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然:一個文明星球的形成

理解自然:一個文明星球的形成

《理解自然:一個文明星球的形成》是201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照。

內容簡介

《理解自然:一個文明星球的形成(第2版)》是以科普形式寫出的原創著作。本書第一次系統論證了宇宙中文明出現的極端複雜性與敏感性,第一次提出了自然演化一致性的概念,其中包括對一系列重要學術問題的探討和普及,如:第一次論證了地球上行星風系的起源問題,海水鹹化和火的兩重性等問題,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和哲學意義。惟有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這是處理好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基礎。對自然理解越深,愛之越深,人類的前途就越加寬廣。本書通俗易懂,面向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廣大讀者,大學教授、科學家、政府職員均可閱讀。本書亦為清華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教學用書。

圖書前言

思考自然、理解自然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從古代的先哲到近代科學家對此都曾作過不少的探索,並構成了人類天地觀的一個基礎部分。今天,隨著人類視野的大範圍開闊,特別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誕生和非線性科學的興起,為全面思考與理解大自然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據。當然,這是一件十分艱巨而又嚴肅的事情。因此,無論做何種思考,其實都是一種探索,既不是重複,更不是杜撰,只要符合人類公認的科學知識,能自圓其說,就算可以。這是最起碼的一點要求。思考可能有各種角度,深度與廣度也不盡相同,但在大自然面前,應當說,人人平等。時間將會不斷地做出新的裁判。

本書對自然的思考與理解是從“人類及其文明何以能誕生與發展”的角度出發的。離開人類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還有什麼“合理”與“不合理”嗎?一切意識方面的東西都不存在了,因而一切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從“人類及其文明何以能誕生與發展”的角度出發是本書最基本的特點。視角確定後,本書將自然界的全部因素歸結為三大類,即:環境因素、資源因素和物質因素,並由此拉開了全書論述的序幕。作者通過從太陽系形成到文明出現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分析,說明這是一個無比複雜與敏感的自然演化過程,而且在整體上體現了一種趨勢,即“自然演化的一致性”。它存在於沿時間軸演化的這三種因素之中,並可追溯到宇宙起源。這是一個非常奇妙、令人費解,但又具有重大意義的現象,體現了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合理性。最後,作者結合愛因斯坦的自然哲學觀進行了總結性討論,從而窺視了浩瀚深邃、神奇無比自然演化中的滄海一粟,並引發出對大自然的無比敬畏!

“自然演化的一致性”不但論證了自然界的變與不變,還向我們提出了另外一些更深層的問題,宇宙中還能演化出第二個文明星球嗎?人類的歷史及現實究竟取決於什麼?未來又怎樣呢?對於這些抽象的重大問題,作者的觀點,讀者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包括自然史與人類史的“過去”是永遠無法改變了,“未來”也只是某種機率而已。宇宙萬物固然各有其發展趨勢,但隨機性總是無法擺脫的。能把握的唯有“現在”。理解是“標準”的基礎。理解“過去”越深,今日的行為就越“標準”。所以,一切都在於理解過去與把握今天。理解就是通向未來的光明之橋。

目錄

1 沉思大自然

1.1 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永恆主題

1.2 漫長的路

1.3 理解自然

2 什麼是自然演化的一致性

3 陸上最早的風

3.1 風的概說

3.2 前寒武紀

3.3 古生代

3.4 中生代

3.5 新生代

3.6 風起源的第二條線索

3.7 對風起源問題的綜合討論

4 海水鹽度的演化

4.1 大海——地球上唯一最古老的水資源

4.2 海水鹽度的演化模式

4.3 海水鹽度的演化過程

4.4 綜合理解海水鹽度的演化

5 很久以前的火及其兩重性

5.1 人火之間的最初媒介

5.2 地球上火的演化

5.3 人類對火的最初利用

5.4 關於火的兩重性

6 地球環境演化的一致性

6.1 天文因素作用下的地球環境基本模式

6.2 四季晝夜與人類文明起源

6.3 地球物理參數與人類文明起源

6.4 溫度——一個控制萬物狀態的基本因素

6.5 氧——空氣的主角

6.6 神奇的大氣層

6.7 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

6.8 美妙的聲光世界

6.9 氣候變異與人類能力的增長

7 地球資源演化的一致性

7.1 地球若只有水而無水循環,該當怎樣

7.2 土壤——文明起源的橋樑

7.3 平原——文明起源的搖籃

7.4 礦產——大自然對人類的獨有“饋贈”

