
⑤考慮人們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
⑤環境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要同步協調。
進行環境規劃方案的設計
環境規劃設計是根據國家或地區有關政策和規定、環境問題和環境目標、污染狀況和污染物削減量、投資能力和效益等,提出環境區劃和功能分區以及污染綜合防治方案。主要內容包括:
1.擬定環境規劃草案
根據環境目標及環境預測結果的分析,結合區域或部門的財力、物力和管理能力的實際情況,為實現規劃目標擬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可以從各種角度出發擬定若干種滿足環境規劃目標的規劃草案,以備擇優。
2.優選環境規劃草案
環境規劃工作人員,在對各種草案進行系統分析和專家論證的基礎上,篩選出最佳環境規劃草案。環境規劃方案的選擇是對各種方案權衡利弊,選擇環境、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高的方案。
3.形成環境規劃方案
根據實現環境規劃目標和完成規劃任務的要求,對選出的環境規劃草案進行修正、補充和調整,形成最後的環境規劃方案。
環境規劃方案的申報與審批
環境規劃的申報與審批,是整個環境規劃編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把規劃方案變成實施方案的基本途徑,也是環境管理中一項重要工作制度。環境規劃方案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式上報各級決策機關,等待審核批准。
環境規劃方案的實施
環境規劃的實施要比編制環境規劃複雜、重要和困難得多。環境規劃按照法定程式審批下達後,在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督管理下,各級政策和有關部門,應根據規劃中對本單位提出的任務要求,組織各方面的力量,促使規劃付諸實施。
實施環境規劃的具體要求和措施,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①要把環境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中。
②落實環境保護的資金渠道,提高經濟效益。
③編制環境保護年度計畫。以環境規劃為依據,把規劃中所確定的環境保護任務、目標進行層層分解、落實,使之成為可實施的年度計畫。
④實行環境保護的目標管理,即把環境規劃目標與政府和企業領導人的責任制緊密結合起來。
⑤環境規劃應定期進行檢查和總結。
發展趨勢
環境規劃是人類為使環境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而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導人們進行各項環境保護活動,按既定的目標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減量,約束排污者的行為,改善生態環境,防止資源破壞,保障環境保護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促進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規劃擔負著從整體上、戰略上和統籌規劃上來研究和解決環境問題的任務,對於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環境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歷史並不長,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人們對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化,作為協調人類環境和發展的環境規劃已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6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先後在環境規劃管理上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建立環境規劃委員會,指定並實施全國的、州的、城市的和工業區的環境規劃。
我國也於70年代末開始制定和實施環境規劃,並開始進行環境規劃理論方法的研究。經過眾多環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初具規劃的環境規劃體系。然而,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劃體中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嚴重影響了環保工作的進程,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針對目前環境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我國的環境規劃應該朝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1、建立新的環境規劃體系
規劃體系用以概括規劃工作內部各技術層次的遞進關係。我國當前的環境規劃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環境規劃法規體系、環境規划行政體系和環境規劃技術體系。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環境規劃理論方法研究漸漸跟不上步伐,當前的環境規劃體系已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需要,暴露出種種弊端,比如法制不夠健全、政府職能不夠完善、心態未能擺正、環境規劃質量不高以及環境規劃與管理脫節等等。因此對舊的環境規劃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學的環境規劃體系必然是我國環境規劃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環境規劃體系應包括環境規劃體系、環境規划行政體系和環境規劃運作體系,其中環境規劃運作體系包括環境規劃技術體系、環境規劃管理體系、環境規劃理論體系和環境規劃教育體系。新的環境規劃技術體系應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戰略性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規劃實施方案。對於省級以上的環境規劃要以總體規劃為主,只作戰略性的指導,給地方環境規劃留以足夠的靈活性;而對於區縣級以下的環境規劃,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儘可能詳細地編制,並給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同時要加強大區(如經濟區)、流域、鄉鎮、小區(控制單元)及企業的環境規劃編制工作。
