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十首·岐山操

原文

琴操十首·岐山操
作者:唐·韓愈
(周公為太王作。本詞云:狄戎侵兮,土地遷移。邦邑適於岐山,烝民不憂兮誰者知。嗟嗟奈何兮,予命遭斯)
我家於豳,自我先公。
伊我承序,敢有不同。
今狄之人,將土我疆。
民為我戰,誰使死傷。
彼岐有岨,我往獨處。
爾莫余追,無思我悲。

注釋

①岐山操:蔡邕《琴操》說,周太王居豳(bīn),今陝西旬邑縣、彬縣一帶),狄人攻之。太王不忍人民流血犧牲,棄地而去,徙居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自傷德薄,不能化夷狄,援琴而歌,作《岐山操》。
②先公:指公劉,周太王九世祖。
③伊:語助詞。承序:依次序繼承事業。序,清編《全唐詩》琴曲歌辭作“緒”。
④將土我疆:將以我之疆土為其疆土。《史記·周本紀》載,古公直父(即周太王)在豳地積德行義,薰育戎狄攻之。與之財物,又攻之,必欲得土地人民。民皆怒,欲戰。古公直父不肯,於是帶領親族去豳,居於岐下,豳之人復歸之。
⑤岨:同“阻”。
⑥爾:全唐詩校:“一作人。”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