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歷史建築為非文物保護單位,在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珠海的一些歷史建築日漸沒落與殘破,有的甚至遭到人為的破壞。因此,珠海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組織編制了《珠海市歷史建築保護名錄》,通過普查、各區上報、市民推薦、專家諮詢以及規委會審議等,初步擬定了23處作為第一批歷史建築並向社會進行公示。
入選情況
從分布範圍看,第一批歷史建築中香洲區有14處,斗門區6處,金灣區3處,其中單棟建築21處,古村落1處、建築群1處。歷史建築的建設年代時間跨度較大,17世紀至20世紀90年代的建築物均有入選。最古老的是位於斗門區斗門鎮小濠涌村大村下十巷32號的鄺氏宗祠,其建設時間可追溯到1600年。宗祠大廳內八根木柱子自建成後使用至今,用蚝殼排列成行疊砌外牆,具有典型的明代南方沿海建築風格。其次則為香洲區唐家灣鎮官塘社區的官塘鄉主廟和嗜老佘公祠,建設時間分別為1853年和1856年。
入選的23處歷史建築中,最現代的建築則是建設於1983年的拱北賓館和珠海賓館。拱北賓館具有歷史上的地理標誌性,見證了珠海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珠海賓館則是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一座具有嶺南園林建築風格的四星級酒店,因鄧小平同志1984年視察時題詞的“珠海經濟特區好”而聞名。
完整名單
序號 | 名稱 | 建設年代 | 地址 | 簡介 |
1 | 官塘鄉主廟 | 1853 | 香洲區唐家灣鎮官塘社區 | 珠海地區廟宇文化的代表。 |
2 | 鵬軒學舍 | 1935年 | 香洲區唐家灣鎮官塘社區 | 由官塘卓簡先先生自辦的私塾。是廣東廢除科舉制度後較早興辦的民間學校之一,對研究中國教育制度革新和歷史有重要意義。 |
3 | 康濟亭 | 1901年 | 香洲區前山街道南溪社區 | 珠海較早使用鋼筋混凝土澆制而成的構築物,是昔日由上衝進入珠海的地標。 |
4 | 三灶鶴舞傳習展示館 | 1960年代 | 金灣區三灶鎮海澄村 | 三灶鶴舞於2010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灶鶴舞傳習展示館是最早對鶴舞進行介紹、展示、傳承的場所,突出反映珠海生活歷史、民俗傳統,是重要文化活動的實物載體。 |
5 | 嗜老佘公祠 | 1856年 | 香洲區唐家灣鎮官塘社區 | 1359年,原在香山縣下恭都吉大村居住的佘氏遷居官塘,至今已有二十一代傳人。“嗜老佘公祠”是佘姓族人四座祖祠中的一座,是研究珠海祠堂文化和佘氏家族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
6 | 榕齊吳公祠 | 1950年 | 香洲區前山街道翠微社區 | 具有傳統嶺南宗祠建築特色,是研究珠海地區祠堂建築文化和珠海地區吳氏族人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
7 | 陳氏宗祠群 | 清末 | 香洲區前山街道界涌社區下街50號 | 具有傳統嶺南宗祠建築特色。是研究珠海地區祠堂建築文化和珠海地區陳氏族人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
8 | 鄺氏宗祠 | 1600年 | 斗門區斗門鎮小濠涌村大村下十巷32號 | 大廳內八根木柱子自建成後使用至今,用蚝殼排列成行疊砌外牆,具有典型的明代南方沿海建築風格。能夠突出反映珠海地域建築歷史文化特點;建築樣式、施工工藝和工程技術具有建築藝術特色和科學研究價值。 |
9 | 楊紹安堂 | 清末 | 香洲區南屏鎮北山社區北山北街25、26號 | 研究珠海地區傳統居住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
10 | 龍舟亭 | 1962年 | 香洲區香灣街道龍舟街 | 珠海的端午節“龍舟競渡”,是香洲開埠以來就延續下來的傳統。1961年,縣治遷至香洲,龍舟賽設在野狸島附近海面舉辦。起初在海邊搭一間大棚放置龍船,由於常遭浪侵襲,不夠安全,1962年,縣政府在龍舟街的中段集資興建了龍舟亭。突出反映珠海地域歷史、生活歷史、民俗傳統,具有特定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地處主要地段,具有歷史上的地理標誌性。 |
11 | 南溪謝氏祖屋 | 民國初期 | 香洲區前山街道南溪社區南安街44號 | 具有明顯的嶺南建築特色。是研究珠海地區民國居住建築和謝氏族人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
12 | 卓寸業故居 | 1933年 | 香洲區唐家灣鎮官塘社區 | 又稱“白帽子”,以青磚材料為主,建築屬中西結合式。該樓曾裝有發電機和水井泵,是官塘最早有電燈和自來水之家。突出反映珠海生活歷史,具有特定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 |
