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現在國內和國際上廣泛使用的銀杏葉片是現代植物藥的典型代表。甚至應該說,銀杏葉片是第一個現代植物藥,它標誌現代植物藥的開始。
德國的植物藥定義是:“在治療中所選用的藥物是植物或提取物(包括整體的提取物或部分提取物),通常是複合的化學物質。”德國從1976年開始將植物藥定義為藥物。現已被美國植物藥協會採用。
歐盟的植物藥定義“植物藥(herbalmedicinalproducts)是指用單一或多種植物配伍,含有專一活性成分和(或)植物提取物,用於醫療目的的醫療產品。”
與植物藥的不同
植物藥是植物被運用於醫療目的的醫藥用品,其活性成分或其治療作用的成分可以是不很清楚。植物藥製劑是將植物弄碎成粉狀、提取、著色、油脂化或液態化,壓軋植物汁等對植物進行加工製作而成。現代植物藥則是經過現代理化技術分離 隔離、定向獲取和 濃集到一定程度 。並要求成分的定性定量準確且有穩定的可重複性。
但是,從植物中分離出的單一化合物,不被看作是植物藥而被看作化學藥。
相關概念
在人類文明史冊上,除去近200年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人類一直依賴傳統藥物(Ethnodrugs)與疾病作鬥爭。現在,傳統藥物(Ethnodrugs)在國際文獻中含在天然藥物(NatureMedicines)一詞下,天然藥物(NatureMedicines)一詞包括一切古代的和現代的天然藥物,也包括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民族傳統藥物。
天然藥物(NatureMedicines)中90%以上是植物藥或草藥(Phytomedicines或HerbalMedicinalProducts)
“中藥”或“中草藥”(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歸入傳統藥物(Ethnodrugs)之列。中藥中絕大部分是植物藥(Phytomedicines)。但不能反過來把植物藥和中藥互相等同。算不算是中藥應該基於同時滿足以下二個標準:
⑴其依據的藥物理論範疇應該是中國中醫藥學傳統理論。
這樣,進口的動、植物源的外國藥品不能算是中藥。
⑵其製備藥物的材料必須是動物、植物、礦物這類天然來源、自然材料。
特點
現代植物藥,與傳統植物藥和中藥相比具有以下本質性的特點:
(1)至少知道一種或一類有效成份,儘管這種成份可能未必是更本質的成份。傳統植物藥和中藥常常只關心有效性,不關心或不知道有效成份。
(2)使用現代檢測技術,有明確的定量指標。即使不能對有效成份定量,至少也要對標示成份定量。而傳統植物藥和中藥多數沒有建立定量方法,或只有粗糙的定量方法。
(3)採用現代工業分離技術,使有效成份經隔離而後濃集到一定的高含量,這是現代植物藥的技術樞紐。
(4)有害成分大部分被除去,從而在安全性上比傳統植物藥和中藥大大提高。
(5)影響製劑的雜質,如強吸濕性成份被除去,從而可以製得高生藥量─製劑比的製劑,提升了產品檔次,克服了傳統植物藥和中藥的“粗、大、黑”的缺點。
(6)藥理、藥效、安全性評價等是現代體系的,國際通用的。而傳統植物藥和中藥使用的是“民族”話語,與現代藥學存在著語言上的“不可通約性”,難以與國際接軌。
歷史地位
到目前為止的植物藥製劑已經有了三個發展層次。第一層次,是傳統的丹、丸、膏、散。第二層次,是以水醇法或醇水法為主的提取、粗處理技術與現代工業製劑技術相結合而製成中成藥。第三層次,是運用現代分離技術和檢測技術精製化和定量化的現代植物藥。應該特別說明的是,植物藥的三層次,只是說明它們與科學技術進步相關的先後產生的時間順序。並不表示,後一層次的會取代或取消前一層次的。正如化學藥不能取消天然藥物、生物技術藥物也不能取代或取消化學藥一樣。但後一層次比前一層次更多體現或運用了現代科技,這也是無可爭辯的。
