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橋

琉璃河橋

琉璃河石橋,石橋呈南北向,橫跨在琉璃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北的京石公路上,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全長165.5米,寬10.3米,高8米,為11孔聯拱石橋,中間三孔東西兩側拱券頂部各雕有一精美鎮水獸頭,橋體用巨大石塊砌築,橋面兩側條石用“鐵錠”連線。橋面東西兩側有實心欄板和望柱,東側有欄板97塊、望柱96個,西側有欄板98塊、望柱97個。西側南數第34根望柱西南稜角上刻有“石匠三千名”的記錄。琉璃河石橋“為朝宗孔道”、“京南要隘”,對南北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歷史

琉璃河石橋,石橋呈南北向,橫跨在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北的京石公路上,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全長165.5米,寬10.3米,高8米

①,為11孔聯拱石橋,中間三孔東西兩側拱券頂部各雕有一精美鎮水獸頭,橋體用巨大石塊砌築,橋面兩側條石用“鐵錠”連線。橋面東西兩側有實心欄板和望柱,東側有欄板97塊、望柱96個,西側有欄板98塊、望柱97個。西側南數第34根望柱西南稜角上刻有“石匠三千名”的記錄

②,琉璃河石橋“為朝宗孔道”、“京南要隘”

③,對南北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關記述

在琉璃河石橋邊曾立有3塊與琉璃河修建史有關的石碑,即《敕修琉璃河橋堤記》、《敕修琉璃河橋記》、《敕修琉璃河橋海潮觀音庵碑記》,現分述如下:

敕修琉璃河橋堤記

明嘉靖四十二年孟春立。該碑今在琉璃河橋北東側,座已不見,螭首,雕兩龍戲珠,額題“敕修琉璃河橋堤記”,碑高3.71米,寬1.12米,厚0.39米,保存狀況尚好。該碑由雷禮撰,王槐正書,朱希孝篆額。該碑文節錄見於康熙、光緒、民國《良鄉縣誌》、《日下舊聞》、《日下舊聞考》等書,但脫、訛、衍之處多達幾十處,今筆者參照該碑原文,錄文如下:

賜同進士出身榮祿大夫太子太傅工部尚書前都察院右都御史豐城臣雷禮撰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掌錦衣衛事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奉敕提督官校緝事欽命直衛懷遠臣朱希孝篆通議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直文淵閣侍辦御典預修國史玉牒經筵官賜獅麟服昌黎臣王槐書良鄉縣迤南四十里,村名劉李,其地窪下,為積流所瀦。有河一道,志稱琉璃,即古聖水。自房山龍泉峪諸泉會合於此,經霸州東注拒馬河入海。時遇霪潦,散漫奔潰百餘里,衢殫為河,凡陸挽跣馳者動阻滯不能涉,甚或四方驛奏坐是愆期。嘉靖己亥,皇上駕幸承天,睹民艱涉,惻然憫之。比鑾回,敕工部尚書臣甘為霖督修。為霖以病去,不終其事。越歲乙巳,復命侍郎臣楊麒同內官監太監臣陳準、袁亨建石橋普濟,各以績敘。然無堤捍禦,每遇溽暑水發,環橋南北盡為巨濤,難以越渡,往來病是者又十有八年矣。會辛酉仲冬,事聞當寧。蒙諭尚書徐杲曰:良鄉河橋屢敕大臣督理,水勢愈漲,未見東下。茲降帑銀八萬兩,爾總理之,勿令外知,恐勞民費財也。杲受命相度,建議修築二堤,專用條石,中添小橋一座,並設水溝以殺水勢。具各丈尺數目,畫圖貼說以進。臣禮聞之,謂臣杲曰:皇上體上玄大德,利濟元元。吾輩職司橋樑道路,不能先事弭民患,致NB170?聖懷,責實難辭。況部庫所貯,分毫皆皇上財也,敢煩帑藏?具疏請任其事,荷旨俞允。於是委郎中臣王尚直、員外郎臣魯一經同內官監太監臣楊用分理,其規畫悉臣杲所定。凡為堤南北西東共長五百餘丈。橋一座,長四丈五寸、闊三丈五尺、高一丈三尺五寸,水溝八道,又新飾欽立玄恩、鹹濟坊牌凡二座,至壬戌孟冬報成。上遣臣杲懸匾祭謝,並溥賚有差。於是臣杲立石,屬臣禮頌述聖德,垂示永久。竊惟萬古稱盛治莫過於堯舜,史臣稱其仁如天,其德好生者,以心存?NB171?濟,不忍一夫一區咨墊而已,而橋樑道路尤為王政所急。今我皇福民利濟,常存心於天下,至誠懇切,如元德包涵,故一聞民之病涉,有若已實溺之,不容以自已者。其所以發帑藏,普福緣,不欲勞民費財,真昭格乎穹昊之表,與堯舜同一揆矣。即今石堤延袤,與橋相連,裒若橫帶,使萬國輻?NB250?而至,澤及商旅農氓,相與歌忭於途,謳溢於野,不與平成之績萬世同其永賴耶!是役也,臣禮不過祗奉德意,率舉職事,而臣杲之調度區畫,實能為九重分憂,播之無疆,不徒隨事效能而已。因記其顛末以告來者。

