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好科技

理好科技

上海理好智慧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4月,專注於移動網際網路醫療、“智慧型硬體+軟體”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致力於為數千年歷史的中醫精華注入新的“智慧型”基因,重塑中醫養生定義。

基本信息

公司介紹

上海理好智慧型科技有限公司匯聚500強企業精英,以及中醫世家傳人、網際網路行業資深從業者。

秉持“專注成就專業”的理念,公司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國內中醫養生領導者及家庭保健必備品牌,打造“雲端”中醫療法最優閉環。我們相信:越智慧型,越“傻瓜”,選對產品和方法,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中醫養生大師”。

產品介紹--DAJ-4E型多功能艾灸儀

歷時一年多的悉心打磨,2016年7月,理好科技首款新一代智慧型灸療產品——DAJ-4E型多功能艾灸儀正式面市。由中醫名家全程參與,提供堅實的理論及實證支持,結合移動網際網路思維的再創造,帶來使用體驗、市場模式等全方位革新。
大量臨床實踐研究表明,艾灸對高壓力、亞健康群體的理療保健,中老年人的延年保養,女性的滋養調理以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都大有裨益。

如果你還在忍受傳統艾灸的煙燻火燎、操作不便、容易燒傷燙傷等弊端,是時候認識理好多功能艾灸儀了

產品優勢

(一)隨時、隨地、隨心用:

小巧便攜:一手掌握,攜帶方便。

場景不限:內置電源,可供4個灸頭同時施灸2.5小時;擺脫電源線束縛,無論在路上、在工作、還是在休憩……你在哪兒,“艾”就在哪兒。

節省時間:不用費時去跑醫院或是養生會所,在家裡,想“艾”就“艾”。

獨立操作:無需藉助其他設備,一機控制所有功能。

(二)無煙、無火、更環保

無煙無火更安全,氣味控制更環保。

(三)對症、提醒、更智慧型:

療程推薦:在大量臨床研究基礎上,內置頸椎病、胃寒、宮寒等幾十種精選灸療方案,一鍵啟動,有的放矢。

我的灸療:多平台同步,可收藏療程、按需提醒;同時自動存儲歷史記錄,有助堅 、持療程、鞏固療效。

動畫找穴:內置原創動畫,輕鬆找穴,初體驗者也無須擔心錯“艾”。

分路控溫:四色灸頭,分路控溫。可根據自身體質和耐受度,實時調節灸療時間和各灸頭溫度,找到最適宜的“艾”的溫度。

(四)細緻、周到、更貼心:

界面易用:高清觸屏,一目了然;人機界面友好,老年人也一學即會。

一貼即可:高品質膠貼,一貼即可,告別“五花大綁”。

綁帶配置:頭部、關節等不易貼上部位亦可輕鬆固定灸頭。

養生知識:高品質養生文章去蕪存菁,常看常新。

(五)專業、專注、專為“艾”:

密封加熱:密封式加熱結構,灸療更高效。

拋棄型灸片:一次性使用設計,衛生便攜。

專家問答:足不出戶,就能與養生專家線上互動,隨時解答你“艾”的疑惑。

產品圖片產品圖片

規格參數

主要性能參數
外形尺寸:178x84x26mm
重量:310g(主機)
電源:AC100-240V,50-60HZ
工作時安全電壓:5.35V
安全類型:內部電源設備B型套用部分
灸療時間可調範圍:0-60分鐘
灸療溫度可調範圍:30-60攝氏度

艾灸療法的歷史

起源

關於艾灸療法的起源,古代文獻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一般都認為它起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灸”這個字,在現存文獻里,以《莊子·盜跖篇》最早提及。

據記載,孔子勸說柳下跖,碰了個大釘子,事後對柳下季說:“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孟子·離婁篇》里也曾講過:“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這裡的“艾”,指的就是艾灸。透過這些記載可以想見,艾炙療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相當盛行,因此非醫家在引喻時事時亦多用灸法作比喻。

我國最古老的醫學論著《黃帝內經》里記載的艾灸療法就更多了,其中有許多篇專門講到“艾”。《素問·異法方宜論》還提及艾灸療法的起源地域:“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熳病,其治宜灸熳。故灸熳者亦從北方來。”綜上所述,表明艾灸療法是適應我國北方人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和發病特點而產生的

套用

艾灸在中國古代是治病、保健的主要療法之一,不獨為達官貴人享用,普通百姓也廣為使用,民間還有專門從事艾灸專業的灸師。

明代《醫學入門》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宋人竇材曾做過太醫令,著有《扁鵲心書》三卷。他主張:“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

作用

中醫學理論認為,艾灸能溫通經絡,祛濕散寒;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溫補中氣,回陽固脫;預防疾病,保健強身;平衡陰陽,補虛瀉實。

現代醫學實驗和研究表明,灸法對機體免疫、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生殖、神經、內分泌等系統都有調整作用,同時,艾灸還有鎮痛和抗炎等作用。艾灸可以廣泛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對風濕、乳腺病、前列腺炎、婦科病、頸椎病、黃褐斑、心腦血管疾病等有特效。

傳統艾灸療法與現代艾灸療法

傳統艾灸療法

傳統的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為原料,製成艾絨、艾條或各種灸具,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藉助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