2、加強環境規劃理論研究
環境規劃理論研究比較枯燥,因此對其研究相對較少,在我國更是如此。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劃編制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用以前的模式,對一些新出現的環境問題考慮不夠,例如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近岸海域的環境保護規劃等。規劃中所用的方法也都比較落後,對規劃中所包含的大量不確定因素未能進行系統分析,而許多較先進的規劃方法卻未能得以推廣。總之,我國的環境規劃理論研究明顯滯後於規劃的實踐,是目前環境規劃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急待加強。
3、加強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的結合
加強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的結合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加強環境規劃的管理和實施;二是加強環境規劃工作與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的結合。
3.1、加強環境規劃的管理和實施環境規劃是環境管理的首要職能,擔負著從戰略上、整體上和統籌規劃上來研究和解決環境問題的任務。但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依靠環境規劃管理,依靠環境規劃的具體實施。實施規劃,讓規劃在社會生活中變成現實是規劃工作的真正重點。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環境規劃理論方法的研究,尤其是規劃實施方面的理論研究,從理論方法、原則、工作程式及支撐手段等方面建立一套動態的環境規劃管理體系,以適應環境規劃不斷更新調整修訂的要求。
3.2、加強環境規劃工作與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的結合環境規劃工作是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我們要先弄清規劃與規劃工作的區別。規劃是預測和決策的產物,而規劃工作則包括準備工作、審批工作、執行和檢查以及規劃的評價調整等,它是預測、決策、管理、控制的綜合體,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環境規劃的管理和實施。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在環境規劃工作中應追求資源、環境和經濟的有效結合,而ISO14000的基本思想,就是從根本上解決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和資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強環境規劃工作與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尤其是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結合就顯得很有必要,這也是進一步完善我國目前環境規劃工作的需要,相信這將為我國今後的環境規劃管理工作開闢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4、完善環境規劃法制建設
國家法律及各項相關法規、制度、條例、標準等是制定實施環境規劃的依據。但我國在環境規劃的法制化方面做的還很不夠,具體的《環境規劃法》尚未出台,國家一級的環境規劃法規體系剛成雛形,地方性的環境規劃法制建設也還未全面開展,因此在環境規劃的編制實施過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據和約束。未來的社會是法制社會,一切都要以法律為準繩。我們應將環境規劃真正納入法制化軌道,並使其運作規範化、程式化。環境規劃的法制建設不僅要對環境規劃從編制的實施的各個環節中規劃管理部門及相關行政機構的職權內容和範圍進行設定,還要制定各個環節中所必須遵守的程式規定。為此,我們應儘快出台《環境規劃法》,同時制定各種地方性法規條例,把規劃申請、授權許可、公眾參與、規劃抗訴等各個過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形成全面的環境規劃法規體系,做到依法編制、依法行政。
5、加強環境規劃
教育環境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它的影響因素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難以預測的變化,不可能完全徹底地實現目標,因此目前有些領導把環境規劃看的一文不值,認為是搞形式主義。也有一部分領導過分看重環境規劃,希望把它編成具體操作手冊,對其橫加干預。環境規劃畢竟是一種不確定性很強的巨觀規劃,追求的是規劃的整體性、綜合性和長遠性,不可能編的過分詳細。因此這兩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我國部分規劃人員也存在“思想錯位”,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過分注重規劃的編制技術,而對規劃的實施考慮不夠,從而使得本應是政府行為的環境規劃變成了編制人員技術行為,增加了規劃實施的難度。
