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書院

琅琊書院

琅琊書院(Langya academy)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王羲之故居洗硯池北側,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由沂州下轄的七個州縣共同出資在右軍祠內創辦,為當時魯東南地區的最高學府。 琅琊書院的前身是晉代王羲之故宅,清代修改為琅琊書院,庭中左右共建有書室30間,琅琊書院整個建築前邊是碑亭、大門,門內立有康熙御書的龜駝碑,周圍廊下牆壁上鑲嵌有琅琊法貼以及眾多歷代著名石刻碑。琅琊書院與府學、考棚相互配套,成為沂州府培育和挑選人才的地方。 清末戊戌變法以後,琅琊書院改辦為王氏義學,後變成了沂郡校士館,引進了外國的課程。北伐戰爭時期,部分建築倒塌。日軍進攻臨沂城期間,舊城內的古建築被破壞,古文物也遭到洗劫,書院大部分毀於日軍的轟炸和焚掠中,無數仁人志士在此獻身。 1989年,臨沂重新修建了占地200平方米的琅琊書院。新生的琅琊書院位於重新整修後的王羲之故居內,成為臨沂的一大名勝,吸引了國內外遊客。

琅琊書院 琅琊書院

琅琊書院在城內洗硯池以北,這裡原來是王羲之的故宅。清乾隆年間由沂州府知府李希賢倡議,下轄的七個州縣共同出資在右軍祠內創辦。琅琊書院整個建築前邊是碑亭、大門,門內立有康熙御書的龜駝碑,周圍廊下牆壁上鑲嵌有琅琊法貼以及眾多歷代著名石刻碑,供人觀賞。庭中左右共建有書室30間,選拔屬地蘭山、郯城、費縣、蒙陰、沂水、莒州、日照的優秀士子在這裡學習。古老的洗硯池經過整修,池旁、院內,遍植翠竹、楊柳,各類花木與書院建築相襯映,蔚為壯觀。

琅琊書院與府學、考棚相互配套,成為沂州府培育和挑選人才的地方。歷任知府都常來書院講學授課。隨著時代的發展,琅琊書院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也有很大的變化。李澤鈞介紹說,本來每逢“月課”書院主要請地方官員或者名士講儒家經學、程朱理學、治世之學,到了清朝末年則經常邀請維新人士在這裡講中外地理、歷史知識及救國之道。“月課”之日,常常考試,根據成績優劣評定等次,名列前茅者還發給獎勵,以資鼓勵。

琅琊書院 琅琊書院

當年的琅琊書院藏有大量圖書,可供生員借閱。當時府學和書院有自己的學田,學田所收租金完全夠其正常開支,每年“琅琊學款”支出都有餘額,有時還可以幫助部分縣解決學款不足的困難。

清末戊戌變法以後,廢科舉興新式學堂,在此過程期間,書院有些凋零,學術氛圍淡化,閒置的書院改辦為王氏義學,即於騰夫人王氏捐資所辦的義學。後來提倡學西洋文化,1901年被改為“沂郡校士館”,引進了外國的課程。

校士館辦了沒多久,1903年,琅琊書院改為蘭山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堂,校園規模較小,就辦了一個班,之後又改為臨沂縣立乙種工業學校,以後工校又改為職業學校。到北伐戰爭前幾年,終於因為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倒塌而閒置廢棄。

山東省立第五中學擴建時,將琅琊書院劃為五中第三院作為學生宿舍,房屋大部分都是新建的,書院所藏圖書6200餘冊也全部移交五中圖書館。五中當時的校長是沂水人徐眉生,此人很有卓識,工作有魄力。在徐眉生任校長期間,五中原校址在今考棚街中段,隨著學校擴辦,考棚街中段這處校舍改為第一院,主要是學生上課的地方;二院在現今洗硯池國小,當時是僧王廟所在地,學生在此主要上體育課、完成實驗課程等內容;第三院就是上文所說琅琊書院所在地,主要是學生的宿舍;第四院設在普照寺內,系學生的勞作室。

日軍進攻臨沂城期間,舊城內的古建築被破壞,古文物也遭到洗劫,五中停辦,校舍大部分毀於日軍的轟炸和焚掠中。損壞後這個地方變成了日本人的殺人場,外圍用鐵絲網圍起來,裡面遍地都是碎石磚塊,雜草叢生,一片荒蕪,無數仁人志士在此獻身。當然,這裡也作為訓練日本新兵的場所。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駐軍曾經在殘存的校舍辦過一段時間的食堂。解放後百姓在其舊址上建房而居,此地慢慢變成了居民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