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有一個名叫琪琪的小姑娘,在外婆瑪米塔的精心照顧下漸漸長大。她調皮任性、活潑好動、天資聰穎而憤世嫉俗、討厭虛偽。在巴黎另一端住著一個名叫加斯頓·拉查勒的社交名流。身為製糖業公司繼承人的加斯頓,對自己的生活和周圍的一切包括女人都極度厭倦,他只有和老朋友瑪米塔·阿爾瓦茲夫人及她孫女琪琪在一起時才真正感到放鬆和快樂。他很喜歡天真無邪的琪琪,經常送她一些糖果和小禮物,陪她一起玩紙牌遊戲。
琪琪的外婆瑪米塔希望有一天外孫女能像萬人迷的艾麗西亞姨婆一樣,讓無數成功人士拜倒在腳下,有個好歸宿。為此,瑪米塔特地送她到艾麗西亞家接受每周一次的特殊教育,學習上流社會高雅女子的舉止禮儀。艾麗西亞叮囑琪琪不要和平凡的人交朋友,更不要接受二流的禮物和男人。對此,琪琪卻不以為然。
另一方面,加斯頓發現情婦背著他與滑冰教練偷情,此事讓他非常痛苦,奧諾雷帶著他整日尋歡作樂,以此來向外界表示分手對他毫無影響。於是,關於加斯頓的醜聞不時見諸報端。加斯頓這樣過了好幾周才忙裡偷閒到琪琪家透口氣。琪琪打牌時靠作弊贏了加斯頓,加斯頓佯裝不知順水推舟,同意帶她和外婆到海邊玩。奧諾雷為了追求某位年輕美女也來到海邊。其實,他與瑪米塔年輕時曾是一對情侶。加斯頓與琪琪在海邊玩得非常開心。艾麗西亞得知此事後卻認為這對琪琪的前途不利。在加斯頓去外地度假期間,艾麗西亞和瑪米塔抓緊對琪琪進行教育。
加斯頓回來後,發現琪琪已大不相同,瑪米塔也表示不能允許琪琪像以前一樣和他交往,因為琪琪已經是大姑娘了。加斯頓起初非常憤怒,但是冷靜下來後,他發現自己早已被琪琪獨特的青春魅力所吸引。按上流社會的一貫作法,他向瑪米塔提議由他來照顧琪琪,也就是說讓琪琪成為他的情人。艾麗西亞與瑪米塔商量該如何向加斯頓要條件。琪琪聽瑪米塔解釋了未來她與加斯頓的關係後,感到非常害怕,一度拒絕了加斯頓。但是出於對加斯頓的愛,她最終接受了這個安排。加斯頓帶煥然一新的琪琪來到上流人士雲集的夜總會。琪琪展示了從艾麗西亞那裡學來的手段,然而那種似曾相識的矯揉造作令加斯頓感到難過。這時,叔叔奧諾雷上前恭喜加斯頓與琪琪確立關係,稱像琪琪這樣的女孩能讓人快活上幾個月。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加斯頓勃然大怒,他硬把琪琪拉帶回了家,讓琪琪既難堪又傷心。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加斯頓正式向琪琪求婚,二人結為伉儷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萊斯利·卡倫 | 琪琪 | |
路易斯·喬丹 | 加斯頓·拉查勒 | |
莫里斯·切瓦力亞 | 奧諾雷·拉查勒 | 簡介 加斯頓的叔叔 |
赫米奧妮‧金戈爾德 | 瑪米塔·阿爾瓦茲夫人 | 簡介 琪琪的外婆 |
伊莎貝爾·瓊斯 | 艾麗西亞 | 簡介 瑪米塔的妹妹 |
伊娃·嘉寶 | 莉安 | 簡介 加斯頓的情人 |
雅克·伯格拉克 | 聖多米爾 | 簡介 滑冰教練 |
約翰·艾伯特 | 曼努埃爾 | 簡介 奧諾雷的僕人 |
Marie-Hélène Arnaud | 在馬克西姆夜總會裡的女孩 | |
Richard Bean | 小丑 | |
埃德溫·傑羅姆 | 查爾斯 | 簡介 艾麗西亞的管家 |
Maurice Marsac | Prince Berensky | |
Dorothy Neumann | 設計師 | |
Jean Ozenne | 拉夏里先生 | |
Maruja Plose | 模特 | |
Roger Saget | 彼埃爾 | |
莫妮克·范·蓋德林 | 歌舞女郎 | |
塞西爾·比頓 | 公園裡的紳士 | |
Leroy Winebrenner | 救生員 | |
Pat Sheehan | 金髮女郎 | |
Marilyn Simms | 紅髮女郎 | |
François Valorbe | 亨利 | 簡介 加斯頓的管家 |
Jack Ary | 侍者 | |
雅克·伯納德 | 馬克西姆夜總會的領班 | |
Paul Cristo | 餐廳顧客 | |
Hubert de Lapparent | 加斯頓的秘書 | |
Cilly Feindt | 女孩 | |
科琳娜·馬爾尚 | 打白傘的 少女 | |
Jack Trevan | 馬車夫 | |
- | 琪琪(歌唱部分) | 配音 Betty Wand |
Anne-Marie Mersen | 在馬克西姆的女孩 | |
Bernard Musson | 在馬克西姆的紳士 | |
Lydia Stevens | 西蒙 |
職員表
製作人 | 阿瑟·弗里德 |
原著 | 柯萊特 |
導演 | 文森特·明奈利 |
副導演(助理) | William McGarry、William Shanks、Noël Howard、Hank Moonjean |
編劇 | 艾倫·傑伊·勒納 |
攝影 | 約瑟夫·魯頓伯格、Ray June |
配樂 | 弗雷德里克·洛伊(歌曲)、艾倫·傑伊·勒納(歌曲)、安德烈·普雷文 |
剪輯 | 艾德里安娜·法贊 |
美術設計 | E. Preston Ames、William A. Horning |
服裝設計 | 塞西爾·比頓 |
布景師 | 基奧·格利森、亨利·格雷斯、威廉·霍寧、普雷斯頓·艾姆斯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
音樂原聲
創作:弗雷德里克·洛伊、艾倫·傑伊·勒納 | |