7.5 兩條物質鏈——文明進步的階梯

7.6 無盡的自然寶庫

8 最終導致人類文明萌現的自然演化鏈

8.1 人類原始文明發展的基本模式

8.2 人類原始文明是如何起步

8.3 自然演化之鏈

8.4 自然演化鏈的規模與結構

9 理解大自然

9.1 關於生命的起源

9.2 文明起源的遠因——巨觀因素

9.3 文明起源的近因——可操作因素

9.4 關於宇宙中從生命到文明的基本演化模式

10 宇宙誕生文明絕非簡單事——對愛因斯坦“自然理性”觀點的討論

10.1 混沌與量子——世界從巨觀到微觀非確定性的根源

10.2 從混沌到有序——耗散結構理論

10.3 愛因斯坦的“自然理性”

10.4 “自然演化的一致性”支持“自然理性”的觀點

11 願人類可持續發展,走向和諧的文明世界

11.1 自然演化空間的有機整體性

11.2 願人類可持續發展,走向和諧的文明世界

致謝

後記

主要參考書

A Condensed Version in English(英文要述)

前言

你相信宇宙中只有一個文明星球嗎?這對當今絕大多數人而言,是個極不情願接受的說法。但作者卻不揣冒昧用了整整一本書,來論述地球文明形成不可思議的巨大難度,並由此反看宇宙中形成第二個文明星球的可能性是何等渺茫!當然,這只是對自然的一種思考和理解,絕非結論。

思考自然、理解自然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從古代的先哲到近代科學家對此都曾作過不少的探索,並構成了人類天地觀的一個基礎部分。今天,隨著人類視野的大範圍開闊,特別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誕生和非線性科學的興起,為全面思考與理解大自然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據。當然,這是一件十分艱巨而又嚴肅的事情。因此,無論做何種思考,其實都是一種探索,既不是重複,更不是杜撰,只要符合人類公認的科學知識,能自圓其說,就算可以。這是最起碼的一點要求。思考可能有各種角度,深度與廣度也不盡相同,但在大自然面前,應當說,人人平等。時間將會不斷地做出新的裁判。

本書對自然的思考與理解是從“人類及其文明何以能誕生與發展”的角度出發的。離開人類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還有什麼“合理”與“不合理”嗎?一切意識方面的東西都不存在了,因而一切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從“人類及其文明何以能誕生與發展”的角度出發是本書最基本的特點。視角確定後,本書將自然界的全部因素歸結為三大類,即:環境因素、資源因素和物質因素,並由此拉開了全書論述的序幕。作者通過從太陽系形成到文明出現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分析,說明這是一個無比複雜與敏感的自然演化過程,而且在整體上體現了一種趨勢,即“自然演化的一致性”。它存在於沿時間軸演化的這三種因素之中,並可追溯到宇宙起源。這是一個非常奇妙、令人費解,但又具有重大意義的現象,體現了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合理性。最後,作者結合愛因斯坦的自然哲學觀進行了總結性討論,從而窺視了浩瀚深邃、神奇無比自然演化中的滄海一粟,並引發出對大自然的無比敬畏!

“自然演化的一致性”不但論證了自然界的變與不變,還向我們提出了另外一些更深層的問題,宇宙中還能演化出第二個文明星球嗎?人類的歷史及現實究竟取決於什麼?未來又怎樣呢?對於這些抽象的重大問題,作者的觀點,讀者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罷,包括自然史與人類史的“過去”是永遠無法改變了,“未來”也只是某種機率而已。宇宙萬物固然各有其發展趨勢,但隨機性總是無法擺脫的。能把握的唯有“現在”。理解是“標準”的基礎。理解“過去”越深,今日的行為就越“標準”。所以,一切都在於理解過去與把握今天。理解就是通向未來的光明之橋。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宇宙中可能也就這么一個文明星球,這是現代科學所隱含的一個新的啟示。通過本書的論述,如果讀者能真正體會到宇宙中文明誕生的嚴苛、微妙與神奇,感受到自然之深邃與可敬可畏,從而能意識到宇宙中地球之無比珍奇,人類之無比幸運,那么,本書向您所要傳遞的信息也就算基本達到了。人類還有什麼理由不能理性地對待我們這個孤獨可愛的小小宇宙家園和我們自己呢?

本書從理解自然開始,以走向和諧的文明世界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