用哲學語言來表達,三個層次的植物藥之間的差異是這樣:丹、丸、膏、散是“中體中用”(即本體範疇上和工具層面上都是傳統的)。一般中成藥是“中體西用”(即本體是傳統範疇的,現代科技是在工具層面上使用)。現代植物藥是“西體中用”(即在本體範疇上屬於現代體系,草藥和傳統的草藥學知識是在工具層面上使用)。
主要工業技術
樹脂技術。
工業萃取技術。
膜分離技術
製備層析技術
分子蒸餾技術
技術的關鍵樞紐是做到有效組分的 隔離和濃集。
哲學方法論和科學方法論
植物藥的工藝處理有兩極對立的觀點和方法。一極是傳統的中藥和中成藥處理方式;不外乎水煎法、酒浸法、水醇法和醇水法(個別揮發性藥物用蒸餾法)。有人甚至連水醇法也反對,擔心會破壞藥物的“原味”。另一極則是西化的方法;堅持對植物的化學成份的提純。這兩極各有自己的道理和方法價值。 前者是整體主義的方法,後者是還原主義的方法。傳統的方法,工藝粗糙,缺點很明顯:(1)難以製成高濃集度製劑;如強行製成高濃集片,則易引濕、易生霉。反之,則服用數量過大,不方便。如果放低劑量則因藥量太低,功效不顯。(2)化學成份研究粗淺,難以深化科學研究,難以與現代藥物科學接軌;(3)定量指標難以過硬,易被“水貨”衝擊;(4)容易重金屬超出國外指標。難以走向世界。
化學提純作為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於精微科學的認識有重大意義。但是如果作為一種商用開發方法和研究方法其弱點有:(1)人們對植物有效成份的認識是一個深化的過程,不是一步到位的。植物化學的歷史表明,時常是這樣的情況,當我們以為發現了植物的有效成份,實際上它只是有效成份之一,可能只是比較容易提純、比較容易發現的,未必是更本質的植化成份。故我們不應該草率。(2)更本質的植化成份常常是難以提純的,有難以定量的複雜結構,(3)植物內部本身就是一個微型的複方製劑。它的功效常常不只是來源於某種或某類化學成份,而是幾類化學成份都起作用,但有主次。 在它們內部很可能也象中藥複方製劑那樣,有著君臣佐使的關係。
所以從有效植物中,試圖去發現某一單一的有效成份,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但你不能過於希望,因為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性。你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每一種化學單體效果都不太明顯,而合在一起又確實效果不錯。
提純的化學單體效果反而不佳,這樣的例子有的是。比如銀杏葉提取物對心腦血管都有良好作用。將內中的銀杏內酯萃取出去後,就失去了腦血管作用、降低了心血管作用,這證明了內酯更重要。但是純內酯注射液臨床驗證結果很不理想,遠不及混合物針劑。有製備中草藥靜脈注射劑經驗的人知道,把植物成份提純後作出的針劑,儘管其可定量指標大大高了,其效果卻遠不及混合物的針劑。(4)提純大大增加了工業成本,還浪費了其它可用資源。
用哲學方法論的語言來表達,傳統的方法是 “黑箱”方法,現代西化的方法是 “白箱”方法。現代植物藥用 “灰箱”方法。
具體到科學方法論上,化學藥物採用的是 成份研究法,現代植物藥用 組分研究法。植物提出物按化學性質可劃分為不同的成份,按物理或物理化學性質可隔離為不同的組分。
