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要素
原則1:承諾和方針

一個組織應制定環境方針並確保對環境管理對環境管理體系的承諾。
原則2:規劃
一個組織應為實現其環境方針進行規劃。
原則3:實施
為了有效地實施,一個組織應提供為實現其環境方針、目標和指標所需的能力和保障機制。
原則4:測量和評價
一個組織應測量、監測和評價其環境績效。
原則5:評審和改進
一個組織應以改進總體環境績效為目標,評審並不斷改進其環境管理體系。
根據以上原則,最好將環境管理體系視為一個組織框架,它需要不斷監測和定期評審,以適應變化著的內外部因素,有效引導組織的環境活動。組織的每一個成員都應承擔環境改進的職責。
內容簡介
本書緊扣2009年10月12日發布的第2版環境管理體系國家註冊審核員培訓考試大綱的要求,在分析大綱及考試題型的基礎上,詳細描述了審核員考試涉及的知識要求。全書共十一章,內容分別為:考試大綱解讀及試題分析;ISO14000系列標準簡介;GB/T2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的理解與審核;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技術;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及認證相關法規理解;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員職業素質與能力;GB/T19011理解及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流程;審核技能及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員註冊與再註冊;複習題及參考答案等內容。
圖書目錄
第一章 CCAA EMS國家註冊審核員考試大綱解讀及試題分析
第二章 IS0 14000系列標準簡介
第三章 GB/T 2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要求及使用指南" 的理解與審核="的理解與審核">環境管理體系
第四章 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技術
第五章 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及認證相關法規理解
第六章 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員職業素質與能力
第七章 GB/T l9011理解及環境管理體系審核流程與審核技能
第八章 GB/T 27021-2007標準相關重要內容的理解及套用
第九章 組織狀態、企業管理與運作
第十章 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員註冊與再註冊
第十一章 複習題及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要點
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是創建綠色企業的有效工具,而且它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標準,可以通過標準的認證,對企業持續地開展環境管理工作及對企業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有效地推動作用。ISO14000是一個適用於任何組織的標準,由於行業之間,組織之間具體情況的差異,使許多組織不能理解標準的這一特點。標準的這一廣泛適用性正反映了該標準是一個基本標準,是一個管理的框架。每個組織首先要理解標準的精要,才能在此基礎上實施標準。尤其ISO14000是一個有關環境管理的標準,如何把握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是一個難題。根據實踐工作的經驗,實施ISO14001的指導原則主要有:
1.環境管理服務於社會的環境問題的改善
一般情況,一個組織的經營管理服務於組織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是環境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標是滿足社會環境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需要。在許多情況下,環境保護和企業發展是一對尖銳的矛盾 ,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會選擇後者而不顧及環境保護。隨著全球環境狀況的惡化,保護環境、改善環境急不可待,公眾的環境意識逐漸提高,政府的環境管理法律法規日趨眼裡,因此,企業必須實施環境管理。
2.領導的作用
企業的最高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的領導是企業實施環境管理的保障,也是取得成功的關鍵。由於最高管理層是組織的決策層,決定和控制著組織的發展情況,同時為管理活動提供資金、人力等方面的保障,並在實施過程中起到協調和引導作用,所以領導的作用是重要的。在環境管理中,領導作用不能很好的發揮有兩個主要表現:一是領導不能很好的了解環境問題,無法在這方面做出決策判斷,只是把這一工作交給某個部門去做,這樣的工作往往會發生較大的偏離。二是領導不力,不能較好的協調各部門的管理,使環境管理工作障礙很大,往往中途失敗。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領導素質較低,不勝任工作。我國的領導選拔培養機制中有一條是在崗位上鍛鍊和培養,這對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每個崗位,無論是最高領導層還是普通的操作崗位,都需要勝任的員工擔任,這樣崗位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在崗培養"意味著該員工時不勝任的,在把他培養成勝任人員以前的這一過程中,由於該員工的不勝任就造成了許多工作的偏差,有些結果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在環境管理過程中,更不能允許不勝任的人員在崗,因為一旦造成環境問題,其後果業是嚴重的,也是無法挽回的。
3.全員參與環境管理工作
環境管理是一項管理工作,但並不意味著管理工作只是管理層的事。員工參與管理若能很好地把握,對管理是很有幫助的。在企業環境管理中發現,管理者並不與員工有效溝通,只是對員工下命令,所以員工對命令的不理解甚至牴觸,使命令得不到有效執行。當命令得不到有效執行時,管理者更願意把它歸結為員工素質低,造成這一問題不能解決。
4.實施過程控制
過程是指將輸入轉化為輸出所使用資源的各項活動的系統。過程的目的是提高其價值。任何一項活動都可以作為一個過程來管理。過程管理能夠極大的提高效率。
在一般的產品生產過程中,生產的結果是有形的產品,所以對結果的控制可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直接對生產結果--產品的控制,一般採用的是檢驗的方法,把不合格品剔除;另一種情況是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減少不合格品產生的可能性。第一種方式被廣泛採用,可以有效控制產品質量,但企業的損失較大,因為次品要返工或報廢。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過程控制可以明顯減少這類浪費並且保證質量。環境管理也存在類似情況:末端治理和過程控制。末端治理是指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針對產生的污染物開發並實施有效的治理技術。末端治理在環境管理髮展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它有利於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生產活動對環境污染和破壞趨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也日益顯露,首先,處理污染的設施投資大、運行費用高,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降;其次,末端治理往往不是徹底治理,而是污染物的轉移,如煙氣脫疏、除塵形成大量廢渣,廢水集中處理產生大量污泥等,所以不能根除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資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資源的浪費。所以,要真正解決污染問題需要實施過程控制,減少污染的產生,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5.持續改進
持續改進是一個組織積極尋找改進的機會,努力提高有效性和效率重要手段。由於環境問題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改進的問題,所以,環境管理的目標是持續改進,這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企業採取措施,提高環境績效比較容易做,在環境得到改善後,保持現有的環境管理水平及環境管理績效也能開展,但是,要提升管理績效卻比較難,原因在於管理者缺乏持續改進的意識。對"改進",企業的管理者更多地把它理解為沒有達到標準或沒有滿足時,通過改進達到標準或得到滿足,這方面工作實際上不能稱為“quot:改進”,只是一種“改正”。“改進”應該是指所滿足的標準的不斷提高,由於標準提高,如果企業通過努力仍能滿足標準,那么,這時企業是在“改進”。做一次“改進”是不夠的,從企業的長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要求出發,企業需要的是“持續改進”。
環境管理體系是企業或其他管理組織的管理體系的一部分,用來制定和實施其環境方針,並管理其環境要素,包括為制定、實施、實現、評審和保持環境方針所需要的組織機構、計畫活動、職責、慣例、程式、過程和資源。環境方針是由最高管理者就是企業或其他組織的活動、產品或其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如噪音、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浪費能源、產品及其他包裝廢棄後難以處理等).。環境績效是企業或其他組織對其環境因素進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測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