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現實性思維(realistic thinking),亦稱唯實思維,指人在思考問題時,從客觀現實出發,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嚴格按照客觀事物的邏輯關係進行思維,這種思維方向叫做現實性思維。
概念緣起
瑞士精神病學家布魯勒所提出的一種關於人類思維的病理學觀點。布魯勒把人類的思維分為對立的兩類, 一類是內向性思維(一種不受客觀現實調節, 只受意向和情緒操縱的、無批判、無明顯動機和目的的隨意思維)。另一類是現實性思維 (一種和現實世界相適應、能真實反映客觀現實的一種邏輯思維)。他認為,在人身上同時存在著這兩種思維。但是,正常人總是現實性思維占優勢,故其思維活動不會出現病理狀態。然而,一旦現實性思維出現弱化現象,內向性思維占優勢時,思維過程就要陷入病理狀態。這時人就會脫離外界現實,整個地沉浸在自我情感體驗和主觀幻想世界中,而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妄想。布魯勒認為,健康人的夢境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思維就是內向性思維占優勢的突出表現。
現實性思維與向我思維
按主體對思維與客觀實際的關係的意識性而分的兩種思維形式。我向思維脫離現實,沉湎於自我的直覺、想像、幻想的思維,其特點是對思維依賴客觀實際的意識極差,缺乏邏輯性,完全以個人的主觀需要和體驗為轉移。現實性思維指追求對客觀實際適應性的思維,亦稱唯實思維,常指邏輯思維。兩者是對立的統一。從正常的我向思維發展到唯實思維,是思維活動趨於成熟的表現。一個人的我向思維占據統治地位,思維活動就可能陷入病態。西方某些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推崇我向思維,貶低唯實思維,是非理性主義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