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琅琊故齊邑。景公放於琅琊。以輿圖考之,當在今青州域,非沂疆也。然沂在《禹貢》隸徐,周並徐於青。琅琊特其間彈丸耳。至秦而郡之。琅琊之名所以由此而被乎南者,蓋基於此。
厥後東漢分藩,郡易為國。而光武之子琅琊孝王京,以明帝之永平二年受封。都開陽。開陽即今沂州也。父子世及,傳六王而國始除。蓋自琅琊之名被乎南,而琅琊之王國於南矣。琅琊之王國於南,而琅琊之名遂若專於南矣。
魏分琅琊、東海為城陽、利城、昌慮三郡,後又省昌慮,而割東海之襄賁、郯城以益琅琊。晉武帝泰始元年以封宣王子倫,導改封佑,是為琅琊武王,傳恭王覲,覲子睿即元帝,渡江後琅琊陷入北朝矣。高齊所得封王儼也。
後周宣政初改郡為州。隋大業間復改為郡。唐宋以來,言州則名為沂,言郡則號琅琊。雖古邑屬青,而因流溯源,一而二,二而一也。
譯文
琅琊在春秋時期,是齊國的一個城邑,劉景公說“吾欲遵海而南,放於琅琊”。如果按《輿圖》來考證,當屬青州領域,並非指的沂州。沂州在《禹貢》上屬徐州,周代將徐州並於青州,當時的琅琊,不過是青、徐之間一個不出名的小地方。至秦設琅琊郡,這才有了名聲,為後來琅琊由北而南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立,分封藩王,改郡為國。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劉京,被封為琅琊國王,開始建都於莒,建初五年(公元80年),劉京上書章帝,請求遷都開陽,經過皇帝許可,由莒遷都開陽。開陽就是沂州,傳了六世而國除。就是這樣,琅琊王在這裡建了琅琊國,琅琊之名也就由北而南,琅琊成了沂州的專用名稱了。
三國時的曹魏,將琅琊、東海兩郡,分置為城陽、利城、昌慮三郡。後又省去昌慮郡,而將東海郡之襄賁、郯城劃歸琅琊。晉武帝司馬炎光封司馬倫,後又封司馬由為琅琊王,由死後諡號武王,傳位給恭王司馬覲,覲傳司馬睿。西晉滅亡,司馬睿在南京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渡江偏安,琅琊陷入北朝,北齊封高儼為琅琊王。
後來北周滅北齊,宣政初年,改琅琊郡為沂州。隋朝大業年間又改為郡。唐、宋以來,有時稱州則為沂州,有時稱郡則號琅琊。雖然古邑屬青州,而求其源流,則是一個名稱轉移了兩個地方,兩個地方起源於一個名稱。
作者簡介
密雲路,字仙坡,號得軒。是元朝定遠大將軍密珍的十九代孫。他十三歲喪父,二十歲進學。道光年間,因朝廷慶典增設科試,考中了舉人,又逢恩科考中了進士。簽分到浙江去任知縣,歷任過樂清、臨海、龍游、錢塘、蘭溪、諸暨知縣。所到之處,都有政聲,甚得民心。
鹹豐初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浙江省戒備森嚴。雲路正代理錢塘郡守,他不分白天黑夜,教練士兵,籌措糧餉。當時有土匪數百人,聚眾舉事。他立即擒拿為首者,用棍棒打死。其餘匪徒,才銷聲匿跡,郡城得以安然無恙。及任蘭渓縣宰,戰爭氣氛,更加旺盛,他於是組織民眾,督辦團練,聲勢很大。當時有一股鎮守常山的台灣兵,因發生兵變潰散,路經縣境,乘機搶劫。雲路督率團勇,攻取兵船,活捉五十多人,全部殺死,縣境獲得安全。
其他的政績,載在錢塘人嚴道尊所編的《治譜》一書中。這部書已由雲路的孫子葆縝付印發行。後來他有諸暨縣升補為玉環郡同知,不久又經考核,因下線卓異,提升為金華知府。在督率海運船去天津的路上病故。士林輿論,都感到惋惜。著有《溉蘭軒文稿》藏於家。
長子密鴻聲,是郡廩生。仁愛孝敬,酷好學習,早早病幫。次子鴻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