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珍·懷特,1922年10月30日出生於紐約的哈勒姆,哈勒姆是紐約曼哈頓東北部的黑人聚居區,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因其夜總會和爵士樂隊而聞名。她的母親繼承了黑人、白人和切羅基血統(北美的印第安一族),父親華戴爾·弗朗西斯·懷特雖然自稱是純種黑人,但事實上只是帶有六十四分之一黑人血統的美籍非裔。珍·懷特的父親是一位熱心民事的維權人士,天生的白人長相併沒有阻礙他的民運事業,他曾擔任美國國內“有色人種協進會”的執行秘書長,於上世紀20年代多次深入美國南部調查黑奴受私刑等社會熱題。因罹患癌症於2011年7月24日在美國格林尼治村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經歷
珍·懷特畢業於美國最大的女子私立院校史密斯學院,畢業後在父親的朋友、美國男低音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的幫助下,獲得了人生第一個舞台角色,於根據白人作家莉莉安·史密斯的小說改編的百老匯短劇《奇怪的果實》中出演女一號。莉莉安·史密斯是美國近代第一個公開指責種族隔離的南方白人。《奇怪的果實》講述的也是一場命中注定的黑人與白人的愛情故事。該劇上演後毀譽參半,但是獲得了當時的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的好評,她在全國報紙的個人專欄中表揚珍·懷特的表演有一種“節制的美”。 父親傑出的社會名望與家族複雜的血統一樣,對於珍·懷特來說就好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她很慶幸生活的圈子裡經常有保羅·羅伯遜、蘭斯頓·休斯(美國著名的黑人作家,詩人)這樣的維權先驅的出入,得以聽他們講述“黑人的理想”。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藝術家,她總是在妥協於種族問題或者追求個人演藝事業的客觀現實面前進退兩難,這種內心的矛盾和尷尬在1959年珍·懷特第一次去《豌豆公主》劇組試鏡時集中爆發。當這位黑奴維權先驅的女兒,把自己膚色“漂白”了之後坐在計程車上,內心的尷尬讓她如坐針氈:“萬一司機認出我是華戴爾·懷特的女兒,看到我頂著一張化妝出來的白人面孔,我該怎么辦……”這種身份認同的壓力一直伴隨珍·懷特,為了“過得更輕鬆一些”,1965年,她和自己的義大利作家丈夫離開了百老匯,到義大利生活了3年。不過,不捨演藝事業的她很快又回到紐約。1968年後,她又陸續出現在一些肥皂劇中,或在大都會歌劇院中有驚鴻一瞥的演出,或是在和丈夫一起開的餐館裡做駐唱歌手。
在之後的人生里,珍·懷特堅定了做演員的想法:“我才69歲,我還有時間,除非我的雙腿走不動了。作為一個演員,把對人性的感悟帶到舞台、帶給觀眾,這會讓世界變得與眾不同——不論我是以一張白人面孔示人,還是以一張黑人面孔。”
作品
她曾在1960年的紐約莎士比亞戲劇節上出演莎翁經典喜劇《馴悍記》中的女主角凱薩琳,也曾經在前不久剛剛去世的希臘著名導演柯楊尼斯執導的《特洛伊女人》中扮演絕世佳人海倫。而在1965年莎士比亞戲劇節上,珍·懷特在莎翁劇《愛的徒勞》和《科利奧蘭納斯》中的表演則為她贏得了百老匯戲劇奧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