嘉靖四十二年孟春吉日

名字由來

琉璃河今名大石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認為琉璃河即古聖水,後人皆從此說。琉璃河又有劉李河、六里河、留李河等別稱。因此地居住有劉、李二大姓,故稱劉李河。由於河水“澄清澈底,朗若琉璃”,“以形色相轉注”,於是又改“劉李河”為“琉璃河”。琉璃河之名最早見於北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路振《乘招錄》B11。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月癸巳,明世宗令工部建橋於琉璃河,該月十一日興工?B12?。嘉靖二十四年十月戊午,發內帑銀五萬兩濟琉璃河橋工。嘉靖二十四年十一月辛未,命詹事府掌府事吏部左侍郎孫承恩等到琉璃河工所施藥。

修築過程

琉璃河石橋開工後,因財力不支,工部尚書甘為霖“請行開納事例,通查各省無礙銀及變賞大隆興寺基銀,一體解赴工所,仍摘發河南、山東班軍應役”,得到了明世宗的應允。甘為霖在籌措經費時曾說:應天府庫貯後湖贖金約10萬兩,請發3萬兩輸工所。後南京給事中游震得上奏:貯庫僅有銀5萬7千餘兩,今次造冊修庫等項工費加上織造借用,經費已經不足。甘為霖妄增其數,推諉責任,應治他罔上之罪。明世宗下旨:“後湖銀令存留供用,為霖急於濟工,心本無他,自後稽查錢糧,務宜詳核。”後甘為霖因病去職,不終其事。

嘉靖二十四年十一月癸酉,詔令工部尚書甘為霖回部管事,由本部左侍郎楊麒代視琉璃河橋工。與楊麒一起督修石橋的還有內官監太監陳準、袁亨等。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乙丑,琉璃河橋完工。“賞管工工部左侍郎楊麒銀五十兩,絲四表里。內官監太監陳準、馬廣、袁亨銀三十兩,絲四表里。升工部員外郎劉廷誥、主事楊侯鉞各俸一級。”建造琉璃河石橋的同時,在橋的南北兩側還建有兩座牌坊。嘉靖二十五年五月乙丑,明世宗下詔名其北牌坊為“天命仙傳”,南牌坊為“利民濟世”,後又命北牌坊為“仙積”,南牌坊為“永明”。最終南北二坊被命名為“鹹濟”、“玄恩”。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杲等在修琉璃河橋堤時,此二坊也得以新飾。清康熙年間,二坊已壞廢,從此未被重修。

建造琉璃河石橋,耗費巨大,共取用各處帑銀30餘萬兩,內欽助銀93800餘兩。

由於無堤捍禦,每遇溽暑水發,環橋南北盡為巨濤,難以越渡。嘉靖四十年(1561年)仲冬,明世宗獲悉後,欽降帑銀8萬兩,令徐杲總理,治理水患。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孟冬,由徐杲規劃,郎中王尚直、員外郎魯一經、內官監太監楊用分理,在橋兩端用條石修築2堤,各長500餘丈,中添小橋一座,長4丈5寸、闊3丈5尺、高1丈3尺5寸,並設水溝8道,以殺水勢。

2《敕修琉璃河橋記》,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九月立。該碑主要記述了明萬曆年間修繕琉璃河石橋及路堤的史實。據1959年1月北京市第1次文物普查資料,該碑位於琉璃河石橋南頭東邊,西向,螭首,長方座,雕兩龍戲珠,額題“敕修琉璃河橋記”。碑高32、寬118、厚0.4米,座高11、寬165、厚0.85米。保存狀況比較完整。今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有拓片,高214、寬1.11米。該碑由沈一貫撰,包漸林正書並篆額。此碑今已不見,僅有碑座還在原地保留。