1.《Main Title》 2.《Opening》 3.《Interlude / And There Is The Future》 (莫里斯·切瓦力亞演唱) 4.《Thank Heaven For Little Girls》 (莫里斯·切瓦力亞演唱) 5.《Meet Gigi》 6.《Gaston's House》 7.《Armenonville / It's A Bore Prelude》 8.《It's A Bore》 (路易斯·喬丹演唱) 9.《After It's A Bore》 10.《Aunt Alicia》 11.《Parisians Introduction》 12.《The Parisians》 13.《Ice Skating Sequence》 14.《Dissolve Maxim's / Gossip》 15.《Introduction To Maxim's Waltz / Waltz At Maxims》(路易斯·喬丹演唱) 16.《It's A Bore》(reprise) (莫里斯·切瓦力亞演唱) 17.《To The Inn》 18.《Goodbye Madame》 19.《Bore Montage》 20.《The Night They Invented Champagne》 (萊斯利·卡倫、Betty Wand、路易斯·喬丹、赫米奧妮‧金戈爾德演唱) 21.《Trouville》 22.《I Remember It Well》 23.《Panting Grandmama》 24.《Lessons》 25.《Upset》 | 26.《Gaston's Soliloquy》(路易斯·喬丹演唱) 27.《Gigi》(路易斯·喬丹演唱) 28.《Gaston With Flowers》 29.《You Never Told Me》 30.《I'm Glad I'm Not Young Anymore》 (莫里斯·切瓦力亞演唱) 31.《I'm Glad I'm Not Young Anymore》 (reprise) 32.《Aunt Alicia's March》 33.《Bracelet》 34.《Say A Prayer For Me Tonight》 (萊斯利·卡倫演唱、Betty Wand配唱) 35.《Gigi's Big Moment》 36.《Second Gossip》 37.《Waltz At Maxim's》 (dance Version) 38.《Gaston's Decision》 39.《Change Of Heart / End Title》 (莫里斯·切瓦力亞演唱) 40.《The Parisians》 (萊斯利·卡倫演唱、Betty Wand配唱) 41.《The Night They Invented Champagne》 (路易斯·喬丹演唱) 42.《Say A Prayer For Me Tonight》 (安德烈·普雷文創作) |
幕後花絮
•該片的改編不只基於小說,同時也建立在音樂劇的基礎上,所以製作人阿瑟·弗里德先購買了原著著作權,又用八萬七千美元買了音樂劇的著作權 。
•在開拍前,阿瑟·弗雷德花了兩年時間說服《海斯法典》的審查委員會相信影片講的是一個諷刺而不是讚美“忘年戀”的故事 。
•和原著一樣,三位主角的扮演者萊斯利·卡倫、路易斯·喬丹、莫里斯·切瓦力亞都是法國人 。
•電影中身著蘇格蘭裙、留著披肩發的琪琪“形象,是導演明奈利參考法國漫畫家塞姆作品中的少女形象構思出來的。因為塞姆是小說作者柯萊特生前喜歡的畫家,她創作琪琪這個角色時極有可能參照了塞姆的畫作 。
•負責服裝設計的塞西爾·比頓在巴黎採購了劇組所需要的衣服,僅僅是影片的第一幕就準備了150套時裝,而每場室內戲也必須有20套衣服做後備 。
•電影在巴黎開拍,進入拍攝後期,影片出現了嚴重超支現象,這種情況在歌舞片領域並不常見,米高梅高層勒令劇組停止在巴黎的拍攝,後半部分是在美國米高梅製片廠完成的 。
•該片快拍攝完成時,編劇兼作詞人勒那和他的搭檔作曲家洛維認為電影中有20分鐘左右時間的節奏太慢,建議重拍,但重拍要追加三十萬美元預算,於是勒那和洛維提出花三十萬買下影片的百分之一的著作權,以避免讓這20分鐘播出。最後米高梅妥協,增加了四十萬美元的預算,劇組又拍了11天 。
•該片成本不到330萬美元,但為米高梅帶來了1300多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同時也是導演明奈利為米高梅拍攝的影片中票房最高的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1959年 | 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金粉世界》 | 獲獎 |
最佳導演 | 文森特·明奈利 | 獲獎 | ||
最佳改編劇本 | 艾倫·傑伊·勒納 | 獲獎 | ||
最佳攝影(彩色) | 約瑟夫·魯頓伯格 | 獲獎 | ||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 威廉·霍寧、普雷斯頓·艾姆斯 亨利·格雷斯、基奧·格利森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塞西爾·比頓 | 獲獎 | ||
最佳原創歌曲 | 弗雷德里克·洛伊、艾倫·傑伊·勒納 | 獲獎 | ||
最佳歌舞片配樂 | 安德烈·普雷文 | 獲獎 | ||
最佳電影剪輯 | 艾德里安娜·法贊 | 獲獎 | ||