為使政府部門及規劃人員對環境規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為了促進環境規劃理論方法的研究,我們應加強環境規劃教育。對於一個完善的環境規劃體系,環境規劃理論研究和環境規劃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統的、完善的環境規劃教育體系將有助於環境規劃學科的健康發展。未來的環境規劃教育體系應包括環境規劃普及教育、規劃專業高等教育、規劃職業準入制度和規劃師職業聯盟組織,如學會、協會等。在環境規劃教育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應重視規劃人才的培養。
結論
環境規劃是我們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綱領和依據,是起指導作用的,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我們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劃體系中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影響了環保工作的進程,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加強環境規劃體系建設,建立一個科學的、健全的環境規劃體系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未來的環境規劃體系應包括環境規劃法規體系、環境規划行政體系、環境規劃技術體系、環境規劃管理體系、環境規劃理論體系和環境規劃教育體系等多個方面,將是一個比較系統和完善的體系,能使環境規劃真正起到促進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作用。
環境規劃
圖書信息
拼音題名
huan jing gui hua
其它題名
並列題名
ISBN
978-7-03-038004-3
責任者
何德文,劉興旺,秦普豐主編
出版者
科學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出版時間
2013
中圖分類號
X32
附註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
圖書摘要
本書從環境規劃的概念出發,介紹了環境規劃的工作程式及其法規和標準體系;闡述了空間布局理論與功能區劃、環境規劃的數學理論、環境規劃生態理論、環境規劃科學信息理論、環境規劃循環經濟理論和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分別論述了大氣環境規劃、水環境規劃、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噪聲污染控制規劃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篇環境規劃技術
第一章環境規劃概論
第一節環境系統與環境問題
第二節環境規劃的定義及發展
第三節環境規劃的內容及功能
第四節環境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關係
思考題
第二章環境法規、標準及管理機構
第一節我國環境保護規劃的法律體系
第二節環境標準與標準體系
第三節環境標準的制定
第四節環境管理機構體系
思考題
第三章環境規劃程式
第一節環境規劃的管理程式
第二節環境規劃工作程式
第三節環境規劃文本與規劃圖件
第四節環境規劃內容
思考題
第二篇環境規劃理論基礎
第四章空間結構理論與功能區劃
第一節空間結構理論
第二節城市空間結構理論
第三節土地類型與土地利用分區
第四節環境功能區劃
思考題
第五章環境規劃的數學理論
第一節最最佳化分析方法
第二節常用決策分析方法
第三節環境數學模型
思考題
第六章環境規劃的生態理論
第一節生態學基礎原理
第二節生態位及城市生態位理論
第三節工業生態學與生態工業園理論
第四節城市複合生態系統理論
思考題
第七章環境規劃的信息科學理論
第一節環境信息系統的基礎與概念
第二節環境信息系統的內容及功能
第三節環境決策分析
第四節環境規劃決策支持系統
思考題
第八章環境規劃的循環經濟理論
第一節循環經濟理論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循環經濟的理論本質和意義
第三節循環經濟理論遵循的原則和運用層次
第四節循環經濟發展的三條技術路徑
思考題
第九章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
第一節環境容量
第二節環境承載力
第三節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的關係
第四節環境容量及環境承載力理論的研究及套用
思考題
第三篇環境要素規劃
第十章大氣環境規劃
第一節大氣環境規劃基礎
第二節大氣環境現狀分析與評價
第三節大氣污染總量控制
第四節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措施
思考題
第十一章水環境規劃
第一節水環境規劃基礎
第二節水環境規劃的內容和類型
第三節水環境規劃的基本步驟
第四節水環境規劃的技術措施
第五節規劃方案的綜合評價
思考題
第十二章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
第一節固體廢物概述
第二節固體廢物規劃概論
第三節固體廢物規劃的基本步驟
第四節固體廢物規劃常用方法
第五節固體廢物規劃最新進展
第六節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套用實例
思考題
第十三章噪聲污染控制規劃
第一節噪聲污染控制規劃概述
第二節聲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第三節噪聲污染趨勢預測分析
第四節聲環境功能區劃
第五節噪聲污染控制目標與指標選擇
第六節噪聲污染控制規劃方案
思考題
第十四章土地資源保護規劃
第一節土地資源保護規劃概述
第二節土地資源保護規劃任務及程式
第三節土地資源保護規劃內容
思考題
第十五章生態環境規劃
第一節生態環境規劃概述
第二節生態環境調查
第三節生態環境評價
第四節生態功能區劃
第五節生態環境規劃內容
思考題
第四篇環境規劃案例
第十六章沿海地級a市環境保護規劃
第一節項目簡介
第二節沿海地級a市環境現狀調查與壓力分析
第三節規劃目標與指標
第四節環境功能區劃
第五節專項規劃—以水環境規劃為例
第六節管理能力建設
第十七章特大城市b行政區生態規劃
第一節項目簡介
第二節生態規劃基礎分析
第三節規劃目標與指標
第四節環境功能區劃
第五節總體策略和建設重點
第六節規劃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