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瑤里嫩蕊產於浮梁縣70%的山區、農田、旱地,其品種按茶葉採摘時段的不同,又有穀雨尖、細茶、粗茶之別。尤其是穀雨尖,一般採摘時段為穀雨時節前期,對春季後第一次冒出嫩芽的茶葉進行採摘,去掉葉梗,進行手工作業加工、文火輕烤。這種茶葉條索緊細,色澤嫩綠,白毫顯露,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滋味鮮爽、醇正。
產地環境
瑤里鎮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地處皖、贛兩省、四縣(安徽祁門、休寧、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處,地處兩湖(鄱陽湖、千島湖),六山(黃山、九華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連線交點位置,距景德鎮市區50千米。瑤里地勢高峻,峰巒起伏疊障,平均海拔在400米以上,尤其是瑤里境內東北部分布著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近20餘座。其中,東端的五股尖主峰海拔1618.4米,為景德鎮境內最高峰。東緣香油尖、東北端的白石塔、南端的三花尖,海拔都在千米以上,瑤里境內山高林密,森林覆蓋率在82.3%以上。由於地處亞熱帶中部,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水質優良,是昌江支流東河的發源地,屬一級水源,土質肥沃,十分適宜茶葉的生產條件。
歷史淵源
瑤里遠在唐朝中葉就是景德鎮瓷業的東源頭和重要的制瓷原料基地,境內盛產制瓷原料——高嶺土,瑤里原名“窯里”,正由窯而得名。
瑤里自古出產茶葉,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宋朝,“浮梁仙芝”成為聞名的貢茶。
明代,景德鎮成為瓷業中心,瑤里的制瓷業逐漸衰落,成為單純的原材料產地。因這裡生產的瓷器潔白如玉,“窯里”改稱為“瑤里”。湯顯祖稱讚:“浮梁之茗,聞於天下”。
清代,高嶺土礦藏也採掘殆盡,瑤里的經濟就此一蹶不振,茶葉生產逐漸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
20世紀80年代以來,瑤里茶生產江河日下,平均每公斤茶葉賣出價不到20元,最低的賣價只有七八元。
2009年,瑤里嫩蕊綠茶產品通過審查,被核准首批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
生產情況
2001—2009年,瑤里鎮6638戶茶農在龍頭企業帶領下,年均增收1900多萬元,戶均年種茶純收入達9600元,高的達4萬多元。
2017年,浮粱縣有茶園10.6萬畝,茶葉產量4000多噸。
產品榮譽
2008年07月0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瑤里嫩蕊”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瑤里嫩蕊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江西省浮梁縣人民政府《關於瑤里嫩蕊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浮府文〔2008〕25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茶樹品種
浮梁櫧葉種、迎霜、浙農113,浙農117等品種。
(二)立地條件
海拔400米以上土壤呈酸性,pH值4.5至6.5,紅壤、頁岩和花崗岩等風化而成的沙壤土,土層深度在0.3米以上,有機質含量在1.0%以上,坡度35%以下。
(三)栽培管理
1.育苗:苗木採用無性繁殖,扦插育苗。
2.茶樹種植:
(1)定植時間分別為冬末春初季節,即上年的12月至下年的2月。
(2)定植密度為:單行雙株,行距1.5至1.2米,株距35厘米,每畝植≤2500株;雙行雙株,大行距1.5至1.8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35厘米,每畝植≤5000株。
3.樹冠培養:幼齡茶園進行3至4次定型修剪:成齡投產茶園進行輕修剪和深修剪,一般每年進行兩次;視樹勢情況確定重修剪或台刈重新培養樹冠。
4.施肥: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每年每畝≤1000千克,秋冬季結合深耕施基肥。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鮮葉採摘
1.採摘時間和標準:採摘期為春季,採摘標準為一芽至一芽一葉。鮮葉質量要求芽葉完整,鮮嫩勻淨。其中特級採摘標準為一芽至一芽一葉初展,一級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一葉。
2.採摘手法:手工提采。
3.鮮葉運輸:必須用清潔,透氣良好的盛具裝盛,不得緊壓,注意保質保鮮,合理儲存。
(五)加工工藝
工藝流程:鮮葉攤放→挑選→殺青→揉捻→理條→烘乾→包裝入庫。
1.鮮葉攤放:厚度1.5厘米至3厘米。
2.殺青:鍋溫180攝氏度至150攝氏度,直至殺勻殺透。
3.揉捻:按輕→重→輕的原則揉捻。
4.理條:理條至茶葉銀毫顯露,達到七成乾。
5.烘乾:爐溫80至60度使其含水量6%以下出籠。
6.包裝入庫:按產品等級進行包裝,入庫冷藏保鮮。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徵:外形條索緊直勻綠;色澤嫩綠顯毫,在陽光下通透似玉,湯色清澈透亮,香氣高長持久,呈蘭花香,滋味鮮醇回甜,葉底嫩綠勻齊。
2.理化指標:水浸出物≥36%,胺基酸≥3.5%。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符合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瑤里嫩蕊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景德鎮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