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泉記

此為其一山,多巨石。 泉雖猶昔,而登臨極目,已非復曩時之勝矣。 初,泗之圮也,遷治此山之巔,泉在治西偏,故得以時遊覽。

簡介

泉在第一山之麓。第一山者,以數為名,有二山、三山、四山之號。此為其一山,多巨石。宋元以來,鐫刻題名幾遍。前臨長淮,左瞰洪湖。有亭榭竹木之勝,泉清澈殊他泉,故名。舊泗在淮西岸,去盱眙僅二里,相傳盛時,居民數千家。有浮圖,高十餘丈,與泉遙對,淮流其中,若圖畫然。蓋盱非泗無以為固,泗非盱亦無以為險,南北恆恃為要津。一時騷人墨客,尋奇探勝,泉名大著淮泗間。自泗圮於水,一望瀰漫,荒墟廢址若沉若浮。泉雖猶昔,而登臨極目,已非復曩時之勝矣。嗚呼!自河南趨,湖日益漲,淮壅遏不流,則倒漾四出,以至敗壞城廓,淹沒田廬,固其勢也。此皆關天下之利害,不專為一隅之盛衰,譬之人血氣敗逆失行,則肢體為之不適,而有臃腫潰爛之虞。況乃一隅之大,而獨當天下之害,其為變遷可勝言哉!初,泗之圮也,遷治此山之巔,泉在治西偏,故得以時遊覽。今裁虹為泗,去此且百八十里。余去歲七月蒞泗,及今五月,乃得一至。至不數日即去,雖幸攬其勝,求其暢然志得,固不能矣。然藉是得睹泗之遺蹟,與其所以遷徙,而淮湖之大為民害者竟無如何也。方用是愧懼茲泉不已,一賞而足哉!

作者

張佩芳,字蓀圃,山西平定州人,清乾隆進士。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任泗州知州。

寫作背景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作者由泗州(時已遷至今安徽泗縣)至盱眙,考察古泗州城的遺蹟,遊覽了第一山。在玻璃泉邊,看淮河對岸“一望瀰漫,(於康熙十九年沉於水的泗州故城)荒墟廢址若沉若浮” ,於是慨嘆“泉雖猶昔,而登臨極目已非復曩時之勝矣!”遂寫了這篇碑記。此記由亳州梁巘書,江寧王聲遠鐫,立於當年七月。現存第一山。碑高66厘米,寬182 厘米,由兩塊方石拚合。

注釋

泗州:唐時州治遷於今盱眙境內淮河鄉境內,與盱眙城隔淮相望,相距約一公里,淮河上有橋可通。明以來,黃河全流奪淮入海。淮河入海被阻,泗州常遭水患,迨潘季馴建蓄清刷黃之議,築高家堰,泗州水患尤烈。至清康熙十九年,遂沒於水府。後州治遷盱眙第一山。至乾隆仲裁虹並泗,遂將州治遷安徽虹縣,即今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