相對於成分研究方法,組分研究方法,一方面分離去植物中的高引濕性成份和有害成份,同時濃集有效成份,從而製成高濃集度的高含量製劑,體現了高技術的特點。另一方面,它是混合物,而不是單體,在混合物中一部分是已知的有效成份,另一部分是未知的可能有效的成份(故稱之為“灰箱”方法)。植物化學的歷史實踐一再證明,那部分未知的成份中常常有更本質的成份。
現代植物藥的工業方法以組分為目標而不是以成份為目標,研究方法應以組分法和成份法並重,但組分法為主。
思維的核心單元
不管是我國藥界,還是FDA。對於植物藥從科研到管理都存在一個共同的錯誤,就是以針對純化學藥物的思維方法來考量植物藥,沒有認識到植物藥需要是
植物化學思維而不是純化學思維,沒有認識到植物藥物思維與純化學藥物思維的不同。
不同點對比如下:
純化學藥物法 | 現代植物藥法 | 傳統中藥法 | |
工業技術1 | 分離 | 隔離 | 提取但不分離 |
工業技術2 | 提純 | 濃集 | 不 |
化學成份 | 單一,定量 | 多元,定量 | 不考慮 |
思考單元 | 成份 | 組分 | 藥材(或藥味) |
哲學方法論 | 白箱方法 | 灰箱方法 | 黑箱方法 |
濃集標準
現代植物藥首先是活性成份的含量提高,但提高到什麼標準,或者說濃集什麼程度目前有許多爭議。由於受到了純化學藥物思維方法的影響,沒有樹立起獨立的植物藥組分思維概念,在一些中藥研究技術要求上明顯留下了不合理的烙印。
比如,我國現有的有效部位的概念規定,可測定的化學成份含量總和要達到40%。按這一要求,國際著名的現代植物藥銀杏葉片放到現在根本無法按新藥申報(實際上我國絕大多數銀杏葉片是按工藝改進途徑申報的)。銀杏提取物國際通行的標準是:三種銀杏黃酮槲皮素、山奈酚、異鼠李素含量總和24%,加上6%的內酯,總計才30%。
當年為了達到40%的標準,上海杏林藥業不得不弄出個40%的銀杏提取物。這個規格的提取物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實際上杏林自己在生產中也不使用。
又比如,在歐洲廣泛使用的抗憂鬱藥貫葉連翹片,其貫葉連翹提取物所含的定量成份金絲桃素為1%。以此如到中國來申報中藥新藥則達不到技術要求。
由童路提議的標準是:可測成份含量要達到可測成份在植物的自然狀態下的平均含量的20倍。
舉例說明,銀杏葉中所含三種銀杏黃酮槲皮素、山奈酚、異鼠李素含量總和約為0.8-1.2%,銀杏葉提取物規定為24%合理。
貫葉連翹藥材中金絲桃素含量為0.02-0.1%(不同產地含量差別大),貫葉連翹提取物規定含金絲桃素1%,大致平均也是20倍。
藥物分類
目前我國藥物分類,分中藥、化學藥和生物藥三類,童路主張改為天然藥物、化學藥物,生物技術藥物三類分類。天然藥物再分為傳統藥物(主要是中藥,但也包括少數民族的民族藥)和現代植物藥二個亞類。
現代植物藥不要與中藥混同,不要牽強附會地用中藥來解釋植物藥,也不要牽強附會地用化學藥物方法來限定植物藥和中藥。
現代植物藥的理論語言是現代醫藥科學,而中藥則使用傳統“話語”。科學範式不同。
現有的中成藥,雖然其製劑方法是現代的,但其“話語”、其理論依據仍是傳統的,所以仍然應該算是中藥。
依據三類加二亞類分類法,根據藥物的不同特點,針對性地制定新藥技術要求。
與中藥走向世界
從1999年起,“洋中藥”進口中國己大於中國中藥的出口。實際上,我們基本上是以中藥材或植物提取物出口的,做為“成藥”走向世界至今沒多大成績。
中藥走向世界有三種路徑主張:第一種,以童路為代表的沿現代植物藥路徑走向世界。第二種,以天士力公司為代表的沿“現代中藥”路徑走向世界。第三種,以1999年百年藥學會上鄭小萸局長宣布的通過中醫學走向世界,讓外國人接受中醫藥理論而使中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