第16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最佳音樂片獎 | 《金粉世界》 | 獲獎 | |
電影-最佳導演獎 | 文森特·明奈利 | 獲獎 | ||
電影-最佳女配角 | 赫米奧妮‧金戈爾德 | 獲獎 | ||
電影-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 萊斯利·卡倫 | 提名 | ||
電影-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 莫里斯·切瓦力亞 | 提名 | ||
電影-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 路易斯·喬丹 | 提名 | ||
第三屆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外國製作 | 《金粉世界》 | 獲獎 | |
第一屆葛萊美獎 | 最佳電影原聲樂 | 安德烈·普雷文 | 獲獎 | |
1960年 | 第13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金粉世界》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改編自法國女作家柯萊特1945年創作的小說《琪琪》。小說於1949年被法國人搬上銀幕 ,1951年,被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1954年,柯萊特去世,而製作人阿瑟·弗雷開始考慮把《琪琪》改編為好萊塢歌舞片。經過三年前期準備,1957阿瑟·弗雷德開始著手製作這部影片。他邀請與其合作過《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艾倫·傑伊·勒那編寫劇本。同時身為作詞人的勒那則找到老搭檔、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洛維一起為影片寫歌曲。本來洛維已不打算為任何好萊塢影片作曲,但他看完原作後迷了那部小說,同意為該片創作歌曲 。
演員選擇
對於女主角的人選,勒那屬意百老匯版琪琪的扮演者奧黛麗·赫本,但弗里德希望讓《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主演萊斯利·卡倫出演,因為卡倫是法國人,而且比赫本小兩歲,相對來說符合原著中琪琪的人設。後來赫本因檔期原因拒絕了這個角色。而卡倫因起初不想接演琪琪,因為她曾在舞台劇版本《琪琪》中扮演過這個角色,但效果不理想。勒那保證電影版會跟以往不同,卡倫才同意出演。男演員方面,德克·博加德曾表示對“加斯頓”有興趣,勒那也希望他能加入,但由於契約原因沒能成功。奧諾雷的扮演者切瓦利亞是弗里德和勒那一開始就確定的人選。切瓦利亞聽遠勒那和洛維為電影創作的幾首歌后,馬上同意加入劇組 。
製作發行
製作發行單位
製作公司 | 米高梅 Arthur Freed Production |
發行公司 | 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德國)、Metro-Goldwyn-Mayer(法國)、Metro-Goldwyn-Mayer(日本) NBC電視台、米高梅聯美家庭娛樂、Mac Mahon Distribution(法國)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芬蘭)(DVD)、Warner Home Video(荷蘭)(DVD、藍光)、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DVD) |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 | 1958年5月 |
美國 | 1958年5月15日(紐約) |
美國 | 1958年7月10日(洛杉磯) |
巴西 | 1958年8月4日 |
阿根廷 | 1958年9月11日 |
瑞典 | 1958年11月17日 |
西德 | 1958年12月18日 |
芬蘭 | 1958年12月19日 |
義大利 | 1959年1月30日 |
法國 | 1959年2月4日 |
中國香港 | 1959年4月9日 |
日本 | 1959年6月2日 |
丹麥 | 1960年2月8日 |
法國 | 1997年3月14日 |
影片評價
該片的樂舞、劇本、表演等方面在同類型影片中都不算最出眾,這是它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稱號飽受詬病的原因,但是它所勾勒出的巴黎上流社會風情畫時隔多年仍然頗具吸引力。該片像很多歌舞片一樣,仍然只把重點放在“場面”上,所有的畫面都拍得美輪美奐,對琪琪的刻畫著重於表現她的天真可愛,她的成長過程、心理變化都被弱化了,而結尾的“大團圓結局”也承襲了米高梅傳統歌舞片的路線,幾乎沒有表現出原作的批判性 。 (《看電影》評)
《金粉世界》只能算是一部平庸的電影,劇情可以說十分單薄,而且情節發展盡在預料之中,因此故事吸引力很弱。比較值得欣賞的只有美術和服裝兩方面的豪華製作,比較值得咀嚼的也只有所謂“巴黎人的獨特人生觀”,不過這種“只要戀愛不要結婚”的論調在多年後卻已沒有什麼探討的餘地了 。 (《大眾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