明萬曆年間,石橋南側三洞坍塌,路堤也有泐有拆,過往行人無法通行。明神宗獲悉後,產生惻憫之心,神宗母慈聖太后首先捐銀1萬兩,六宮而下也都有所捐助,神宗出銀29054兩,不足之數則佐以水衡錢及各處進助銀兩,令內宮監太監何江前去修造B28?,“發涿州貯庫以備支放”。工部主事胡瓚因精壯勤慎,被一同派去督修。但因內工浩繁,庫藏空虛,難以措辦,只得先行修繕坍塌三孔,以濟時艱。自庚子(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冬到壬寅(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石橋和路堤修繕完畢。由於胡瓚等節省開支,省費7萬有餘。

在修繕過程中,萬曆二十八年九月丙寅,因琉璃河懸木安石,派遣督工部臣祭告后土司工之神。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月,天津稅監馬堂進助琉璃河橋工銀500兩。萬曆三十年三月辛卯,命輔臣撰述琉璃河橋碑文。

3《敕修琉璃河橋海潮觀音庵碑記》,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刻。該碑主要記述了明萬曆年間修建琉璃河橋施茶海潮觀音庵的情況。據1959年1月北京市第1次文物普查資料,該碑位於琉璃河石橋北頭路西,南向,螭首,長方座,雕兩龍戲珠,額篆“敕修琉璃橋海潮觀音庵碑記”。碑高3.2、寬1.05、厚0.34米,座高0.9、寬1.48、厚0.69米。碑下截泐甚,陰無字。今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有拓片,高2.04、寬1.02米。該碑由胡瓚撰,碑文為正書。該碑今在琉璃河橋北頭東邊,已殘,殘高約1.68米,碑座已不見。

萬曆年間,何江和胡瓚在督修琉璃河石橋時,取諸餘材暨役徒之曠者,在橋西北隅建海潮觀音庵,前殿後寢,各若干楹。皇太后又發帑銀600兩莊嚴肖像。“於橋側治買隨庵香火地二百七十畝以供本庵施茶香火之需,何監(江)題準禮部給札與香光寺主持真奉兼領琉璃河橋頭觀音庵施茶。”琉璃河橋海潮觀音庵成為香光寺下院。祠前為井,又植柳堤旁,樹林蔭蓊,行者得以在途中休息且不病渴。

明天啟七年(1627年)四月庚子,工部議修琉璃河橋工,估計錢糧,將事例銀通融支給。明熹宗命核實如議行。

明代修建琉璃河石橋時,“巨石砌至水底,其下柏樁櫛比”,極其堅固,300餘年經數十次大水,毫無損傷。光緒庚寅(1890年)夏,連日大雨傾盆,山水暴發,異常洶湧,將橋沖斷20餘丈。為供行人通行,只好在橋東添設渡船。然而兩岸行人久候爭渡,幾至相毆。此事上聞於朝後,國家立即調撥巨款,命直隸總督李鴻章派員監修,年余竣工。

1984年5月24日,琉璃河石橋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0月15日,一條飛架在古橋西側的全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竣工,老橋得以退役。本世紀初,琉璃河石橋南北兩側破損嚴重。

2001年3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派人到琉璃河石橋現場勘察,確定修繕方案。5月25日,舉行琉璃河石橋修繕工程議標會,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中標。6月5日,琉璃河石橋修繕工程開工交底。7月19日,琉璃河石橋修繕工程舉行開工儀式。2002年9月25日,琉璃河石橋修繕工程竣工並對社會開放。

相關詩集

自古以來,琉璃河河水清澈,水中鴛鴦千百成群,兩岸茂林環繞,環境宜人,有詩為證。

宋范成大《琉璃河》

宋范成大《琉璃河》詩:

煙林蔥帶回塘,橋眼驚人失睡鄉。

健起褰帳揩病眼,琉璃河上看鴛鴦。

南宋丞相文天祥《過雪橋琉璃橋》詩:

小橋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馬踢。

遊子衣裳和鐵冷,殘星荒店亂鳴雞。

袁中道《琉璃橋》詩

袁中道《琉璃橋》詩:

飛沙千里障燕關,身自賓士意自閒。

日暮郵亭還散步,琉璃橋上看青山。

琉璃河石橋建成後,文人墨客紛紛寫詩盛讚明世宗的偉績及橋岸的秀美景色。

閩人王嗣箕詩。

水上蒼龍十里長,往來車馬騁康莊。

萬方永賴誰經始鹹濟玄恩本肅皇。

頓銳《琉璃橋四望》詩

頓銳《琉璃橋四望》詩:

晴天虹影臥平湖,倒浸蓬山貝闕圖。

白浪眼窮風浩渺,彩雲空闊氣虛無。

三江近海思歸范,萬柳縈堤不姓蘇。

早晚月華波上動,恍然龍女弄明珠。

吳郡蔣基詩:

萬疊燕山萬疊泉,飛流千里掛長川。

琉璃橋上看明月,直蹋銀河到九天。

德少司空齡《過琉璃河》:

白髮蒼顏老侍臣,又隨豹尾踏芳塵。

琉璃河畔毿毿柳,應識三朝扈蹕人。

郭秉聰《燕谷長橋》

郭秉聰《燕谷長橋》:

輪蹄南北阻驚濤,聖主宏仁創石橋。

一帶長堤橫綠野,四時佳景晃青霄。

樓台日映天邊過,魚鳥身閒鏡里昭。

一帶長堤橫綠野,四時佳景晃青霄。

(鹹濟、元恩俱欽賜坊匾)

輪蹄南北阻驚濤,聖主當年建石橋。

一帶長堤橫綠野,四時佳景漾青霄。

樓台倒影波中印,楊柳因風鏡里搖。

翹首更疑雲路近,行人絡繹度虹腰。

張《燕谷長橋》

張《燕谷長橋》:

杖策臨燕谷,驅車近午天。

長虹塵際落,斷岸水中連。

馬疾生空響,人停怯倒懸。

褰裳無復慮,舟子不須傳。

百里康莊路,風煙近日邊。

龍藏雲里樹,虹落水中天。

柱古題痕在,弓長倒影懸。

一河當孔道,從不礙郵傳。

蘇之屏《燕谷長橋》

蘇之屏《燕谷長橋》:

德化潛蛟出谷游,光涵上下玉中浮。

未雲龍現橫都野,不雨虹飛跨御溝。

道濟萬方能利物,力擔千古豈隨流。

天津自是通車馬,何用魚郎擺渡舟。

風日清和聖水游,蔚藍天在綠波浮。

未雲龍見橫郊野,不雨虹飛跨御溝。

萬國梯航歸孔路,千秋砥柱峙中流。

皇華鎮日馳車馬,何用舟人棹度舟。

陳璀《燕谷長橋》

陳璀《燕谷長橋》:

彩虹飛落架銀河,車馬風嘶向玉珂。

萬國乘傳馳羽驟,四方驛奏踏雲過。

長橋北接樓台近,古岸西來漁鳥歌。

為問平成何所賜,應煩聖慮大恩波。

唐美中《燕谷長橋》

唐美中《燕谷長橋》:

鐵柱驚人見,長橋萬古奇。

根由沒處問,車馬漫相宜。

佚名《燕谷長橋》

佚名《燕谷長橋》:

百里皇華路,畿南第一橋。

煙霞迷澤國,風雨度星軺。

倒影波中印,垂楊畫裡搖。

乍驚虹一曲,晚霽出雲霄。

呂蘊華《琉璃河橋上春望》

呂蘊華《琉璃河橋上春望》(甲辰年作):

長橋建築勝蘆溝,一樣前朝舊跡留。

官柳兩行隨路植,清溪三面抱村流。

輪蹄絡繹稱名鎮,商賈沖繁集上游。

最是沿河春景好,帆飛蓬轉滿汀洲。

佚名《琉璃河橋上春望》

佚名《琉璃河橋上春望》:

名山相對峙玲瓏,燕谷長虹點綴工。

帽影鞭絲新霽後,風帆沙鳥夕陽中。

南臨拒馬濤聲壯,北接牛水勢雄。

倚遍石欄凝望久,吟懷飛過鐵橋東。

別名

琉璃河鎮,舊稱燕谷店,故琉璃河石橋又稱燕谷長橋。石橋建成後,萬柳縈堤,石橋橫跨河上,蜿蜒起伏,狀類飛虹,居良鄉八景之一,成為畿南勝地。

橋西鐵欄

琉璃河石橋西側,舊有一鐵竿,關於它的記載見於《長安客話》、《良鄉縣誌》〔康熙著)、《日下舊聞考》等:

《長安客話》:“橋畔倚一鐵竿,長數十尺,蓋鎮壓之物。(俗謂王彥章在此駕舟所遺鐵篙,謬。)”

〔康熙〕《良鄉縣誌》:“橋旁鐵柱,凡志皆不載,莫考所始,大略以鎮蛟螭。川源沆漭,固宜神族所都矣。”

《日下舊聞考》:“琉璃河石橋之右有鐵竿倚焉,自扶欄至水底,約長五丈。土人目為王彥章鐵篙,此不經之談也。然是物不知所從來。按大都宮殿考,廣寒露台石欄道旁有鐵竿數丈,上置金葫蘆三,引鐵練以系之。今驗竿首有孔,疑即其遺制。蓋物在禁中,莫有銷之者,或因河水泛濫,移此以鎮水怪,未可定爾。”

