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雅明[思想家、作家]

班雅明[思想家、作家]

班雅明,二十世紀的思想家,但1940時當班雅明的好友,劇作家布萊希特得悉班雅明為了不致落入納綷黨的秘密警察手中而自殺身亡,他慨嘆納綷黨終於製造了德國文化界的第一位受害者·

基本信息

雅明(1892-1940)

一.生平
二十世紀的思想家,但1940時當班雅明的好友,劇作家布萊希特得悉班雅明為了不致落入納黨的秘密警察手中而自殺身亡,他慨嘆納綷黨終於製造了德國文化界的第一位受害者.班雅明生於一個德國猶太人家庭,納綷黨上台後班雅明有感難以在德國立足遂於1934離開德國流亡海外.離開前他在德國是一位頗具名氣的文學批評家,定期在德國兩份甚具影響力的報刋雜誌發表評論文章.在1929-1933年間他更被柏林和法蘭克福的電台邀請主持電台的兒童節目,他有點像香港的才子,才女,在報刋雜誌寫文章之餘又在電台,電視主持節目.一如香港的才子,才女沒有被人當做思想家,班雅明生前也沒有被當做思想家,即使另一位猶太裔思想家Hannah Arendt 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把班雅明的作品翻譯成英文後,英美的學術界也只當他是一位文學批評家(literary critic).遲到八,九十年代當班雅明的著作被全面翻譯成英文後,英美的學術界才得見這位別具一格的二十世紀思想家的全貌.
班雅明原本計畫在德國的高等學府任職講師,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班雅明在獲得博士學位後,還得再寫一篇後博士論文(habitation thesis).他選擇了一個冷門的題目,十七世紀的德國戲劇.他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寫成論文便交到法蘭克福大學審批,誰知他的論文導師完全不明白他寫甚麼,大學方面亦婉轉地勸他自行撤回論文,他在高等學府任教的計畫便告落空.幸好班雅明的才華早已得到奧地利劇作家Hugo von Hoffmansthal的賞識並出版班雅明的博士論文"The Idea of Criticism in German romanticism",班雅明亦因而在德國的文化漸受重視,班雅明的一輯語錄式散文(aphorisms)亦相繼出版.另一方面,在寫論文期間,他接受委約把普魯斯特的<>譯成德文,他更為這計畫寫了一文作為序言,連那篇被拒於大學門外的論文亦在1928正式出版.當不成大學講師的班雅明在德國的文化界卻十分活躍,若果不是納綷黨上台而被逼放逐流亡海外,班雅明在德國文化界必定成為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無論如何班雅明在失意於德國的高等學府之餘,在德國的文化界成功占了一席位.然而班雅明的少許成就是有待價的,在寫給友人的一封書函里,班雅明說自己在德國文化界建立的地位只不過是小規模的勝利,這些勝利卻令他遭逢大規模的挫折.
班雅明的苦惱
班雅明所說的大規模挫折有兩方面,由於不同的原因,他數個大型的研究和寫作計畫無法實現.但最令班雅明苦惱的卻是他要藉助文學評論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用香港的術語來說,班雅明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但他是一位思想家.當他還是二十歳剛出頭的年輕小伙子時,他已寫了幾篇極有深度,極具創見的論文.這些論文在班雅明有生之年都不曾出版,只限在他的幾位好友間傳閱.班雅明的苦惱是為了替報刊撰文,為了完成委約,他無法集中精神思考,亦無法像年輕時那樣專心寫一些只限在三數好友間傳閱的論文.不過思想家不會停止思考,在形勢逼人的情況下,班雅明漸漸形成一種在思想家中難得一見的獨特風格.最典型的例子是一次他接受委約寫一篇評論一位十九世紀俄國作家尼古拉 利斯科夫的文章,相比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或果哥里等俄國文學巨匠,利斯科夫顯然是一位次要的作家,但在班雅明筆下,利斯科夫的地位卻不容忽視.班雅明並沒有刻意或生硬地提高利斯科夫的地位,他只是為他縫製了一襲非常合身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衣裳.他以說故事的人的形象來看待利斯科夫,並引述黑貝爾(Hebel)等人的著作詳細闡釋說故事的技巧.在整個說故事的傳統的襯托底下,利斯科夫的作品頓時令人刮目相看.