13 | 佘振棠故居 | 1940年 | 香洲區唐家灣鎮官塘社區 | 佘振棠,字厚爵。生於1876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任京奉(北京至天津)鐵路段段長,爾後升京張(北京至張家口)鐵路車務處處長。民國元年(1912)奉命出任美國紐約考察,歸國後被張作霖提拔為中東鐵路局局長。民國十五年(1926)南北統一,時任鐵道部部長孫科委佘振棠為中華民國鐵道部顧問。 佘振棠熱愛故土,捐資助學、修路。是官塘地區非常有名望的族人。其故居是研究官塘地區發展歷史和佘氏族人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
14 | 卓肥七故居 | 清末 | 香洲區唐家灣鎮官塘社區 | 具有明顯的嶺南建築特色,是研究官塘地區居住建築和卓氏族人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
15 | 毓秀古村 | 1903年 | 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 | 毓秀古村是是南門村一自然古村落。對研究嶺南古村落布局和其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具有重要的價值。 |
16 | 莫氏洋樓 | 1936年 | 金灣區三灶鎮三灶社區 | 西洋風格建築。1938年三灶島淪陷後,日軍殘害本地居民,從日本遷移民眾到此定居。莫氏洋樓曾作為日軍的糧倉和兵營。是日軍侵華的罪證之一。 |
17 | 就業堂洋樓 | 1908年 | 金灣區三灶鎮蓮塘村旭秀街一巷22號 | 美國檀香山華僑譚俊道的家祠。旨在紀念譚氏祖先的創業史。日軍於1938年在三灶島登入,首先占據“就業堂”為軍事聯絡點,並在此設立大日本聯合陸戰隊本部,時有三年之久。是日軍侵華的罪證之一。 |
18 | 鎮邊樓 | 清末 | 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 | 建設初期起軍事防禦作用,1950年代在此打更報警,又稱“更鼓樓”。突出反映珠海地域生活歷史,具有特定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其建築樣式和工程技術具有建築藝術特色和科學研究價值。 |
19 | 定海樓 | 民國初期 | 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 | 斗門圩作為中山八區的重鎮,定海樓是斗門圩水路的必經之地,又是虎跳門水道防禦要衝,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守之地。和對面江門新會的靜海樓,及兩岸保存下來的的炮台,都說明兩岸有著相同的海防設施。反映了珠海與江門地緣上的共同性。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領斗門圩後,占據了定海樓,並以崗樓為中心修建了花崗岩混凝土環形工事,控制了虎跳門水道要津。抗日勝利後由國民黨軍隊駐守。定海樓是反映珠海邊防歷史的實物載體,具有歷史上的地理標誌性。 |
20 | 五圍哨所 | 1949年 | 斗門區白蕉鎮燈三村 | 作為新中國首批設立的邊防哨所之一,五圍哨所自1954年開始已扼守西江口整整57年。管轄範圍為澳門海域以西、珠海西部珠江入海口的海域。是反映珠海軍事邊防歷史的重要實物載體。 |
21 | 毓秀洋樓 | 1830年 | 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毓秀五巷1號 | 是旅美華僑回故鄉建造。建國後至1967年曾先後作為當地農會會址、中山縣第九區、南門區的領導居住地,四清工作團斗門縣團總部、斗門縣成立當初縣府辦公場所、毓秀中學等。四清晚間,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趙紫陽也曾到過此地。是珠海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事件的實物載體。 |
22 | 拱北賓館 | 1983年 | 香洲區拱北水灣南路21號 | 珠海拱北賓館位於珠海市最繁華的拱北區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隔街相望。賓館主樓採用古代阿房宮建築改良風格設計,集古今文化於一身,充滿濃厚的中國風情。具有歷史上的地理標誌性,見證了珠海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 |
23 | 珠海賓館 | 1983年 | 香洲區景山路 | 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一座具有嶺南園林建築風格的四星級酒店。1984年1月26—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楊尚昆、中顧委委員劉田夫、廣東省省長梁靈光、珠海市領導吳健民、梁廣大等人陪同下,視察了新建不久的九洲港、香洲毛紡廠、九洲直升機場、石景山國際旅遊中心、珠海賓館等設施和企業,並在視察的最後一天在珠海賓館欣然命筆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具有歷史上的地理標誌性,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實物載體,見證了珠海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