傳統的艾灸療法以直接灸、艾條灸、隔物灸以及各種燃燒的灸具為代表。

傳統艾灸現代艾灸療法

現代艾灸療法以多功能艾灸儀的問世為標誌。

在理好新一代多功能艾灸儀誕生之前,老一代多功能艾灸儀通常是使用艾絨製備好的專用艾壯,安置在具有發熱元件及磁化裝置的艾腔中,將灸頭直接用可調整的鬆緊縛帶固定在被灸穴位上。當專用艾壯被加熱後,患者的皮膚、穴位同時被加熱,其汗毛孔舒張,使艾絨的有效成份揮發迅速。通過穴位經絡,直接作用於病灶,磁性裝置在這裡起到一種催化劑的作用。

現代艾灸療法具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等特點:安全,即沒有任何毒副作用,也不會給患者和使用者帶去痛苦和不適;有效,即對內、外、婦、兒、五官、神經等各科的大部分疾病只要辯證取穴、操作得當都能取得療效,急病急效、慢病慢效;方便,即不受任何環境和地點的制約,無論在家、醫療院所,還是保健、康復、美容院所都可以使用;價廉,即支出少、療效好 。

傳統艾灸療法和現代艾灸療法的比較:

(一)施灸環境和操作方式的比較:

傳統艾灸療法在施灸過程中污染環境,且需手工操作,溫度不易控制,易灼傷患者。現代艾灸療法在施灸過程中無需手工長時間操作,可多穴位施灸,可溫針灸、隔物灸、不燃燒、無污染,不會無意灼傷患者,可調整施灸時間和溫度。

(二)禁灸穴及灸感的比較:

傳統艾灸療法列出了24個禁灸穴,而現代艾灸對其大部分施灸不但沒有不良反應,且療效顯著,如頭維、陰市等。但天府穴有心臟病的患者在灸治中有不良反應。

在灸感上,傳統灸法具有酸、麻、脹、重、癢、蟻爬及熱感傳的灸感。而現代艾灸還反映出跳動、電擊、疼痛、涼風、吸附、針刺等共13種灸感。

(三)效果的比較:

艾灸療法的療效早已被肯定和證實,而現代艾灸療法可多穴位施灸,將艾灸與磁療結合在一起,溫度、時間可控,體現了“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的古訓。在鎮痛、調整功能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環、淨化血液體現出特殊的功效。現代艾灸療法在美容領域,對全身23個穴位施灸,調整人體內分泌,是傳統艾灸無法比擬的。

(四)毒副作用的比較:

傳統艾灸燃燒具有毒性。現代艾灸療法不燃燒,沒有任何環境污染和毒副作用。

(五)熱效應的比較:

此項比較是從原理研究和試驗研究兩方面,對現代艾灸療法(多功能艾灸儀)與傳統艾灸療法艾條灸的輻射頻譜及對人體產生的熱效應進行比較研究,闡述兩種灸法的差異性。

兩種艾灸方法輻射頻譜及輻射照度的差異性傳統艾灸點燃艾條產生光波輻射,波長在0.8~5.6μm,輻射頻率較寬,包括可見紅光、近紅外光、遠紅外光輻射,其中近紅外輻射占主要成分,峰譜在1.5μm附近。另外,從輻射照度(被加熱物體表面單位面積上所接收到的輻射功率)標準衡量艾絨燃燒產生的輻射功率,其輻射強度均勻性差。多功能艾灸儀的輻射頻譜在4.0~6.0μm,輻射頻率較窄,且輻射強度均勻度良好。

按照“匹配吸收”的理論,灸療的光譜應該與人體吸收帶相對應。人體的遠紅外吸收光譜3~8μm。其中皮膚、血液、脂肪等吸收光譜段有差別:皮膚為3.5~7μm,血液的吸收帶為5.9~10μm,脂肪的吸收帶為3.4~6.8μm。考慮到血液和脂肪的吸收比皮膚更重要,灸療波長應位於4~6μm之間,多功能艾灸儀產生的波長應位於4~6μm,該波段穿透強,皮膚表面不會形成積熱(表面溫度為42.8℃。而傳統灸療產生的溫度56℃)。測試發現,多功能艾灸儀的頻譜頻寬大,穿透力強,而傳統艾灸輻射頻率窄,不容易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大量能量停留在皮膚表面,容易引起皮膚灼傷。一般近紅外線能直接作用於人體的較淺部位,靠傳導而擴散熱量;而遠紅外線較近紅外線波長長,能量強,可直接滲透到深層組織,穿透機體的深度可達10mm左右,並通過毛細血管網傳到更廣泛的部位,而為人體所吸收。

中老年人和皮膚粗糙者,青少年和皮膚細膩者,艾灸中的適合不同輻射照度,老人的輻射照度強,1W.cm2,兒童輻射照度弱0.08W.cm2。如果輻射照度若過大,便易產生燙傷;若過小,則又達不到治療效果,傳統艾灸(直接灸)的輻射照度強,而多功能艾灸儀的輻射照度可以隨著病人年齡不同進行調整。

通過研究艾灸的紅外光譜特性及其與效應的關係,證實艾灸和穴位的紅外共振輻射也是艾灸起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多功能艾灸儀發射頻率引起人體血液肌肉組織共振,可能增強了輻射能量高效傳遞,更快發生穴位熱敏化,具有比傳統艾灸更快發揮治療作用的物理學基礎。

國家政策對艾灸療法的扶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議,所有三甲、二甲中醫院,所有科室(除口腔科外)配備電子灸療設備。艾灸療法也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工程推薦療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