相關記載

據推測,琉璃河石橋建成後,為防河水泛濫,此鐵竿被移於此以鎮水怪。據當地老人講,在20世紀50年代末大煉鋼鐵時,該鐵竿被銷毀。

①楊亦武:《琉璃河石橋》,《房山歷史文物研究》,奧林匹克出版社,1999年11月,359

頁。

②《琉璃河橋》,《京水名橋》,段天順、王同禎著,北京美術攝影出版杜,2003年1月,103頁。

③《良鄉縣誌》卷一《輿地誌·山川》,周志中修,呂植等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5頁。

④王國維:《水經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408頁。

⑤脫脫等:《金史》卷二十四,中華書局,1975年7月,575頁。

⑥《范石湖集·詩集》卷十二,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中華書局,1962年8月,156頁。

⑦王惲:《請起蓋良鄉縣留李河橋事狀》,見《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三《京畿》,北京

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2142頁。

⑧孫承澤:《天府廣記》卷36,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528頁。

⑨《曹師長改建琉璃河南岸支河輿梁碑記》,《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91冊,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10頁。

⑩《良鄉縣誌》卷一《輿地誌·山川》,楊嗣奇修,見聖等續修,康熙四十年(1701

年)。

《明世宗實錄》卷304。

《明世宗實錄》卷305。

《明世宗實錄》卷308。

《敕修琉璃河橋堤記》。

《明世宗實錄》卷311。

《良鄉縣誌》卷二《建置志·坊表》,康熙四十年。

《良鄉縣誌》卷二《建置志·坊表》,民國十三年,46頁。

《大明會典》卷二百,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七月。

《敕修琉璃河橋記》,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145頁。

《敕修琉璃河橋海潮觀音庵碑記》,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又見《敕修琉璃河橋記》、《明神宗實錄》卷348。

《明神宗實錄》卷348。

《明神宗實錄》卷350。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二十三,中華書局,1995年3月,5880頁。《明史》作胡

瓚“二十七年督修琉璃河橋”,據《敕修琉璃河橋記》、《敕修琉璃河橋海潮觀音庵碑記》及《明神宗實錄》卷348,“二十七”應為“二十八”之誤,筆者按。

《明神宗實錄》卷351。

《明神宗實錄》卷355。

《明神宗實錄》卷370。

《敕修琉璃河橋海潮觀音庵碑記》。

《順天府涿州房山縣韓吉村香光寺重修緣起碑記》,《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58冊,180頁。

《福德莊嚴碑記》,《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第58冊,179頁。

《明熹宗實錄》卷83。

《良鄉縣誌》卷二《建置志·橋樑·渡口》,民國十三年,45頁。

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新編文物工作手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8月,345頁。

《北京文博》2001年2期,99頁。

《北京文博》2001年3期,98、99頁。

《北京文博》2001年4期,95頁。

《北京文博》2002年4期,96頁。

《范石湖集·詩集》卷十二,156頁。又《范石湖集·附錄四·詩集注》卷中:“橋眼驚人失睡鄉,眼字誤,《日下舊聞》引作影,是。”“健起褰帷揩病眼”,《日下舊聞考》“健”作“陡”,筆者按。

《吟嘯集》,《日下舊聞》卷二十五,朱竹?NB148?太史輯,六峰閣藏板,9頁。

《珂雪齋集》,《日下舊聞》卷二十五,9頁。

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五《畿輔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98頁。

《良鄉縣誌》卷八《藝文志·詩》,陳嵋、范履福等修,黃儒荃等纂,光緒十五年(1889年)刻本。

《良鄉縣誌》卷八《藝文志·詩》,光緒十五年(1889年)刻本。《良鄉縣誌》卷八《藝文志·詩》(康熙四十年刻本)“宏仁”作“弘仁”、“身閒”作“風恬”、“唐虞”作“唐堯”。又“元恩”應作“玄恩”,“玄”作“元”應是避清聖祖玄燁諱,筆者按。

《良鄉縣誌》卷八《藝文志·詩》,民國十三年。

《良鄉縣誌》卷八《藝文志·詩》,康熙四十年。

楊亦武著《房山歷史文物研究·琉璃河橋》:“明隆慶三年(1569年)良鄉知縣安守魯創修《良鄉志》時,把琉璃河石橋列為‘良鄉八景’之一,名之為‘燕谷長橋’。”

《說臆》,《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十三《京畿》,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2141、2142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