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裕

王鴻裕,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一名主任醫師。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王鴻裕(1927.4.26~2002.3.30) 富國鎮丁家莊子人。第二、第三屆霑化縣政協委員。

個人經歷

鴻裕,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參加革命,先後任沾(化)、利(津)、廣(饒)武工隊和霑化縣大隊隊員、班長;1944年入魯南醫大(白求恩國際和平醫學院)習醫,在校期間,194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畢業後,先後在渤海7師、步兵28軍82師任軍醫,1949年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各立二等功一次。 建國後,1951~1958年在陸軍92醫院、56醫院任主治軍醫,多次立功受獎,其中,1957年立三等功一次;1959~1961年入上海進修學院骨外、普外高修系深造,畢業後在陸軍727醫院、94醫院、171醫院任主任軍醫,以骨、腦外科醫術精湛,被譽為“福州軍區一把刀”;1983年於陸軍171醫院離休,享受副師級待遇。 1983年離休後,鴻裕毅然放棄城市優裕生活條件,回到家鄉,為民眾防病治病。多年來,義務行醫,共診治病人3萬多人次,非但從不收受錢物,而且經常自己掏錢為經濟困難的民眾買藥。 回鄉不久,富國鎮楊家莊子劉俊臣,因患有門脈高壓症,導致突發食道大出血,生命垂危,鴻裕確診後立即實施手術,經治療很快恢復健康。為報答救命之恩,病人家屬上門送禮,鴻裕婉言謝絕。後來,為方便民眾就診和培養鄉村醫生,於本村辦起診所,並定期到霑化電廠醫院義務出診。 十幾年來,鴻裕不辭辛苦,深入農村巡回醫療,先後到過利津、無棣、博興、東營等市縣,至於縣內,足跡遍布各鄉鎮。遇危重病人,無論白天黑夜,無論颳風雨雪,總是隨叫隨到,為不耽誤病人一分鐘,時常徒步趕路,有時步行十幾里。 1988年的一個早晨,一夜的小雨雪,使公路變成了滑冰場。這天正逢到電廠出診的日子。鴻裕依然出門應診,但出門不遠,就重重地摔了一跤,手劃破了皮,腿站不起來,過路熟人將其扶起,並勸說: “路滑難行,不要再去了。”鴻裕說:“別說摔得不重,就是摔重了也得去,要不,約好的那些病人不空跑一趟嗎?” 鴻裕不但全心全意為民眾防病治病,並且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多為家鄉培養人才。一有機會就為青年醫生講課、示範指導。逢縣醫院有高難手術,必親臨手術台,進行現場指導。幾年來,先後指導過7項高、難、深手術,帶出一批外科人才,使縣醫院新開展脾腎分流術、開顱探查、大關節手術等6項手術。1990年縣人大常委會“授予王鴻裕同志霑化縣人民醫院名譽院長榮譽稱號。” 鴻裕的事跡不脛而走。1987年10月《大眾日報》和省電視台記者聞訊趕來採訪,然而鴻裕只願默默奉獻,不喜宣傳張揚,推辭不過,勉強拍攝一張照片以應承。兩年後,記者再次採訪,鴻裕依然如故,記者欽服。 1989年3月,鴻裕被增補為第二屆縣政協委員,連任第三屆政協委員。任職期間,認真履行職責,積極建言獻策。

獲得榮譽

鴻裕戎馬生涯40多年,1955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獎章,1988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