最令人驚嘆的是班雅明在這篇名義上是評論某位作家的文章中居然可以順道說出一些他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這篇題目名為<>的文章中他指出說故事是一種記憶的藝術,說故事的藝術正在消失因為容許記憶健康成長的社會空間漸漸萎縮.借著說故事的藝術和其消失,班雅明說出他對記憶和傳統,傳統和歷史,歷史和小說等重大課題的精闢見解.這篇文章亦讓人們明白班雅明的苦惱,他被逼在順帶一提的情況下說出他自己關心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德國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等都各自建立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些思想家都得到德國高等學府的蔭庇專心建立他們的思想體系.班雅明卻是一個自由撰稿人,接受委約撰寫文章賺取稿費是他的主要收入,他雖然是思想家但卻好像小學生,要人家出題目給他寫文章.班雅明感到苦惱之餘沒有放過任何機會,即使在絕然不同的情況下他仍致力貫徹他自己的思想脈絡.像他那篇其實正好延續他年輕時寫的一篇文章的見解.文章名為,文章表達他的一套語言論,而這套見解亦是他對翻譯問題的基本立場.連他那篇被拒的論文也是他的語言論的延續,在他的一封書函里,他對友人說他的論文的導言其實是的續篇;也難為了負責批改論文的導師,他們既然以班雅明的導師自居,那裡會有耐性慢慢揣摩班雅明的整套語言論!
二.漫遊者
班雅明在研究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Baudelaire)的作品時,發展出漫遊者(flaneur)這個概念,他認為漫遊者雖然身處於都市文明與擁擠人群,卻又能以抽離者的姿態旁觀世事;而漫遊者就是在其漫遊的過程之中不斷地體認,思考與驗證。
班雅明以漫遊者作為他著作里的中心人物,這個觀念左右者他的思維節奏,也清楚的表現在他行走的姿態上。麥克斯.雷希納(Max Rychner)把這個姿態形容為:「走走停停,亦行亦止,怪不可言。20」
對此,班雅明也曾說過漫遊者樂於讓烏龜為自己定邁步的速度21,這或多或少說明了都市化及商業化的世界已經容不下漫遊者溫吞的步閥。而班雅明本人就像一個從十九世紀乘著時光機到二十世紀的貴族一般,在那個時代,上層社會家庭不必工作就有錢可拿,生活就像個無所事事的人一般悠閒。
事實上,班雅明一直想要享受著如漫遊者的生活,他想盡各種方法讓父親支薪給他,躲避工作賺錢的煩惱。另一方面,生活在猶太中產家庭的他在被德國蓋世太保騷擾前就像是貴族般的不知世事。在《柏林紀事》中他曾寫出自己曾懇求一位妓女帶他出去逛街,把視野帶出他的社會層級。對於此舉他表示:「在妓女的引導下,整條街道的所有秘密都在你面前展現開來。22」當時的班雅明像是個扮演著「貴族漫遊者」的角色,將心靈觸角透過妓女延伸到一個從未探索的領域。
班雅明一九二七年在巴黎開始撰寫他的「拱廊街計畫」,這個計畫由原先的一篇文章發展成一個具有史詩規模的大項目,也同時串連起他後半生顛沛流離的命運。這段期間,他往返於巴黎和德國之間,在二十世紀探研究一個十九世紀出現的商店街,後來因為收集資料越來越多,進而擴大成探索一世紀的巴黎都城工作。
同時間他開始嘗試吸毒,讓心靈擺盪於吸毒後的恍惚世界與困頓的生活之中,想藉此忘記現實中的經濟困擾,逃離一直盤踞於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成長與自立壓力。
一九三四年,班雅明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這段期間他在完成《柏林童年》一書後寫了第一份遺囑,並且被迫開始流亡。之後他重新開始寫作拱廊街計畫,不同的是班雅明已從一個猶太中產階級轉變為難民的身份,也體驗到無法再回到德國這個不認同猶太人的「家鄉」,他帶著已有死亡準備的心態遊蕩於生命中最後幾個落腳的地方,埋首於一個原先浸淫其中,未完成的拱廊街計畫。雖然想將自己藏身於十九世紀巴黎都城的計畫仍在書堆及筆下進行著,但班雅明此時似乎了解到已經無法以土星性格及帶著烏龜漫步的特性生活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裡,最後以自戕的方式結束一生與環境充滿矛盾的漫遊者身份。
三.廢墟
班雅明對歷史提出「廢墟」的概念,他認為歷史描述過去並不意味著「按它本來的樣子」去認識它,而是意味著一種記憶。意味著當記憶在危險的關頭閃現出來時將其把握28。
班雅明認為「歷史」是一個結構的主體,但這個結構並不存在於雷同、空泛的時間中,而是坐落在被此時此刻的存在所充滿的時間裡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