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珊瑚礁生態系統
英文:coral reef ecosystem
釋文:珊瑚礁生態系統以珊瑚礁為依託的生態系統。造礁珊瑚以其形狀複雜的骨骼形成多樣的生活場所,成為其他生物生活的基礎和依存物,由於珊瑚礁環境水體穩定、光照充足,所以形成了與周圍海洋環境不同的特殊的生態系統。其中有許多種類的底面底棲生物、底下底棲生物和周生生物,種類豐富,具生物多樣性;與周圍外洋相比,這裡有更為旺盛的初級生產力。
在珊瑚礁里,許許多多生物生活在礁環境裡共同組成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稱珊瑚礁生態系。它同陸地上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相似,所以又稱珊瑚礁為海洋的熱帶雨林或熱帶海洋的綠洲。珊瑚礁生態系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歷史,經過反覆淘汰和適應,各門類眾多的生物基本上能相互制約、協調,達到近乎和平共處於一個有限的空間,造成自然的生態平衡狀態。在珊瑚礁生態系裡,珊瑚礁具有適宜各門類生物生長的極好自然條件。最重要的是海水清潔,溫度適宜。有豐富的浮游植物、浮遊動物及藻類和海草等,為珊瑚、海葵、草食性動物、底棲生物以至魚類及其他掠食者提供充足的餌料。這些餌料和珊瑚組織內的共生蟲黃藻,都是很有效的初級生產者,在珊瑚礁生物的食物鏈中起重要作用。這種餌料生物的增多,也為其他經濟動物提供有利條件,使之生物資源更為豐富。不同形態的造礁珊瑚分泌的鈣質骨骼,創造了多層次的空間,為各種喜礁生物提供作為棲息、附著或庇護的場所。底棲生物中,有的穴居礁中,有的固著在礁的表面不動,或緩緩移動於礁表面;一些魚類有的與珊瑚、海葵或海綿共生,有的則穿梭於珊瑚枝杈之間,有的則在礁的上層水域;更有的微小生物共生於珊瑚蟲體的活組織之中。總之,眾多的生物匯集在珊瑚礁里,充分利用珊瑚礁的各個層次的空間,使珊瑚礁成為熱帶海洋生物的大都會。珊瑚礁里的生物極其複雜、豐富,構成一個多樣性極高的頂極生物群落。
相關詞條
-
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
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1989年建立,1990年批准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8500公頃。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屬於三亞市沿海區,以鹿回頭、大東海海域...
概述 保護對象 主要分類 社會意義 -
珊瑚礁白化
珊瑚礁白化是在與珊蝴蟲共棲生活並使珊蝴著色的藻類奪取珊瑚時發生的,這種情況是在海水溫度過度升高時發生的,珊瑚礁白化這一現象既可以在小區域也可以大範圍中觀...
簡介 原理 原因 -
珊瑚礁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們世代交替增長,最終生長到低潮線。地質...
概述 形成過程 研究簡史 形成環境 生物多樣化 -
珊瑚礁[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海洋生態]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大到影響其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在深海和淺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們是成千上萬的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
科學價值 生活習性 研究歷史 形態特徵 成礁環境 -
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境內,面積4000公頃,水質良好,海水透明度高,水下分布著100餘種造礁珊瑚和海洋生物,屬典型的岸礁生態系統,具有...
-
海底珊瑚礁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們世代交替增長,最終生長到低潮線。地質...
研究簡史 發展階段 研究意義 -
珊瑚礁生物群落
珊瑚礁生物群落是由造礁珊瑚和造礁藻類形成的珊瑚礁以及豐富多樣的礁棲動物和植物共同組成的集合體。它們的種類豐富、形態多樣、生命活動旺盛,是其他海洋生物群落...
研究簡史 生活環境 種類組成 分布 生物生產力 -
海南省珊瑚礁保護規定
《海南省珊瑚礁保護規定》是海南省人大常委會為了加強對珊瑚礁資源的保護而制定的現行有效的法規
基本信息 條例條款 修正案的說明 修改意見報告 審查意見 -
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南部近岸及海島四周海域,地理位置為東經 109...
設立背景 地理環境 保護對象 管理機構 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